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钟山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对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们肯定是陌生的,对我们60后来说,却留下了一段鲜活的记忆。这句话,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他老人家一篇文章的题目。后来这句话成为毛主席语录,在那个年代,便世人皆知了。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就是在“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指引下成长起来的。
我清晰地记得,“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被制作成一枚枚精美的胸章,红底金字,四边也是金色的。就是这枚小小的胸章,成了当年的时尚,连中小学学生都以佩戴这枚胸章为荣。许多女生,在衣着色彩单调的年份里,因佩戴一枚这样的胸章,再加一条红色的纱巾,让人顿感耳目一新,俏丽生动活泼。男孩子因为有了这枚胸章,而显得成熟稳健。这枚胸章,不仅装饰着少男少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其影响。
记得一次放学路上,一位老人摔倒了,我们当即奔跑过去——有人查看老人的病情,有人提议进行人工呼吸——即有学生跪在老人面前,俯身往老人嘴里吹气,另外一些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把老人围在当中。圈外的学生有的去拦车,有的飞奔去电话亭给120打电话。后来老人得救了,家人为了感谢我们,做了面锦旗送到班里。锦旗上就写着这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之后许多学生写作文,都不约而同地写到这件事,作文的题目亦不约而同地都叫: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都是当事者,因此写得情真意切,语文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花了足足一节课时间。老师讲得严肃庄重,我们听得自豪真切。
“为人民服务”在我们这拨人中,可以说是深入骨髓和血液。当年有首儿歌叫《一分钱》,歌词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方式。我们那时几乎每天都有人捡到东西。校园内外,见不到警察,我们就将拾到的东西交到老师手里——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条红领巾、一枚胸章……甚至还有钱包。这些东西汇集到老师手里,隔一阵就让学生们去认领。许多学习用具,自然是学生们遗落的,有的被认领了,有的没人认领。老师就把没人认领的铅笔、橡皮等交给学校,由学校再发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
那时街上经常有一些骑三轮车送货的叔叔大爷。上坡时,骑车的人吃力蹬车,汗珠子落在地上摔成了八瓣。只要我们看到,肯定会冲过去,推一把。上了坡,叔叔大爷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我们小小的身影已经一溜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时做好事不留名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有个叫雷锋的战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歌曲、电影、连环画都有关于雷锋的故事,雷锋是我们这代人的偶像。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按照雷锋做人做事的标准要求着自己,把能成为雷锋那样的人,当成做人的目标。
那时,机关、学校、单位的门前都会竖一块水泥做的影壁墙,墙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影壁墙成为单位的一种象征。后来,因为扩建和改造,影壁墙消失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也多消失了。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雷锋和为人民服务的事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再后来,偶有提起,即被认为傻帽了。
这几年,我经常拍摄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经常要涉及当年一些典型景致,但常常为找不到这样的场景而发愁,偶有一些还没来得及拆迁的机关大院,还留有这样的景致,但因年久失修,那几个字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一切都会成为历史,这是自然规律。但有一种精神不应该成为历史,它应该永垂不朽!比如,为人民服务。
作者简介:
石钟山:1964年生。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著有长篇小说《天下兄弟》《遍地鬼子》《男人的天堂》等三十余部,各种文集五十余种,计一千五百余万字。有三十几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计一千余部(集)。代表作品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一样》《天下兄弟》《军歌嘹亮》《大陆小岛》等。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