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鼓,人们自然会想起“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这句俗语。作为古代战场指挥器械的“鼓”和“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尽管人们熟知击鼓、鸣金在古代战场上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鼓、钟(钲[zhēng])却从来没有和陪葬的“军队”有过密切的关系,直到秦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才让人们看到了古代军阵中鼓、钲的配备情况。迄今为止,秦俑一号坑共发现鼓的遗迹12处,出土青铜钟2件。
考古资料显示,已发现12处鼓遗迹都出土于战车遗迹旁。如:1982年之前发掘的一号坑东端的5个探方,在出土的8辆车旁边发现鼓遗迹5处,其中第5过洞的3号车(T10G5)旁和第2过洞的7号车(T2G2)右前方的两处遗迹保存较好。出土时鼓体腔内灌满了淤泥,但能够辨出鼓的大致形状。1986年开始的秦俑一号坑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鼓遗迹5处。这次清理的鼓遗迹保存很好,形状一目了然。形制为圆形扁鼓,鼓面为皮革,周边有9厘米宽的弧形鼓壁。鼓壁外面上发现有漆皮,漆皮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绘制的几何纹图案,周边还钉有骨质小钉,使鼓面皮革固定得更加牢固。鼓壁上有三个等距离的铜环,有的铜环上还拴有皮革之类的细绳,表明鼓原来是悬挂在战车上。有的鼓旁还发现了木质��[fú](即鼓槌),其前端为椭圆形,其后为60厘米的木柄。�⑼ǔ�68厘米,通体涂漆。2009年开始的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再次清理出土鼓遗迹2处,其中一面鼓遗迹的铜环内还系有经纬细密的织物。鼓壁、鼓面通体施彩,色彩基调以红色为主。
《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齐国与郑国交战于铁(今河南濮阳),赵简子被击伤,吐血不止,但他依然伏在车上击鼓,“鼓音不衰”。这一壮举彰显出了“将军受命之日忘其家”“援�⒍�鼓忘其身”的英勇形象。
在秦俑一号坑前5探方中还出土铜钟2件,分别发现于3号车和5号车的前方。铜钟通高27厘米,中空,重2.3公斤,无乳钉,内壁光素,表面饰有变形的夔[kuí]纹。钟柄上有一鼻形环,说明铜钟原来应当悬挂在战车上,和鼓一起作为指挥作战的用具。挂在车上的钟,就是战争中“鸣金收兵”的“金”,也可以叫“铙[náo]”或“钲”。
古代战场上靠金、鼓、铃、旗来指挥战斗。《尉缭子・勒卒令》记载:金、鼓、铃、旗四种指挥工具各有各的用法,一次击鼓,军队就前进;两次击鼓,军队就开始攻击。一次鸣金,部队就停止;两次鸣金部队就后退。大家所熟悉的《曹刿[guì]论战》,鲁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取胜,原因之一就是击鼓发令时机的选择。鲁庄公几次要击鼓,都被曹刿阻止。等齐军三鼓之后,气势衰减,曹刿才让鲁庄公击鼓传令,开始攻击。因此,许多军事家特别重视选择掌握金鼓发令的将领。《尉缭子》中就提到过,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灭。击鼓发令的决策者重要,鼓和钲的作用也不应被忽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钲鸣”。秦兵马俑坑中鼓和钲的出土,让我们对古代战争中指挥器械的配置,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
秦俑坑出土的鼓遗迹
秦俑坑出土的铜钟
编辑:慕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