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佛教文化中,禅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禅“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悟”字,即从自心去悟。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而悟中国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悟达摩精髓。
六祖慧能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创禅宗“顿悟法门”。以禅入武的少林功夫,自然也讲究悟。
佛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智慧。不同的是慧根有利钝之别。只要用心,一切众生都能开悟,都能见性成佛。同样,只要用功用心,所有的人都能练成少林武功高手。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该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经本旨。所以六祖闻此,立时悟道。
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何以故?实相无相,不可觅故。放下便是,动念皆非。一起觅心,便成妄想。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
所以者何?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实相。
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大家修持不能响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大家现在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要明白这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体云何立?将一切有求有主之心放下便立。
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总不能放下者,何故?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
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果能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
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便是:调伏好自己的心,才能心无挂碍,自在轻安。如何调伏好我们的心?很多时候,一些小小的转变,就能让我们的心归于宁静,归于恬适。
宋代诗人张伯端在即心是佛颂中写道:“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即是说,“心即佛,佛即心,若欲成佛先求心。”
正所谓“万法唯心造”,最为关键的,是要照顾好我们的心,是要调伏好我们的心,让它如如不动,不要让它放荡散佚。如是这般,当我们试着去努力调伏自已的心时,一切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那些痴心妄想、尘思杂念也在调伏这颗心的过程中,渐渐消失。
我们应该调伏好自己的心,勤修一颗坦然平淡的心、一颗镇定自若的心、一颗无拘无束的心、一颗深明因果的心。如此,我们才能无挂碍、无所住,在多舛的人生之路上广结善缘,得大自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