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嘉鱼县簰洲湾镇王家巷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王家巷村何以摘得“国字号”招牌?2月18日,记者实地探访寻求答案。
拆破旧,建节点,建管并举提“颜值”
走进王家巷村,只见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沟渠两旁绿树环绕,产业基地生机勃勃,一派村美人和的生动景象。
“都是这几年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该村党总支书记杨智介绍,自2019年启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该村先后组织挖机、铲车等100余台次拆破拆旧,一改过去沟渠淤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状况。
近年来,该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2018年争取资金200万元,在4组实施了美丽乡村项目,在农户门前统一建设了花坛,修建了风景墙,完善了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村容组貌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我们又争取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400万元,打算在1组再打造一个美丽村湾。”有了4组的成功经验,杨智对接下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充满信心。
清家底,引项目,内外结合富“口袋”
“去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万元,其中‘三资’合同清理收入4万元,土地溢价收入4万元。”在今年举行的第一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陆叶明向全体参会党员公布了去年村集体收入情况。
地方发展,产业先行。该村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优势,加上文明和谐的整体氛围,引进一大批产业。
“现在,我村有草莓基地50亩,青蛙养殖基地110亩,稻虾共作基地590亩……”说起本村引进的产业,杨智如数家珍,“马上果桑基地二期项目也要建成投产了。”
杨智所说的果桑基地二期项目,由西流古桑酒业有限公司投资,该公司2018年落户该村,一期流转土地200亩建成果桑基地,二期工程于去年动工,经历半年建设,主体厂区已经建成,项目即将正式投产,预计年产桑叶茶300吨,桑葚酒500吨,带动100余人就业。
产业引进来,村集体如何创收?该村探索出了新路子,建立“经营主体 +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由村级负责做好土地流转协调工作,企业在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的同时,针对村集体帮助协调征地、矛盾调处等工作实际,另外支付村集体土地溢价费,有效实现“三赢”。仅此一项,王家巷村增收近8万元。
集体富了,个人也不能落下。该村与落户企业协议,必须优先考虑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本村脱贫户务工。通过介绍务工,该村解决了10户脱贫户增收问题。
“现在不用出去,在家门口务工就能挣钱。”该村五组脱贫户舒辉奇高兴地说。
强引领,抓示范,干群一心求“同频”
“各位村民请注意,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请大家遵守村规民约,红事延期,白事简办。”自1月27日返乡以来,王家巷村四组村民彭克波总能听到村里流动宣传车的声音。
为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自嘉鱼县下发疫情防控“1号令”以来,该村便加大了“人情风”治理力度,对红白喜事严加管理。
“村里也是为了大家好,我们肯定全力支持配合。”该村5组村民彭亚勇对村里的管理表示赞成。其父1月11日去世后,他原本打算热热闹闹办宴席,在村干部上门沟通后,最终决定简办。
在该村,遵守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已成为全体村民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这与该村前期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疫情不严重的时候,我们坚持每月召开村湾会,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村委委员孙娇介绍,由驻村扶贫工作队、村组干部等组织村湾党员、群众户代表,在各个自然湾召开会议,对精准扶贫、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各类政策进行面对面宣传,并对群众疑问现场解答,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文化阵地的不断完善,也成了移风易俗的一大助力。在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时,该村通过争取,配套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同时利用文旅部门项目资金,建成了功能齐全的文旅驿站、别具特色的百姓舞台及高标准的篮球运动场,并争取到一批健身设施,满足了群众文体活动需求。
昔日的小村庄,如今的样板点,精心培育的文明乡风,让王家巷村最终实现华丽转身。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宏宇 特约记者 江开群 通讯员 陈文杰)
编辑:hef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