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言:“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大自然雄起伟大,各种玉石应有尽有,可这些玉石只有经过玉雕匠人的手才能尽显其美。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种类之一。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关恒波便是众多玉雕大师中的一员。
关恒波并非从小接触学习玉雕,第一次接触玉石是在他大学毕业以后,并且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那时的他心高气傲,工作并非十分顺利。偶然之下关恒波通过朋友介绍接触了当地的一位雕刻师傅,自此,关恒波便与玉石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关恒波更是为了玉石毅然决定辞去工作拜师学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宽便是他的玉石启蒙老师。
老师的悉心教导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关恒波很快便掌握了玉雕的技艺,后于2019年创办个人玉雕工作室——寻古玉雕工作室,他还是上海海派玉雕协会会员和保山市南红协会会员。关恒波擅长雕刻仿古、人物等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审美观的提高,他也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闲暇之时喜欢篆刻印章等,他是玉雕师,也是设计师和工艺美术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于玉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他所创作品受到收藏家与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在关恒波看来,石之美为玉,无论什么材料都有它一定属性的美感。因此他主张在玉石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玉石材料本身的美感,然后再去思索用什么样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凸显这块材料的美。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材料的美放在第一位,自身的技艺放第二位。这便是关恒波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而问到他的创作灵感时,他说:“都说灵感来源于生活,多看多感悟,自然就会有一些想法。其实现在更多的是为了生活去雕琢,我希望在未来,在以后,我是为了雕刻而去创作。”
关恒波提到,在多年从事玉雕的生活中,曾遇一位挚友,两个人平时经常一起喝茶聊天。友人学识渊博,做人做事的亲和有礼。关恒波觉得自己和友人比起来仍有不足之处,自己还需要沉淀。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其实雕刻的作品也跟做人一样,琢玉也就是琢磨人生。
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在关恒波从事玉雕设计也曾遇到过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克服一切困难。众所周知,设计是玉雕的灵魂。关恒波出身绘画,但接触玉雕较晚,在他刚毕业的时候对玉雕完全不懂。那时的关恒波空有满腔热血,玉雕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且陌生的领域。而且他本身也是属于大龄拜师学艺的,在学习玉雕的同时也要生活。一边要学习玉雕一边又要养活自己,可想而知,当时关恒波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次去上海学习时他认识了华国津老师,华国津老师对他说,其实他可以多创作。今后尝试走创作的路线。关恒波认为华老师说的很对。所以在当下他的思路便是在多创作同时也会做一些和市场相符的商品,毕竟还要维持生活。
也是一次去上海学习的时候,那里的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曾给关恒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即将结业,他们需要创作毕业作品,关恒波担心做不完,所以夜晚加班到12点多,当时有几位同学一起加班,不止同学,那位老师也和他们一起,当时他的内心很有感触,感觉有时候雕刻便不是需要雕得多好多出彩,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生活感悟,那位老师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手也慢了,所以那位老师就一直雕。那时候他就想,玉雕有时候是很需要回归到一种自然的形态,像这位老师一样返璞归真。
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大到山河万顷,小若蚍蜉细线,世界万物皆被玉雕师收纳于玉石之中,他们认真挑选玉石,描摹纹路,细致地雕琢着手里的每一块璞玉,不厌其烦地精心打磨、剖光,直至璞玉成器。玉雕,是中国的骄傲,是要传承的技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