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彭化义
放眼蓝色辉煌,缅怀红色初心。
在人民海军迈向转型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无论我们的航程走多远,航迹有多长,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永远是扬帆踏浪的重要动力支撑。人民海军前进的步伐之所以能汇聚成奔向世界一流海军的磅礴浪潮,其基因都连着我军在党的领导下趟过的无数条弥漫着硝烟战火的铁血溪流。而我党在战争时期创立的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就是这样一个孕育了无数革命种子的发祥地,一大批当年在这里驰骋战场的革命前辈,解放后走进人民海军建设的行列,成为共和国蓝色长城的骨干力量。
从“鲁西军区政委”到“海军政委”的苏振华
苏振华,1912年6月2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儿童团,在革命队伍中历任排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大队长、旅政委、纵队政委、军区副政委、兵团政委、军区政委等职,身经百战,战功显赫。
1940年5月,组织任命苏振华为115师33旅政委兼冀鲁豫根据地鲁西军区政委,同时兼任鲁西军政委员会主席。他带领冀鲁豫边区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英勇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日军三个师团和几个旅团围困,当面日军5000多人、伪军20000多人、顽军和土杂武装40000多人的处境中,苏振华与杨勇司令员等其他领导同志一道,按照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创造了鲁西平原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警备大队的战斗范例;他担任冀鲁豫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时,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总结平原抗日游击战经验,在冀鲁豫一带修建了4400公里的公路网、挖了近400公里的封锁沟、修筑了1098个炮楼据点,形成了棋盘一般密密麻麻的“网子格”阵势,受到毛主席表扬;在他组织领导下,冀鲁豫军区的游击支队由12个发展到20个,仅1942年二纵和冀鲁豫军区大小战斗1636次,毙伤日军1647人,伪军、顽军5764人,攻克据点124处,创造了我党 “麻雀战”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形成了约200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振华同志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对加速海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2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苏振华追悼大会上评价他:为建设强大海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对海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苏振华不仅自己毕生献给军队和海防事业,还把1944年在山东根据地出生的长女苏承业送到空军部队服役,把三子苏柏楠送到海军工作。苏柏楠在担任《人民海军》报社编辑时父亲正是海军政委,父子同在一栋楼办公,但苏振华要求儿子不要轻易去他的办公室、在办公区遇到也不能喊他“爸爸”,很多与苏柏楠一起工作的战友都不知道他与海军政委的父子关系。
从“六纵司令”到“海军副司令员”的王宏坤
王宏坤,原名王宏春,1909年出生,比堂兄王树声小4岁,家境贫苦,自幼放牛,做过短工,1927年11月作为义勇军队员跟堂兄王树声一起参加麻城“九月暴动”和著名的11月“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后,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排长、党支部委员、一连连长、特务连连长。1932年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指挥苏家埠战役有功。1933年,四方面军由4个师扩编为5个军,王宏坤任红四军军长。
1944年5月11日,根据党中央指示,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王宏坤被任命为第一副司令。解放战争初期,王宏坤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1946年,他参与指挥了临清、白晋、平汉等战役。1946年6月,王宏坤率部在刘邓指挥下强渡黄河,跃进大别山,重返鄂豫皖。同年9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
在当年的冀鲁豫军区,曾流传着一个“一条军毛毯”的故事。当年,冀鲁豫军区王宏坤副司令员住在单拐村,房东是姓陈。赶上房东的大女儿出嫁,王副司令员知道后,便想送点礼物,但他没钱没财产,只好把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一条军毯送了出去。后来,那条军毛毯一直被陈家当成传家宝一代接一代地珍藏着。陈家后人陈茂修说,几十年中,家里很多老物件都丢了,唯独这条军毯,俺们都舍不得。如今,那条军毛毯被捐给纪念馆,让后人接受教育。“希望大家常来单拐看看,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革命先辈为咱们做出的牺牲!”陈茂修说。2019年在王宏坤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姚孝民充满深情地说:“请允许我代表冀鲁豫老区人民,向王宏坤等老前辈深深地鞠一躬;并深情地对老人家说,您在冀鲁豫7年之久的浴血抗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9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海军。1950年5月,王宏坤被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参与创建人民海军的领导工作。1951年底至1952年初,海军机关在北京东城贡院新建成的海军大楼办公。1953年,中央要求军队在城里的办公与住房搬迁到城外。为了执行中央的规定,海军把选址和建设新址的任务交给了王宏坤负责。1954年初,经过王宏坤考察,把地点选在西出复兴门外的公主坟西南角。军委命令,海军限期于1958年底将东城的海军机关全部搬到西郊新营区,并把东城的所有房屋全部交给中国科学院。那时在北京的海军总部机关需要搬家的将军30多位,可是当时将军楼只建了8栋,仅能住16位。王宏坤向海军党委建议合并一些办公室、仓库、调整宿舍,适当地解决机关干部住房问题。为了把房子让给其他首长,王副司令在大院西南角挑了一个看坟人的老旧住房,房子共有7间不大的房间。除去稍大一点的做会客厅,其余6间住人,但是首长的工作人员住房就占了3间。首长与夫人住1个套间,套间里面住他们,套间外面那间住保姆和小点的孩子,其他孩子住一间,占了3间。1959年春天,朱德委员长到海军大院来他家做客时都觉得这房子太狭小寒酸了:“宏坤同志,你一贯艰苦朴素,不求奢华。但现在有条件了,你们也不能住的太窄小了,来个客人,来个办事的人,这么小的房间,你都没地方接待,你总不能在屋外接待客人,让人家站在路上给你汇报工作吧?房子还是要加大些嘛!”在海军首长的示范下,机关按军委命令规定的期限,于1958年底顺利完成了搬迁,将贡院移交给中国科学院学部,麻线胡同4号也交给了总参管理局。
从“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到“舰队副司令员”的潘焱
开国少将潘焱,1916年生于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0年12月编入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4军10师29团特务连传令兵,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35团营政委、团参谋长,四川独立团政委,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军教导队队长、科长等职。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潘焱进入抗大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
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后,潘焱历任冀鲁豫军区抗大分校陆军中学教育长,冀鲁豫军区2分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兼第二军分区参谋长。参加指挥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和昆张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后任冀鲁豫军区后方指挥部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2野7纵参谋长、1纵参谋长,2野5兵团副参谋长。参加指挥了渡江作战、挺进浙赣、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会战成都诸战役。
潘焱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时,当时的国民党不承认我水东6军分区根据地,一直对水东地区进行围剿,刘伯承、邓小平派潘焱率独立旅去水东,统一指挥水东地区斗争,水东地区反围剿取得决定性胜利。潘焱在战争年代3次负伤,被评为3等伤残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5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贵州军区参谋长,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高级军事学院基本系。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担任志愿军16军军长。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回国后,任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室副主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9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从“战场通讯员”到“海军少将”的魏艾民
魏艾民1933年生于河南省内黄县,父母和兄长都是战争时期的老党员、老革命。在家庭的影响下,1947年10月,14岁的魏艾民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先任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教导队战士、后任基干一团政治处宣传员。1948年10月被提升为干部,先后任一团三连文化干事、平原省新乡军分区独立营文化干事、军分区组织干事。也就是在担任连队文化干事的这段时间内,不满15岁的魏艾民开始在战斗中接触并参与战地宣传文化工作。
1948年夏天,他在豫北地区的一个基干连任宣传员,一次战斗结束后,他奉命到三连检查群众纪律,看到部队住过的人家,院子干净水缸满,铺草整整齐齐。房东大娘一再夸奖,说这些孩子真懂事,一进门就扫地、担水,临走又收拾得这么齐整。行军途中,他对三连连长申义宾谈起此事,申说,这叫“三不走”:离村时,地扫不干净不走,水缸担不满不走,铺草捆不好不走。他将此事写了个小稿,投给分区《前锋报》,很快刊登出来。不久,团里推广了三连的做法。以后,“三不走”活动在全团更经常、更深入开展起来,对于密切军民关系起到很好作用。一次一股当地国民党杂牌部队派人到我解放军驻地化装侦察,他们穿着我军军服,打出我军番号,还唱着我军的歌曲。但他们想不到给房东担水扫地,老百姓一眼就看出这是白狗子,立即向我军报告。解放军派出侦察排,很快将其全部活捉。用今天的话说,“三不走”成为我军一个标志性品牌。
魏艾民与海军结缘于1952年。这年秋天,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他被从陆军选调保送到刚刚成立的位于青岛的海军政治学校学习。海军政治学校最初的校址是馆陶路22号。魏艾民同众多学员一样,披着尚未散尽的战争硝烟而来,怀着为建设人民海军献出一切的决心聚集在这里,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说来也巧,在这里他竟意外碰到了“熟人”。9月7日下午,队里通知:有首长来看望大家。晚上学员集中在一个大食堂里,坐在地上,静静等着。那时开会,没有后来那么多讲究,会场上没有桌椅,没有任何摆设,一会儿,一位英俊年轻的海军军人,在副校长陪同下走进会场,大家立即起立鼓掌。副校长高声说:“海军刘副政委,也是咱们的校长,来看望大家啦!”这时刘道生走进队列,同许多人握手,问从什么部队来、当海军有什么感想。同这位首长近距离相视,魏艾民总觉得有点面熟。原来,从1948年夏天到1949年春天,魏艾民所在的部队配合华北第14纵队围困盘踞于新乡的国民党40军,对方同四野有关部队谈判时,我军签字的全权代表是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刘道生。所以,刘道生走过来同魏艾民握手,魏艾民脱口而出:“首长,咱们见过面。” 魏艾民简述了原委,刘道生笑着说:“那时你还是个娃娃兵呢。”开学后,预科一年学习文化,1954年3月考试合格,魏艾民拿了个初中毕业文凭,随后被批准转入本科,分到一年制的水面舰艇一队。课程进行到一半时,他们被拉到海上实习,这一次实习令他终生难忘。海上实习从1954年8月9日至8月30日,共22天。他和其他学员一样,首先要克服晕船关,战胜恶心呕吐,在左右摇晃和上下颠簸中应用所学理论,熟悉操纵技术。他所在的舰艇一队的学员,有功臣64名,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17人,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55人。大家打过很多仗,对射击、投弹等五大技术能讲会做,对我军优良传统都是身体力行的。从任职说,担任过连指导员和干事的就有43人,对基层政治工作很熟。魏艾民虚心向大家学习,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957年冬天,任青岛海军政治学校教员的魏艾民,被调到新创刊的《人民海军》报作编辑,从此开始了他在海军报的“军中报人”生涯,到1987年离开,长达30年之久。后来,魏艾民先后任海政宣传部部长、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海军政治学院政委。
从“战地报人”到“军种报社总编”的贾萍
贾萍,山东单县人,1924年11月生人,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民运科工作员、后方司令部团结剧社分队长,湖西干校学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员、训练处秘书、警卫连文化干事兼党支部书记,冀鲁豫军区《战友报》社编辑。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钢铁报》社编辑、第61团政治处宣教股长、鄂豫军区麻(城)北独立团连政治委员、鄂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科长、大冶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贾萍任湖北省黄冈军分区政工科长、解放军总政治部研究处助理、海军政治部政工研究处长,《人民海军》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曾获三级独立自由、三级解放勋章。1982年离休。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初心决不能够忘记。除了苏振华、王宏坤、潘焰、魏艾民等,还有一大批我党我军基层干部,从红色根据地,转战到蓝色战斗方阵,为共和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用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为人民海军这支新型的海上武装力量,打上深深的“红色烙印”。这些老革命们不忘记初心,不吃“老本”,刻苦学习,忘我奋斗,为人民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无论任何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领受怎样的使命,只要跟党走,沿着党指引的航向,就一定勇往超前,战无不胜!
☆ 作者简介:彭化义,笔名诗情画意,山东鄄城人,军队媒体人,退休海军大校。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