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董竹君如是说道。
这位谱就了上海滩一段商业传奇的女子生于1900年的正月初五,彼时战火纷飞,家国罹陷大患,董竹君就在这样一个寒风肃杀的冬日降生在上海法租界与公租界之间的洋泾浜旁。
董竹君的家庭正是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真实缩影,父亲靠拉黄包车维持家里的生计,母亲则常常给富人家做些打扫洗衣的粗活,尽管二人卖命的做活,却仍然改变不了朝不保夕的命运。年幼的董竹君目睹了这一切,赚钱、以后堂堂正正的生活,成为她早就许下的愿望。
少女时代的董竹君
尽管家境贫苦,董竹君的父母却相信着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看着女儿清秀的面容和超乎同龄人的懂事,他们决心送董竹君进入学堂读书识字,期待她可以出人头地,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生。
1906年,时年6岁的董竹君进入学堂,那是最快乐无忧的一段日子了,每天听教书先生描述书本里的世界,和伙伴们追逐打闹,家境贫寒烙印在她身上的印记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似乎渐被磨平。
然而好景不长,命运从不肯放过董竹君一家人。董竹君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却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
董竹君
年幼的董竹君在父母的授意下徒步前去有钱的亲戚家借钱,可却被拒之门外,亲戚高傲的嘴脸和不屑的眼神深深伤害了董竹君稚嫩的心灵。尽管父母没有对董竹君过多地苛责,董竹君心里却再度狠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改变父母的生活,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沉疴已久的董父在一场伤寒之后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终是迎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家庭的破败,在一个稚子身上得以呈现,何其悲哀!在董竹君12岁那年,她的母亲向她提出送她去学唱京戏的要求。
董竹君
“我们家借了许多的高利贷,学了京戏,把你送到五马路堂子里去抵押,抵押三年就可以还清债务了。”董竹君的母亲无奈道。
望着家徒四壁的小屋子,耳旁萦绕不断的是母亲低低的哀求和父亲不断的咳嗽声。没有了父亲拉车赚的钱,家里早已是揭不开锅了,再这样下去,父亲的病可是要治不好了!董竹君念及此,终于含泪点头,前往“长三堂子”学唱京戏。
“长三堂子”是晚清时期上海滩一种特殊的高级青楼。来这里的客人无论来意如何,是听曲作乐抑或把酒寻欢,都要先付给酒楼三个银洋,“长三”也因此得名,长三堂子惯常会向急需用钱的穷苦人家租女儿来唱曲牟利,董竹君恰是被抵押此处做了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董竹君的丈夫夏之时
尽管是做不卖身的“清倌人”,但眼见着周围的女孩子一个个身不由己地被送出去陪客,董竹君决心为自己早早地谋出路。
那时堂子里的常客中恰有一批常着中山装的年轻学子,他们举止不凡,彬彬有礼,言论之间尽是国家兴亡,针砭时弊。他们的与众不同吸引了董竹君的注意,这些年轻人中一位名叫夏之时的青年人亦是注意到了身世可怜却出淤泥而不染的董竹君。
夏之时彼时约莫二十六七岁,在武昌起义时在四川成都地带率众起兵,后被选为四川省副都督,正是青年有为,意气风大的年纪。在情窦初开的董竹君眼中,夏之时是她多年灰暗生活中难得的那一丝光明。而夏之时也怜惜倾心于这位清秀美丽的女子。
尽管两人之间早已暗生情愫,面对海誓山盟的许诺董竹君却执意问出“你家里可有太太”这样的问题。董竹君深知,身居高位又青年有为的都督大帅怎会至今未娶?自己虽然落入青楼,但决意不肯做人家的姨太太,不愿终身受制于人。
董竹君
或是命运无常世事多变,时隔不久从夏之时老家四川传来电报,夏之时的夫人死于肺病撒手人寰,横亘在董竹君与夏之时之间最大的壁垒似乎已然崩塌瓦解。在夏之时朋友的不断劝说之下,董竹君与夏之时终于明了彼此的心意。
孰料董竹君断然拒绝了夏之时为她赎身的做法,她说:“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做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
董竹君是那样强烈的抗拒夏之时为她赎身的行为,她再也不愿被人当做一件物品似的买卖,她要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要做独立自主的女性啊!
董竹君与夏之时的结婚照
不仅如此,董竹君还给夏之时提出了四个条件:不要出一分钱赎身;不做小妾;带她到日本读书;将来一人主外从事革命事业,一人主内料理家务。这四点要求同样蕴含着她的目的。
她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她要求得到男女平等的对待,要求继续读书习字,走向一个更加开阔的世界。在得到夏之时的允诺后,董竹君开始计划自己的自由大计。她开始称病不再卖艺,并伺机从堂子中逃脱,和夏之时成功相会。二人随即东渡扶桑,结为夫妻。
远赴日本的董竹君开启了她期待已久的新生活,樱花树下携手并行的有情人,微风拂过微卷的书本,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且美好。他们还孕育了大女儿国琼,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董竹君在日本期间与友人的合影
可日子哪有一帆风顺的。年轻美丽的董竹君像回到大自然的黄莺鸟,自由无拘,可出生于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夏之时难以避免地拥有着强烈的夫权主义思想,大男子主义的他逐渐试图控制董竹君的一举一动,不想她的美丽为人所图。
甚至在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愤慨,有志之士意图回国参与讨袁运动时,准备回国起事的夏之时交给刚做了母亲的董竹君一把手枪,并且留下一句极残忍的话:“你把手枪放在枕边,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就用它‘解决’自己。”
董竹君静默无言,许是丈夫过于爱自己,由此才造就了他对于自己过于强烈的占有欲,这一次的董竹君选择了默许,并且在日本静静的等待丈夫与自己的团聚。
董竹君和大女儿国琼在日本
1917年,事业小有成就的夏之时发出电报,希望董竹君即刻回国。董竹君万般不舍自己在日本未竟的学业,还有刚刚成为知己的好友,但此时的她权衡之下还是带着满心的思念奔回了丈夫的身边。
从日本回国后的董竹君随后去了夏之时的老家四川合江,在婆婆的操持下与夏之时举行了旧式婚礼,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站稳了脚跟。可后续的一系列事情却让董竹君对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庭逐渐失望。
夏之时在军阀混战中遭遇免职赋闲在家,此时的夏之时尚且保有着进取心,在董竹君的软语安慰下重振信心,与董竹君合议在成都开办一所中学,命名为“锦江公学”,以表生于此地的夏之时对锦江的深厚感情。但困于时局,这一中学不久便以停办告终。
董竹君与大女儿
几经波折,夏之时的心气行为逐渐开始发生变化。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渐渐沉溺于敛财享乐,意志消沉,他的思想开始腐化,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财主。甚至对连生四个女儿的董竹君大打出手,将她视为自己的出气筒。
董竹君对丈夫渐渐失望了,她看着整日里抽大烟吞云吐雾的丈夫终是冷了心肠。
此时的董竹君在经年的磨砺中秉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进取,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洗礼,认为妇女想要得到真正的解放,必须要先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因此董竹君准备兴办实业,独立自强。
1924年,由董竹君一手操持的“富祥女子织袜厂”成功创办,由女子主办企业成为了当时程度的一大新闻。
董竹君全家福
1926年,董竹君又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两家实业公司的相继开办,无疑成为了当时的风云话题。面对妻子的成功,日日抽鸦片打牌作乐的夏之时对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的董竹君不闻不问,甚至恶语相向,夫妻之间的鸿沟日渐加深。
1929年四川各地军阀割据,货币贬值各业萧条。董竹君创办的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也面临倒闭的危险。董竹君当机立断,转手公司购置了田产,并且带着孩子们启程前往上海。
而夏之时却对董竹君这样的行为十分不赞同,她觉得董竹君的行为大大丢了都督夫人的体统。眼见着曾经志同道合的爱人与自己渐行渐远,董竹君下定决心与夏之时谈判,签订了分居五年的协议,并且独自抚养四个女儿,将小儿子交给夏之时带回成都。
董竹君与儿女们
这一波折登上报刊,被称之“夏之时家中难都督,将军街走出女娜拉。”
1934年,在董竹君与丈夫分居时满五年之后,二人一同前往上海律师事务所商定离婚事宜。净身出户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孩子,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尽管又回到了清贫拮据的生活状态中,董竹君却依然斗志勃勃,决心白手起家自食其力。
董竹君继续了自己的实业之路,身无分文的她将随身携带的一些首饰典当,并寻找朋友投资凑齐了开厂的费用,群益沙管厂就此落户上海。在董竹君呕心沥血的经营下,工厂逐渐走上正轨,正在董竹君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由于时局的恶化,群益沙管厂被日军的炮火夷为平地。
不遑如此,由于董竹君积极寻求思想进步,多次参与进步活动发表言论,竟被有心人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告发入狱,经朋友奔走保释才终被释放,所谓命途多舛大抵如此了。
董竹君站在锦江川菜前
尽管生活困难重重,董竹君却愈挫愈勇。适逢四川商人李嵩高听闻董竹君的人生际遇,赞赏于她为人处世的品格,资助其2000元钱作为再度创业的启动资金。恰借机于此,董竹君决心在上海滩创办一家四川菜馆,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横空出世。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董竹君更是亲自为饭店设计了店徽——一枚青竹叶。锦江川菜馆凭借其独特优雅的装潢设计和绝佳的口味,一时风头无量,成为上海地界最受欢迎的饭店,而董竹君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也终于在上海滩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随后,在杜月笙的帮助下,锦江川菜店一度扩张店面,生意如火如荼,董竹君也乘胜追击,于1936年开办锦江茶室,这一茶室后也成为上海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喜欢聚会议事的场所。董竹君也因此得与郭沫若、夏衍等革命文人结识。
中年时期的董竹君
董竹君令世人钦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她传奇的实业之旅。1937年中日爆发冲突后,上海成为了“文化孤岛”。董竹君惊觉社会进步不能只依靠经济的发展,进步书刊对人们思想的启蒙更是重中之重。
董竹君随即出资与《大公报》记者蒋逸宵创办了刊物《上海妇女》,宣传抗日,宣扬妇女人格独立精神,轰动一时。不仅如此,董竹君还长期给上海剧艺社、《妇女知识》和《救亡日报》等刊物提供经济支持;在抗日战争期间,更是以锦江为平台积极参与救国运动。
虽因时局所迫董竹君不得不流亡国外一段时间,待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董竹君便迫不及待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整顿锦江饭店,并继续为革命事业提供支持。更是于1945年接待了邓颖超先生,始终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受到周总理接见的董竹君
解放后,董竹君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去。1951年,当得知上级决定在上海设立一个用于接待首长以及保障外宾的安全高级食宿场所,并且属意声名远播的锦江时,董竹君果断将自己辛苦经营十六年的锦江两店合并为锦江饭店,并交归国有。
在十年动荡中,董竹君饱经风霜,但一腔忠诚不会被辜负,20世纪70年代,董竹君全国委员的身份被恢复,董竹君随即继续投身全国政协组织的学习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坚信着事无大小重在行。
晚年时期的董竹君
尽管因为一些原因,作为锦江饭店创始人的董竹君曾一度被抹灭自己和锦江饭店的关系,但她从未放弃,即使年过古稀也坚持四处奔走努力。终在20世纪末期,已90余岁高龄的董竹君终于等到自己的名字与锦江饭店放在了一起。其为自己争取尊严的精神,值得世人传颂。
男儿有志,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精神令人钦佩,巾帼红颜,坚韧不拔始终拼搏与国家共进退的品格亦是令人击节赞赏!九十七载春秋,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仍能恪守本心,不断前进的董竹君实是写就了一段传奇。于人生,董竹君从未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