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无忌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是网络上对“空巢青年”的调侃,却也是不少在大城市漂泊的独居者的真实写照。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主体以租房为主)的成年人群体。他们很多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
据民政部数据,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有统计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都市空巢青年最多的地方。
离开父母亲人提供的舒适区,选择自己闯出一片天、独立生活本是一件勇气可嘉的事。空巢青年也大多身体健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们似乎与社会学重点关注的“脆弱人群”(Vulnerable Population)并没有太大关系。比如:他们不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那样正处于需要帮助的阶段,却无人看护。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社会问题发生在在这一本来关注度并不那么高的群体身上。“空巢青年”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空巢青年”难题
独居的生活方式是空巢青年的主要特征,但安全问题随之而来,近期曝出的一系列事件大多与此有关。
---最近令无数人遗憾叹息的“货拉拉事件”是个典型案例:23岁的单身女孩,一个人深夜搬家,却因与货拉拉司机缺乏沟通和信任,最终发生跳车身亡的悲剧。
---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一位独居女孩,大年初一因浴室门锁出现问题,又没有携带手机而被困浴室长达30多个小时。她累了睡马桶、渴了喝自来水,最后反复敲击管道,终于引起邻居注意,才得以脱困。
---2019年,一位39岁的知名网文作家,骤然去世,因为独居,家人朋友不在身边,这件事10天后才被人发现。
有许多独居者,过得小心翼翼:不敢给差评,不敢与人争执,遇事能忍则忍,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怕被事后报复”。
一部韩国电影《门锁》中的女主角赵京敏代表了部分空巢青年的生活状态。她会不定期地更换自家智能锁的密码,会在家里放着男人的衣服和用品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生活在北京的一位独居女性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她生活非常警惕。晚上如遇加班,一个人回家,会尽量走灯光明亮的大路,避开靠近马路的地方,而且手机不离手,方便随时报警。
进电梯时,如果有陌生男子,她会随意按个楼层,等电梯里的人走开,再去搭乘一次电梯,回自己所住的楼层。
她的所有快递收货人都是“XX先生”,甚至也如上述电影中一样,不时会在门口放双男士的鞋子,“防止被坏人盯上”。
除了安全顾虑外,空巢青年被谈论最多的标签是“孤独”。
很多人每天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购物;一个人回家;有时候还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搬家……
当然,有的人享受独自生活的自由;但也有很多人感觉孤独寂寞。
文艺青年感叹:“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犀利青年嘲讽:“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是好友”。
还有人无奈:“下班之后虽然打开各种社交软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真心话的朋友。”
关注身心健康
近年来,因为独居群体的壮大,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一人食”餐厅悄然兴起;迷你小家电火速走红;火锅店推出单人套餐,甚至在消费者一个人就餐时,在对面放个玩偶给予陪伴。
但在挖掘单身经济潜力的同时,专家呼吁,关注“空巢青年”的身心健康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十分关注“空巢青年”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就与此有关。胡卫表示,近年来空巢青年人数持续攀升,主要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空巢青年”群体中出现身心问题的人群增加。
饿了吃外卖、饮料奶茶当水喝、熬夜加班、追剧、玩游戏……独居生活很爽,但也让一些青年人提前患上诸如: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老年病”,甚至越来越多人年轻人面临“猝死”的危险。
在心理方面,胡卫表示,空巢独居的生活方式,相对缺乏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支持;存在着缺乏情感寄托,有孤独感、空虚感等问题。记者了解到,不少都市单身青年因为孤独感太强,工作压力太大,患上了抑郁症。
二是持续攀升的“空巢青年”人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这些都对未来影响巨大。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澳门大学城市顾问叶炳权也建议对“空巢”开展专题研究,从而探讨适当的支援措施和配套服务。
叶炳权表示,社会较多讨论的仅是由空巢青年现象衍生的所谓‘孤独经济’、网络商机和虚拟社交感,未有深入探讨如何提升该人群的身心发展、精神卫生和社会参与等需要。”
叶炳权认为,长远而言,这不单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智发展、精神卫生,以及未来的家庭观,个别也容易受网络文化影响,潜移默化地扭曲了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如何帮助“空巢青年”?
胡卫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半公益形式、公益组织,社区服务等模式,为“空巢青年”群体中需要的人群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务和家庭建构实务能力服务等,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
同时,通过如:社区共筑、社群共筑、志愿者活动共筑等方式,支持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空巢青年在大城市的居住水平并不高,不少安全问题也与居住密切相关。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空巢青年以刚毕业参加工作的90后、95后群体为主,其支付能力较低、短期内买不起房,多选择租房居住。
目前空巢青年租住的房子多在城市核心区位,生活虽然便捷,但普遍存在房龄老、房屋设备破旧、空间逼仄、周边人群老龄化,小区没有安保设施等问题,因此不安全、没社交,更不用说享受生活服务。
针对以上情况,许小乐建议,未来在租赁市场上增加租赁型青年公寓的供给。
政府端,一方面,建议政府在市区内增加出让地价相对较低的租赁用地,用于建设青年公寓;
另一方面,建议通过商改租、工业用地转租赁用地、老旧小区改造等存量盘活的方式,增加适合空巢青年租住的房源。
在企业端,建议企业规划15-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青年公寓产品用于出租,且租金低于市场价格。空巢青年多爱养宠物,因此,建议在社区周边增加宠物寄养店、宠物医院等。
在安全方面,许小乐表示,应该通过社会治理等的加强,加固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的安全网。比如,在小区内部加大监控安保,安装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在房屋内加装防火、防电、防煤气、一键报警、紧急呼救等智能设施,将独居人群纳入社会安全网中。
你是空巢青年吗?
来自:国是直通车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