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锦“绣”河湟小针尖上大产业

0
分享至

  绣娘们在网上直播带货

  游客参观绣娘绣出的作品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绣娘同台竞技展技艺

  ▶正在刺绣的撒拉族妇女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女红艺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这些聪明能干的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了灿烂的艺术瑰宝。在青藏高原上,并存着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藏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多种民间传统刺绣。每一个民族的绣法,都在一针一线中坚守着自己的语汇和表达,凝聚着高原儿女的智慧和情怀。

  青绣,是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的简称。青绣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南路开通时兴起延续不断发展至今,广泛普及于青海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各民族的生活中,在青海人民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持久、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

  海东作为青绣的主产地和聚集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刺绣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立足打造青绣品牌,挖掘整合全市刺绣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在针尖上绣出了一个锦绣河湟。

  “秀”出软实力

  传统青绣

  海东是青藏高原历史、文化、民族、农耕文明交流的沃土,为孕育和发展民族手工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打造青绣品牌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刺绣艺术,推动民间手工艺品走向市场,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促进了河湟刺绣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了青绣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而盘点青海民间刺绣,以撒拉族刺绣为灵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民族服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传承有序,家喻户晓。

  撒拉族刺绣,其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出名,长期以来,撒拉族刺绣保留和完善了自己的原始风貌,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所绣花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绣工艺精湛能与苏绣、湘绣相媲美,尤其是花鸟绣品,色泽艳丽、做工精细,富有立体感,表现活泼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乙米娜作为撒拉族刺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幼受撒拉族刺绣传统文化及技艺熏陶,对撒拉族刺绣有着独特的感情。据她介绍,在过去,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女孩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技能,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而且撒拉族喜欢在枕头、袜底、袜后跟和女鞋的两帮精心绣上各种图案和花卉。有干枝梅、牡丹、月季、菊花、芍药、马莲花等,绣得精巧秀丽多姿多彩。妇女们还会在自己贴身戴的荷包上绣上她们喜爱的花卉,所绣图案,小巧玲珑,细致匀称,色彩或淡雅或鲜明,方法独具一格。

  韩乙米娜表示,近几年,撒拉族刺绣频繁出现在省内外各大展览会上,不仅展现撒拉族刺绣艺术的精妙之美,而且多次在全国和省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循化县的一家刺绣龙头企业,其生产的“圣驼”刺绣产品也从最初的18种发展到现在的60余种,工艺纪念品、香包、鞋垫、枕头等产品更是大放异彩。目前,该公司已从原来单一的民族工艺品企业,发展到集挖掘、开发、加工、销售和地方手工刺绣技艺培训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企业。

  近年来,循化县针对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匮乏的实际,下大力气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将撒拉族刺绣开发成为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并成立了博艺和圣驼两家工艺品开发公司,将以往零星刺绣庄家集中起来,同一建造,同一销售,使撒拉族刺绣日趋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

  “在帮助撒拉族姑娘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成功挽救了循化濒临绝迹的刺绣技艺,使之焕发出骄人的光彩。”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撒力海说,通过青洽会、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和环湖赛的成功举办,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刺绣产品向众多国内外游客展示出青海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圣驼”刺绣也随之越来越受到中外游客的喜爱,刺绣产品里的工艺纪念品、香包、鞋垫、枕头等大放异彩,市场需求旺盛。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海东市累计争取青绣产业发展扶持资金816万元,加大对青绣产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全市绣娘参加大美青海文化宣传活动,赴新西兰、意大利、韩国、西班牙等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省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投资建设,实施海东市青绣扶贫产业园项目,全方位展示海东青绣的独特文化魅力,大力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聚力打造以土族盘绣、撒拉刺绣等在青绣品牌中的独特性,不断提高海东青绣艺术的知名度,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如今,青绣艺人们把热爱生活、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特点都体现在其精湛的刺绣技艺上,用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展现着青绣艺人的时代风采。青绣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长,品牌形象逐渐清晰。青绣已成为海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海东乃至青海的独特魅力,成为宣传海东乃至青海的亮丽名片。

  捧上“金饭碗”

  4万绣娘

  土族盘绣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土族特有的刺绣针法,主要流行于东沟乡、丹麻镇、五十镇等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互助县城北郊的扶贫产业园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的盘绣扶贫车间里,绣娘们身着民族服饰,正一丝不苟地飞针走线。今年56岁的席金花是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盘绣扶贫车间里的一名员工,2016年她来到扶贫车间上班,每月能挣到3000元。如今,单靠制作盘绣,席金花家里的境况明显改善。

  “那时候,我们只绣自己的前搭、腰带和大包,绣得多了,就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没想过靠着这门手艺赚钱。”有着40余年绣龄的席金花,边绣着盘绣,边回忆着过去。现在,跟她一样的一批绣娘们将以前的两三种饰品发展为现在的几百种商品,靠这门手艺挣起了大钱。

  青海刺绣行业协会会长、素隆姑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苏晓莉表示,青绣不仅仅是指尖功夫,更是顶尖技艺,做强做大青绣产业,对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绣娘们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苏晓莉说:“我深知贫困带给每个家庭的艰难,我也是深受党和国家各类优惠政策的恩惠,一人富不算富,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才算真的富。”

  9年前,苏晓莉与盘绣结缘,从此开始了她带动贫困绣娘致富,培育盘绣文化品牌的人生。从那时起,她就奋力拼搏事业,为使绣娘生活富裕、民族传统手工业长足发展倾力奉献,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推广者,使盘绣既能为群众创造经济利益,也能让世界看到青海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脱贫攻坚工作伊始,全市上下积极利用非遗项目开展文化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让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得到开发,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互助县始终坚持传承发展“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扶贫资金新建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盘绣园”,建成扶贫产业园“盘绣”创意产品展示平台,吸引并扶持贫困妇女就业创收;素隆姑公司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为固定绣户,辐射带动全县1000名绣娘,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民和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强对当地妇女的培训,吸纳当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就业,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3000元。

  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仅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还是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民间艺术人才为主创力量,组成团队生产以土族盘绣、土族服饰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并依托国家妇女儿童基金、“妈妈制造”合作社、“唯品会”等平台,通过统一设计、统一销售,进行订单式生产,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出品牌,已成为带领当地脱贫致富的标兵。

  在脱贫攻坚中,民族刺绣精准转化为助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产业,成为以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亮点,青绣产业绣出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天地。如今,在一批青绣传承人和青绣工坊的努力下,青绣已由过去的“藏在深闺无人识”变成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现在的青绣手工艺品已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在为国家创汇的同时,也为绣娘织就了灿烂的生活图景,绣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把青绣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世界。

  走向国际舞台

  民族品牌

  2019年,青绣一词首次出现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与青海拉面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素卜乌儿拉呦……”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美一村青绣艺术帮妇乐生产基地,就听见土族歌曲《素卜乌拉》悠扬的曲调。循着歌声走进房间,四五个土族绣娘正唱得高兴。欢声笑语中,一朵朵用平绣针法绣成的花,在她们指尖盛开。

  建起这个基地的人叫吉晓玲,是美一村长大的土族姑娘。建起生产基地后,吉晓玲招纳各村有能力的人任“班长”,再由“班长”挖掘本村绣娘。现在,民和三川地区在吉晓玲的生产基地制作绣品的绣娘已达200人。

  “没有品牌是不行的,必须要打造一个响亮的青绣品牌。”带着这种决心,吉晓玲用土语“达尼坤”做品牌名。“达尼坤”意为我们的人,而这些人,就是绣娘们。吉晓玲的初心,就是让绣娘和身边的人利用青绣文化撬动家乡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美一村青绣艺术帮妇乐生产基地是海东推动青绣发展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海东为更好发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刺绣行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收集大量民间刺绣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并通过普查,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编制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刺绣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并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的保护和宣传。

  2019年“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轰动全省,吸引省内外300万人次来海东过年,其中,以土族盘绣“太阳花”为造型的“2020人挽臂交杯共饮青稞酒”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开创了节庆文化活动大规模展示民族青绣品牌的先河,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在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海东专场“城市名片”环节,对青绣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将独特的青绣展现给全国观众,影响深远。

  海东作为青绣的主战场,为了让青绣品牌成为展示海东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和特色文化产业的窗口,并结合海东青绣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海东市推动“青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开辟了青绣产业新路径。目前,重点扶持发展了海东南凉日月民间艺术有限公司、青海古驿民间工艺有限公司,互助素隆姑、金盘绣公司、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并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开辟网上购物渠道。

  截至目前,全市刺绣生产企业20家,行业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3个,手工作坊3个,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到4万多人。青海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说,接下来,品牌宣传还将涉及制作青绣品牌广告片,重点在中央电视台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电视台、网络媒体投放广告;创刊《海东青绣》杂志,加强宣传推广;定期举办青绣文化节、中国青海(海东)青绣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在青绣产品经营店设立宣传窗口,播放宣传片,展示青海青绣,制作青绣画册,进行出版宣传和建设青绣博物馆等。

  与此同时,海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刺绣行业,把民间刺绣文化元素融进旅游项目建设中,以非遗文化为依托,开发了一批刺绣旅游产品。青绣正在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为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海东将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整体意识,明确青绣品牌定位,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制定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品牌宣传口号,统筹考虑,打造良好的青绣品牌形象和营销市场。加大青绣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优秀产品的展示和筛选,助推全市各民族刺绣产品的传承和保护,落实激励奖补措施,为青绣人才培养、产品推介宣传提供良好平台。完善青绣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手艺与现实文创产品的融合发展,推动全市青绣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着力研发设计彰显海东河湟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青绣产品,不断丰富海东青绣的产品种类,增大海东青绣的市场份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140249文章数 3118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