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一起来欣赏我家乡的美景~
黄龙寨·战壕
推荐指数:★★★★★
从安康城东张滩桥头出发,沿东南盘山公路上行五十里到张坝公路最高点下车,爬坡一里多地就到达黄龙寨山顶。说是“寨”,却没有石头围起来的寨屋山门,更无一点儿险要的气势,只是一面坡有些陡峭,山顶比周边略高一点儿,一寂寂无名的小山包而已。现在山顶上修筑了电信机房和发射塔,供周边几十公里乡村通讯之用。当年,黄龙寨在张滩片区、旬阳桂花、平利西河附近的乡民心目中名声很大,是相邻三县的交通要路。
黄龙寨何时得名无从考证,只有长辈零星的口头传承。据爷辈说,修寨子是为躲避“长毛造反”(百姓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俗称)和土匪,如此看来,黄龙寨的名称大致起源于天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的政权机构不能为偏远山乡提供最基本的治安保障,只能靠乡民自力救助。每有匪讯传闻,乡民们极度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不管匪讯真假,挈妇将雏,赶了牛羊牲口,背着粮食上到寨顶,用树枝蒿草搭窝棚栖身,等土匪走了才敢回家。土匪无财货可供掳掠,泄愤烧掉乡民的草房一走了事。爷辈口头讲述中尚无被土匪杀掳之事,可见匪患不算太过惨烈。爷辈每每讲起先辈们躲避土匪之事,神色口吻中夹杂着惊惧和不安。往往长叹一声,一句“宁当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作了了结。安宁是他们最低的生存期望,苦也罢累也罢,只要不被土匪惊扰,活着就好。
从黄龙寨坍塌的遗迹来看,防御工事有战壕、地堡、散兵坑。据父亲说,他小时候放牛在黄龙寨的战壕里捡过手榴弹和不少子弹,当废铜烂铁卖掉变钱补贴家用。我小时候还见过父亲当年捡的子弹,很粗很长的那种黄铜壳,大概是机枪子弹。谁个肚子疼,拔掉子弹头倒出细香芊粗细的短节节儿火药以水冲服。从黄龙寨顺着山脊至张滩镇方庙,一路都有残存的战壕。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共内战期间,国军沿着平利县大营盘至寺姑垭、黄龙寨、方庙子、牛蹄岭一线布防,后来国军溃败至汉中入川,留下这些战壕地堡作为“纪念品”,牛蹄岭战役是言之凿凿地写入安康地方志书的。驻扎在黄龙寨的国军据说有一个团,一天突然打不通电话,怀疑是共军割电话线。兵败如山倒,国军一夜之间溃逃的无影无踪,山乡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当年我爷爷是距离黄龙寨最近的一户,整日藏在老房后头山坡的“锦鸡藤”架里不敢露头,总算躲过了兵祸。亲舅爷则被国军拉夫,一路溃逃直到四川巫溪(重庆)随长官投诚共军,后至朝鲜战场当炮兵,大难不死算是捡下一条性命。
黄龙寨烙刻着晚清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之间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兵匪为祸俱成不可逆的过往。寨子附近的公路两旁盖了不少小洋楼,鸡鸣狗吠,车来人往,煞是一派岁月静好的祥和景致。
白火石老爷·拜干大
推荐指数:★★★★★
由黄龙寨至坝河方向,顺着山梁下行三四百米,废弃的茶马古道路边,蹲立着一个大半人高的白火石。从我记事起,这个白火石被赋予保佑平安的神性,附近的乡民们尊称它为“白火石老爷”,很多娃儿拜它为“干大”。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早,来自黄家沟、程家院子、石家湾的妇女提的竹笼子里装着香表纸、几碟凉菜,带着几岁的小娃儿给“干大”拜年,希望干大庇佑小孩无病无灾。他们在石头老爷前地上摆好凉菜,插上整把点燃的香火,烧一沓黄表纸,姑姑叨叨祈祷几句,娃子给干大“咚咚咚”磕几个响头,自己吃了菜收碟子后离开。
这尊白火石老爷并不神奇,不过是当地很常见的石英石。不知何种地质演变,风雨剥蚀了岩土,留下这座孤零零的“老爷”。那年月,谁家娃子难免有个三病六灾,父母为了娃子健康地长大成人,让小娃子拜一个干大,期望得到干大的照应庇护。在家乡,拜干大有三种形式:一般是拜当地有声望影响的男子为干大,这要提前说好,父母带娃直接认干大。真正有趣的是“捡干大”,父母带着几岁的娃子,天刚放亮就提着四小碟凉菜和一小土罐儿杆杆酒,在人员往来频繁的山坡土路十字路口等着,把路过的第一个人或动物拜为干大。很多时候,第一个路过的是游窜的狗子,家长赶紧使唤娃儿跪下给狗子磕头,要拜了狗子为干大,狗子不明就里仓皇跑掉,娃子却捡了个“狗干大”。如果路过一个人,不管认识与否,赶忙扯住,小孩磕头拜过,不认识的要自报家门,两家从此成为干亲往来行走,在娃儿满十二岁之前每年要上门给干大拜年。狗干大也好人干大也好,只要能保佑娃子平安就好。还有的家长安排娃儿拜了有这尊有神性的白火老爷为干大,每年正月初一给石头干大拜年后才能走亲访友,白火石老爷周边铺满了鞭炮的炮皮,附近树枝上缠着干儿孝敬的红布巾,白火石老爷干儿众多。
附近的乡民有的人老几辈子拜石头为干大,似乎有些乱了辈分。远处的乡民对这座石头奉若神明,大概是距离产生神秘吧。其实,每个做父母的何尝不希望子女平安健康。拜石头老爷为干大,是为人父母对子女健康的期盼和精神寄托,也许只有为人父母才能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
节孝牌坊·家风
推荐指数:★★★★★
坝河镇政府附近的河边,矗立着一座节孝牌坊,记载一位杨姓女子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事迹。这座牌坊立于大清道光壬辰年,高约两米三左右米,门宽约两米,和江南的那种高大的牌坊相比,这座牌坊显得小巧玲珑。牌坊门额正中阴刻字(凹进去的凿刻)内容为“故氏陈芹之妻杨氏节孝坊”。最上一道匾额上有双龙戏珠的浮雕。作简单的解读,是一个叫作陈芹的妻子杨氏,年轻守节未嫁,其后代为表达感恩孝敬之心,竖立了这座牌坊。牌坊方形门柱前是两尺多高的石狮雕塑,牌坊边门柱上有两副镌刻的楹联,盛赞杨氏坚贞守节抚养子女之功德。
按公历纪元,竖立牌坊的时间是1832年,距今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如果把时间向前推移,推定杨氏以五十多岁至七十岁离世,其生卒年月约为乾隆末至嘉庆后期,也许陈氏的家谱作了更为详致的记载,只是那个年代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留下杨氏这一姓氏了。在当年,当地交通不便,农耕经济为主要收入来源,要立下这座牌坊确属不易。本人未对牌坊所用石料来源进行考证,附近并无此类岩石,但从坝河逆流溯源至十几里之外的平利县西河有比较好的石材,刻凿牌坊的石材可能来自那里。从破石、刻凿、打磨、搬运到竖立牌坊,需要丰厚的家资和众多的人力。有的石材单件几百上千斤之重,应该是装船顺流而下,再靠岸搬运。能立这座牌坊,从侧面印证了陈芹后代枝延叶蔓,人丁兴旺,家业厚实。
不难想象,陈芹年轻早逝,对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失去了顶梁柱。杨氏孤身一人拖儿带崽,夯田耙地,扶犁耕耘,教养子女,要付出何等的艰辛?毫无疑问,是杨氏向子孙辈传承了勤劳克俭、坚韧上进的家风,子孙辈奋发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一方的大户人家。杨氏如泉下有知,当为后世子孙而骄傲。也许我自小就和一户从坝河搬来的陈家为邻居,远亲不如近邻,竟然知道其家族十几辈的派语:“开情益贵显,善定广西生···”,之后是调侃的顺口溜:爷儿伙没大小,弟兄伙打到青···其实这也说明陈氏家族人比较开明、乐观,不像其他家族那样等级森严,缺乏活力。牌坊是坝河陈氏家族的历史记录,近两百年的栉风沐雨,牌坊已经有些残缺,部分字迹有些模糊。但牌坊记载杨氏守寡抚养教育子女,传承勤俭持家,努力上进的家风,就是放在今天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摘自:陕西腾浩律师事务所 作者:来宝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