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引子
夜晚,大巴沿着318国道,在雅鲁藏布江畔行驶,除了车灯照耀着的一小片道路,窗外漆黑一片。
中年司机话不多,却有着典型的四川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偶尔对身边乘客做一些路况介绍:“这里,上回泥石流,一辆大客车卷进去了,全没了。看看,这个桥刚断了,当时掉下去四辆大车。”司机的言语相当轻松。
你会觉得不寒而栗么?
我没有,藏区交通之差超乎想象,沿途常能遇到各类事故,到这里来就要有思想准备。换一个角度想,内地高速上的恶性事故也不少,相较而言西藏也未必有多么可怕。
上面这段话是在路途中记下的,当时我坐在司机身后,膝盖上放着笔记本电脑。
前天,正准备写游记,看到新闻报道,318国道尼木县路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越野强行超车后,与一辆皮卡迎面对撞,又将一辆旅游大巴挤出道路,坠入悬崖。事故中有40多人遇难。
尼木县位于拉萨与日喀则之间,事故发生地或许就在前文司机讲故事时正在行驶的路段。那里路况尚可,只是弯道甚多,山体极易滑坡。
事故中开车大巴司机是谁?强行超车的是不是那种霸道之极的藏A头的陆地巡洋舰?为什么迎面行驶的皮卡宁肯对撞也不减速?落得无妄之灾的大巴上那40多个游客从哪里来?有多少孩子?事情过去两天,新闻就没了,四十多人的生命就是这么一闪而过,没有细节,没有悼念,我们更加关心某架外国的飞机是如何坠毁的。
想到这事故,我的游记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正写到了这一段。
很悲哀,不在于自己躲过了什么,而是感到命运的无奈。
西藏、新疆等地的的旅游车司机,一年中只在旅游旺季辛苦几个月,每个月能挣上一二十万。这期间也是极累的,长途车没有副驾驶,无论开多久,一个司机顶到底,中途累极,停车眯上十几分钟。这种很容易发生事故的工作状态,在内地几乎见不到,道路交通法也绝对不允许,可在这儿,没人管。
一年中能赚钱的就这么四五个月,配两个司机意味着少挣很多,遵守法律的话要么就没法过日子,要么就会使服务价格暴涨。前者司机不能接受,后者市场不能接受。其结果就是,默认违法,游客花了比内地高出不太离谱的费用,购买的却是没有安全保障的服务,严格意义上,是建立了不合法的旅游合同,结果会怎样?赌运气吧。
停笔两天,今天再试试写吧,生活总是要继续的。
01 离开拉萨
7月15日,出行第二十天,在拉萨的第三天。难得能休整几天,不是天天在车里摇晃,不用赶早起床,可以明确知道当晚住在哪个旅馆、哪张床上,想吃什么也能偶尔由着自己。巴适得很。
原计划第三天去羊湖(羊卓雍错),据说那是西藏最美的湖泊,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还有一个是我们之前去的纳木错)。从昨晚开始,天空就开始淅沥沥,到了早上,雨愈发大了。欣赏自然风景取决于天气,无奈只能改变计划。这是藏区的雨季,我们已经因为下雨放弃了好几处景点。
拉萨号称日光之城,据说清晨的曙光极美。在这里住了三天,我们就没见过早晚的阳光,大多数时间是小雨、阴天。还好不是整天下雨,总有云开天蓝的时候。
拉萨市内和周边可以转的地方很多,比如罗布林卡,比如城郊的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这三个就占了格鲁派六大寺院一半 (我已经去了塔尔寺和拉卜楞寺),三个寺院的级别相当高,绝对值得去一趟。这还只是宗教文化部分,更不用说拉萨还有那么多购物、邂逅的场所。
很可惜,我们同行的另外三位队友属于自然风景派(在摄影界一般被称为风景狗),对人文寺庙之类的绝对排斥,至于邂逅么……就不透露了。
我不是风景狗,你可以说我是人文狗。可惜,这回因为天气,没下决心独自前往三大寺。那就只能看着客栈屋檐的流水和拉萨上空密布的阴云发呆了。
没关系,不是所有的愿望都应该被实现。
修订版注:两年后,我独自一人来到拉萨,造访了三大寺、罗布林卡、小昭寺等处,再驾车前往羊湖。那段旅程,请阅读《问道》系列。
闲了大半日,也是为了今晚艰难的旅程。
下午三点半,整装待发。这回我背着相机和换洗的衣物,肩挎着厚厚的旅行指南和笔记本电脑。没有开车,我们从自驾游转成了背包客,将要前往异国他乡。
等待长途车出发竟然用了三个多小时。等车的时候,我到附近藏人的居住区转了一圈。
狭窄的泥巷,破旧的矮房,五色的经幡,混乱的电线,飘扬的五星红旗,鸣着喇叭的摩托车,闲逛的小狗,苗条的女郎,远处是环绕拉萨的群山。左侧是家茶馆,几张方桌上围坐的都是藏民,他们正在深入体会纯正的汉文化——麻将。
这是我在拉萨拍摄的最满意的照片之一。可能在很多人眼中,拉萨是巍峨的布达拉宫,是秀美的罗布林卡,是磕长头的大昭寺,是琳琅满目的八廓街,而在我的眼中,拉萨就是这样,它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它也是普通的,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家乡一样。
没有神圣的拉萨,没有奇幻的西藏。
修订版注:拉萨第三日的游记,在本次修订中几乎全被删除了。那一篇算不上游记,全文是对藏文化的思考,回顾自己在进藏之后的认知与迷茫。这些显然不适合公开发布。如果您有兴趣,可在笔者的公众号中查找旧文。
02 堕入寒冬
尼泊尔是本次西行的目的地之一。
对我而言,本次西行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a. 到访西藏
b. 了解藏文化
c. 到访尼泊尔
为此,我在行李中带着这三本沉甸甸的书(还有三本杂志)。
到了拉萨,三个目的中的前两个已经部分完成,前往尼泊尔是另一个目标的开始。当初申请加入这个队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西行可以很“漫长”,尤其是能够去尼泊尔。
原计划自驾到中尼边境,将车存在国内后过关,后来听说口岸那边停车不方便,只好改变行程安排,改乘长途车前往。
由于限速,700多公里路程预计要消耗14个小时以上,下午从拉萨出发,第二天中午才能到口岸。很久没有坐过如此之长的通宵车了,还不是卧铺,对个人的精力和体能都是很大的挑战。
到尼泊尔驻拉萨领事馆取签证护照,旁边就是一大堆预备前往口岸的各类车辆,我们坐的是大巴,一车的年轻男女,就没有超过30岁的,我们四个一上去,整辆车的平均年龄顿时提高了一大截。
天擦黑才离开拉萨,经过机场高速后转入318国道。在《》中介绍过,横贯东西的318国道起点在上海,终点是中尼边界的樟木口岸,全长五千多公里。我们走的拉萨以西这一段,是进出西藏的五条线路之一——中尼公路。
路况差,又不是卧铺车,所有乘客都在极度的疲惫中摇摇晃晃,时睡时醒。
半夜,过日喀则,甚冷,也不知道室外多少度,大约是南方冬天的感受。大家都穿起了厚衣服,我早就准备了羽绒服,却看到身后一位二十出头的女生没带冬衣,被冻得瑟瑟发抖、脸色苍白。一时不忍,就慷慨地将羽绒服借给了她。结果当然很后悔,只能半蹲半坐将自己抱成个球,硬抗了一夜。
没办法,我们当老师的就是心软。
七月份,仅仅依靠着秋衣,在冰冷的客车中度过冬日的夜晚……
天蒙蒙亮,过嘉措拉山口,海拔5200余米,遇到了进藏后的第一场雪,这里是藏区几条国道中仅有的夏天必然还有积雪的垭口。此刻雪花甚密,天地为之染白,路面极滑。
之后遇严重烂泥路,雨雪与泥水搅成一团,路况之糟糕为入藏后仅见,若是小车,非四轮驱动不可过,即使大巴都能碰到底盘。乘客提心吊胆,司机小心翼翼,方未滑出路面,得以继续成行。
据说昨天这里就堵了六七个小时,在这么寒冷的地方长时间堵车,不知是什么滋味。到了这里,觉得自己不开车过来还是对的,没多少司机能全方位地适应西藏的各种极端路况。
嘉措拉山口也是珠峰的门户,是从拉萨方向前往珠峰北坡的必经之路,路旁有观景台,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不仅可以远眺珠峰,还能看到另外三座海拔均在八千米之上的高峰。今天当然没可能,夏天在珠峰大本营能看到峰顶的可能性都不大,更不用说这里了。
03 萧瑟的秋天
过了雪区,就进入了秋雨凄凄的长路。路况尚可,两侧山石粗粝,植被如瘌痢头一般,景色枯燥。远处无论是天下第几峰,都笼罩在云雾之中。
很长的一段路,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冷雨渐渐停息,天上乌云转白,四周是低矮的民房,稀疏的草甸。
再通过平坦宽阔的通拉山口(海拔5200以上),开始连续下坡了。
很明显,我们正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个峡谷,五千米开始的光秃秃的地表,到这儿慢慢长出来块块绿色,渐渐地,绿色连成一片,中间点缀着牛羊,路旁藏民的房屋也多了些。
接着前行,眼见得光秃秃山峦间的河谷地上,竟然冒出来一片片田地,人类的生存能力实在是太令人惊叹了。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地的居住环境。途径聂拉木县城,漫山都是等待着直扑而下的石块,你都会感到奇怪,如此巨大的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住在石头下面的感觉如何?我想,是因为没有选择,生存在这里,就只能头顶着巨石。
或许,生存于此的人们,只能祈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这些巨石不会滚落下来。
04 从暖春到酷夏
其后盘山公路更加险峻,真可谓车行于万丈悬崖。
山上渐渐有了树木,越来越密,越长越高,车窗玻璃的温度也已高于车内。
浑然不觉间,我们开进了春天。
汽车盘旋在一条绿色的大峡谷中,顺着蜿蜒平整的公路向下俯冲。
有人说,这一段是西藏最美的公路,甚至强于川藏线。我的见识有限,不能做出更多的比较,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峡谷,山势陡峭,郁郁葱葱,峰尖云雾缠绕,百米之内,必有瀑布,飞瀑直下,必落千尺。与这里的绮丽俊秀相比,被李白赞美的庐山瀑布就是个条溪流。
遗憾的是,我们是在坐长途车,这就意味着再值得拍摄的地点也只能用眼睛看。在晃动的车辆上举起相机,没质量可言。搞摄影只能自驾或包车。
印度洋吹来的热风,将这里的山川滋润得如此秀丽,与之相比,山北的西藏,真不适于人类生存。若没有这座山脉的阻挡,西藏会是怎样?
或许有人听说过一个大胆的设想(冯小刚的电影中出现过):将喜马拉雅山脉炸出个50公里宽的大口子,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将改变冰冷残酷的世界屋脊,甚至能将雨水播撒到新疆的沙漠。理论上是可行的,看看地图就知道,全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区域,最大的沙漠,全因这高墙的阻挡,由于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脉每年还在增长。
就算是技术上可行,也只是梦想。凡事不能只考虑自己家,也要想想别人的感受,你家开墙搞三温暖,结果会使得青藏高原的寒流吹到印度半岛上,邻居会找你拼命的。
司机告诉我们,对面的山峰属尼泊尔,两国以此河为界。
不多时,车入一小镇,弯曲狭窄的道路上停靠着不少被贴得花里胡哨的大货车,这些右侧驾驶印度塔塔(TATA)告诉我们,著名的樟木口岸到了。
开门下车,一股湿漉漉的热气袭来,满街都是短袖T恤人字拖,在这海拔2000米的小镇上,我们踏入了今天最后一个季节:夏天。不是西北的夏天,而是南方的夏天,潮湿、闷热,夹杂着咖喱味。
过了眼前这道门,再走过一座桥,就是尼泊尔了。
十八个小时,八百公里,翻越喜马拉雅,海拔高差3200余米,气温相差30度,一日体验四季风情,这就是西藏。
原文后记
在我们从尼泊尔回来后几天,樟木口岸到加德满都的公路发生泥石流,造成至少8人死亡,超过300名当地村民下落不明。尼方预计半个月内无法恢复交通,滞留在尼泊尔在中国游客只能坐飞机回国。
发生泥石流的地方,靠近边境,那里是最崎岖危险的路段。
生命是如此脆弱。
想起一首诗的后几句,作者是我最崇敬的诗人,也是九江人。据考证,他写完这首诗后两个月就辞世了: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死亡不可怕,死神反复用同一种方式出现进行屠虐才可怕。然而历史总是在重复,现实又会成为历史,为人忘却。
不要忘记灾难。
修订版后记
本篇是原文中两天游记的合集,其中的第20篇只留下几百字,第21篇删除了尼泊尔旅行方面的内容。
这一段是《西行漫记》中最灰暗的一篇,怎么也写不好,拖延了很长时间。
文中出现的聂拉木县城的几块大石头,猜猜看是否还在原地?
2015年4月,也就是我们离开了九个月后,尼泊尔发生八级以上大地震,地震波及喜马拉雅山北侧,樟木镇几近全毁,中尼线上这条西藏最美的公路被封闭,至今尚未恢复通车。
哪个省份的人均寿命最低?哪个省份的非自然死亡率最高?答案不言自明。我常常想,是否也是因为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无常,才使得人们只能转向宗教,寄希望于来生?
关于这段路,之前有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