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何为欧亚?谁之欧亚?写在“西索观欧亚”开栏之前

0
分享至

【编者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俄罗斯-欧亚研究团队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外交学人”的集体专栏“西索观欧亚”开栏在即。本文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为专栏撰写的发刊词,全面阐述何为欧亚,欧亚之于世界和中国为何重要,以及中国在不断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为何需要关于欧亚的“精细化实证研究”和“整体意义上的知识供给”。

欧亚作为一个概念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历史上,欧亚曾经被视为丝绸之路上一度繁荣昌盛并深度融入世界体系,进而对东西方文明的互联互通互动发挥过核心作用的地区。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欧亚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枢纽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使之逐渐自我孤立于外部世界。沙俄及随后的苏联统治时期,欧亚的地区属性进一步被弱化,几无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立联系且因被划分为数个加盟共和国而日益碎片化。苏联骤然解体一度被视为欧亚地区国家重新获得地区统一性并通过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打破社会经济孤立的历史机遇。

近三十年来,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的关系正是基于上述历史流动性而得以重塑。中国加速崛起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也和欧亚大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翻天覆地的地缘政治巨变有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诸多新独立国家的涌现构建了一个更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进而赶超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外部环境,也给予了成长中的中国不断试验新的外交理念和提升外交影响力的关键空间。国际关系民主化、战略伙伴关系、新安全观、上海精神、和谐地区、文明对话乃至到当下产生广泛而深刻国际影响的“一带一路”倡议,无一不缘起于中国和俄罗斯等欧亚国家的外交实践。

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东升西降”作为宏大战略态势的轮廓已经十分清晰,中国离不开世界和世界离不开中国已经是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呼唤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全球中国”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化正在改变中国的国际身份和国际社会与中国互动的逻辑。

在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认识外部他者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国别区域全球知识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的重要性都更要突出。如果说过去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汲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智识来源的话,今天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更主要的是让中国比以往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恰切地理解世界,从而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找到最合适也最能为其他国家与地区可以接受的路径。

欧亚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

中国正在经历从“国际化”到“化国际”的阶段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转型要求中国在知识领域同样成长为一个规范性大国。在某种程度上,日益崛起的现实和迫切需求与我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知识供给之间的矛盾和鸿沟,已经成为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的一个制约因素。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推而广之,一个没有扎实的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做支撑的国家同样不可能稳稳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而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欧亚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都在上升。

从我国的外交格局安排看,欧亚既属于大周边范畴,又包含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大国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等对我意义重大的多边国际组织以及亚投行等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工作对象。这意味着欧亚地区涵盖了“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全部要义,因而被视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地带。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秩序重组、国际体系转型、国际格局重构同步加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地区对于主要大国而言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主要大国对于各自所在地区及其大周边经营的投入都在加大。其中,欧亚地区因其和欧美、东亚和伊斯兰世界全部相互关联,并且保持着各种交流、摩擦、相互渗透的关系,而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股潮流角力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我们坚信,欧亚地区秩序将由中国的加入而重新界定;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因更深程度地融入和塑造欧亚获得更多参与国际秩序重组的可能性。中国如何以更符合中国利益的成本-收益比尽快从走近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有关欧亚的区域国别知识掌握的水平与边界。

我们需要怎样的关于欧亚的知识?

如前所述,欧亚本身已经超越了地理框架,具有了明显的地缘政治内涵,进而成为主要大国之间彼此对抗、相互竞争、竞相挤压甚至有可能变成“地区冷战”的场所。和其他主要大国一样,崛起中的中国对于欧亚理所当然应该拥有自己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本国的利益所在。

与俄罗斯等主要大国相对以本国为中心的狭义欧亚相比,“一带一路”框架内的欧亚包含了从欧盟所属的中东欧国家至传统的俄罗斯定义下的欧亚到中亚并延伸至东北亚。相应地,中国与中东欧的“16+1”机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机制、传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亚欧会议等都将包含于内。这正是我所在的由教育部、上海市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运营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正在推进的新亚欧研究的特色之一。我们定义的欧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更多指代后苏联空间的欧亚,而是一个涵盖从欧盟成员国中的中东欧国家、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和中亚等欧亚大陆上亚洲国家的EURAsia(EU+Russia+Asia) “中域圈”(Meso-region)。

我们注意到,除了战略层面上容易被忽略外,关于欧亚地区和国别问题的主流叙事和话语还因为语言及在地知识的不足常常导致种种“误读”和“误判”。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彼此间的直接信息及知识传导和双方试图建立起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的需求严重不匹配。双方舆论界各种有关对方的报道和分析经常难以做到以第一手的可信可靠知识来支撑,而更多依赖西方话语的转译,由此产生了种种扭曲和偏差。

基于上述认识,我和我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从事欧亚研究的年轻的同事们,以及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核心子项目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的同学们,特地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开设“西索观欧亚”专栏(“西索”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缩写SISU的音译),希望通过我们的相关研究让更多中国人更好地理解欧亚地区的事务以及中国和该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的理念是,在继续推动中国对欧亚地区传统的宏观和战略分析时,加大对国别区域的微观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形成两者相辅相成的搭配。一方面,在我国欧亚研究的中观和微观层次尚相当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将尝试坚持不懈地推进对欧亚国家的精细化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为避免上述研究路径所必然带来并在当前国际学术界已经出现的碎片化弊端,我们不会全然否定整体意义上的知识供给的价值,而是将其和精细化研究列为同等重要和均不可偏废的优先方向。

我们希望借助这个集体专栏,基于多语种相互增强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在“全球视野、本土关怀”的整体框架内重新发现欧亚,为读者们构建一套通俗化、趣味性和系统化兼具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承诺!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755500文章数 50564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