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皇帝们写的诗不入文学史,或者说根本不入文学家的法眼,算不得诗。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
皇帝们大多手握重权,没事儿的时候喜欢舞文弄墨,写出几首诗来自己欣赏还行,要是给身边的臣子欣赏,得到的大多就是阿谀奉承之词了,听不到什么真话。况且,皇帝的本职工作是治理国家,整天日理万机的,哪有时间写诗?要是整天写诗就会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但也有例外,就是没人敢非议写诗的皇帝。唐太宗、杨贵妃都写过诗,还都选入了《全唐诗》,后来陈后主做《玉树后庭花》,成了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写词作曲,成了亡国之君,宋徽宗写诗作画,照样成了亡国之君,就被后人议论了。写诗作词本是文人的工作,要是皇帝也喜欢此道,一般就会被认为有亡国气象。
从政治方面考虑,皇帝们确实要避讳一些朝堂以及民间的议论,不能随便做诗写词,更不能肆意传播。像乾隆那样做了好几万首诗的皇帝也就仅此一个,却不算是真正的诗人,和李白、杜甫差远了。如果皇帝写闺情相思,就会失掉了帝王气象,就好比李煜那样,成就了一代词宗,却失掉了江山。如果帝王把王气注入诗词,虽然颇见气势,但注定了这首诗的败亡之气。诗歌不是靠王气取胜的,而是靠内容,靠情感,靠风度,靠风格取胜。
政治类诗歌根本不是诗歌,而是标语或者口号。图解政治的诗歌也不是诗歌,而是为了宣传需要赚稿费的东西,或者为了作者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做的阿谀奉承之作,不能算是纯文学作品。
文学史上没有一位皇帝是诗人,也没有任何的诗人是皇帝。很多诗人都是走投无路的孤臣孽子,而且是写故乡的诗居多。韩愈被贬,柳宗元被贬,刘禹锡被贬,李白被排挤出京,杜甫颠沛流离,苏东坡被贬,李清照颠沛流离等等,数不胜数,写的诗词却一个比一个好。而皇帝们养尊处优,大多没有什么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人生的甘苦体会不深,也就写不出优秀的诗词了。而像李煜那样的亡国之君却能够体会人生冷暖,写的诗词也更接近人生真实的况味。那么,是不是文学主要侧重于写悲苦而不是欢愉?
或许是吧,悲苦之词更容易感动人,而欢愉的词给人的感动却不大。悲剧给人的感动更为持久,而喜剧却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纵观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抒发悲苦之情的居多,而抒发欢愉情感的却不多。当然,皇帝们也不是不写悲苦之词,但生活中什么都不缺的皇帝,养尊处优的皇帝,能写出什么深刻之作呢?
曹操写了不少的诗,风格苍凉慷慨,但曹操没有称帝,却成就了建安风骨的风格。曹丕写的诗有点缠绵哀怨,很明显高于曹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算是为曹丕翻案了,很难得的就是曹丕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比曹植的要好很多。可惜的是,曹丕没有统一天下,也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说得形象点就是,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可以秒杀所有皇帝的诗歌,杜甫的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可以让所有皇帝的诗黯然失色。诗歌并不是气势大就好,也不是越缠绵就越好,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表达,却能瞬间让人体会到人类共有的情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人回味悠长,越品越有味道。而这样的诗歌是皇帝们做不出来的,也是他们所不能体会到的。
皇帝们写的诗大多不入文学史并不是轻视他们,也不是验证什么文学的叛逆性,而是大部分皇帝写的诗词都不是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