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简称“浙大” ,是我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此校有着悠久的建校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形式高等学校之一。
该校自建立以来,经历过多次调整改革,并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的伟大征程。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浙大始终秉承着: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教学精神以及求是创新的校训,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陈独秀先生、程天放先生、马叙伦先生等杰出人才都出身于此,胡乔木也是其中之一。
提起胡乔木,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他曾是我军统帅的秘书,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我军统帅还曾戏称他:“靠乔木,有饭吃”。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中顾委常委,享受副国级待遇。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这还要从他进入浙大读书说起。
胡乔木本名胡鼎新,笔名“乔木”,出生于1912年,江苏盐城人。少年时期的他,便十分喜欢读书写诗,曾先后就读于扬州省立八中、扬州中学。读书期间,他听过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的演讲,受其影响,他开始阅读先进书籍,研究马克思主义。
胡乔木虽就读于理科班,但他却酷爱文史,还在高中时期担任了校刊编辑,经常发表作品,这为他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现代物理在我国已有了较好的发展,且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师资力量也极为雄厚。可当时,胡乔木对这门学科并未很感兴趣,他想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实验上。因此,入校不久后,他便转进了历史系。
学习期间,他和一些先进学生,一同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我党成员的领导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1931年,胡乔木被调往北平市团委工作,并先后担任了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胡乔木离开了北平,并与党组织之间失去了联系。回到家乡后,在其父亲的要求下,他进入浙江大学学习。
在浙江大学期间,胡乔木在施尔宜的指导下,开始办壁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并取名为《沙泉》,意为“沙漠里的一股清泉”。而指导他的施尔宜是我党地下成员,在他的帮助下,胡乔木重新与组织建立了联系。
1935年后,他参加了社会科学家联盟,并先后担任了联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委委员等职。任职期间,他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并撰写了多篇抨击日寇暴行的文章,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积极地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乔木先后担任了安吴青训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等职。
1941年后,他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并担任了我军统帅身边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负责帮助我军统帅完成每日的工作。另外,他还参与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后,胡乔木先后担任了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多年的调任,充分磨练了他的工作能力,并为其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在出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期间,他参与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胡乔木当选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一举跻身副国级。此后,他还先后出任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主持了党史的编写以及资料收集等工作。
1982年,在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他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1987年,时年75岁的胡乔木再次扛起大旗,当选中顾委常委。任职期间,他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并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给了新一代青年干部。如此种种,表现出一位革命前辈的拳拳之心。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胡乔木同志在退休后,仍享受副国级待遇。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国为民的一生,在近六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断奋斗,顽强拼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全部青春和毕生精力,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作风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与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