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之五:郭沫若1
1.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郭沫若 (1892-1978) ,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郭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父亲郭朝沛是个商人,母亲杜遨贞喜好文学,在郭沫若 5 岁时即教他背诵唐诗,这对郭沫若以后倾向于诗歌和文艺起了很大作用。
纵观郭沫若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 (1892-1913)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高涨的时期,由于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郭沫若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对诗词的兴趣,对《庄子》、《楚辞》、《史记》等文章进行了广泛阅读。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及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民主主义思想使郭沫若受到启迪和影响。由于他不满黑暗的学校教育,曾三次被校方斥退。此时的郭沫若已初步显示出叛逆的性格。
②第二阶段:日本留学时期 (1914-1923)
1914 至 1923 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
在日本前 4 年的学习中,郭沫若阅读了许多外国名著,从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等人的作品中吸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同时也受到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他认为 " 泛神便是无神 " ,一切的自然便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种思想对他以后创作《女神》起了重要作用。泛神论所提供的 " 物我无间 " 的境界,适合于诗人把宇宙拟人化、诗化,与他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合拍,也为他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泰戈尔的无韵诗,激发了郭沫若创作新诗的欲望。《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爱情诗,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创作。 1919 年爆发的 " 五四 " 运动,使郭沫若受到鼓舞和激励,他看到祖国新生的希望,心头长期的郁闷和个人的激愤就像埋在地下的岩浆一样奔腾翻涌,尤其是美国诗人瓦尔特 . 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使他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 1919 年下半年至 1920 年上半年,郭沫若出现了一个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女神》中的大部分诗歌,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名篇均出自这一时期,它们最早发表在《时事新报 . 学灯》上。当时的创作除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外,还有许多集外佚文。这些诗歌的发表,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冲破了旧诗词的枷锁,奠定了自由体诗在中国的地位,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 年夏,郭沫若开始翻译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 未出版); 1920 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论诗与文艺的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 年和钱君胥一起翻译了德国史托姆的《茵湖梦》。同年 7 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成立了 " 创造社 " ,编辑《创造季刊》。 1922 年 4 月,翻译出版了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 1921 、 1922 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但黑暗、落后的中国使郭沫苦的理想破灭,就是历来被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也成为他寄托其抑郁和寂寞的所在。诗集《星空》中借抒写自然以求解脱的诗篇就是诗人心灵受到创伤又渴望继续奋斗时留下的诗作。
③第三阶段:回国 (1923-1928)
1923 年 4 月,郭沫若从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回到上海。与郁达夫等人合办《创造周报》及《创造日》,并经常发表作品,这是前期创造社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政治思想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逐渐从迷茫中走出来。他不仅高呼要 " 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 " 的口号,并且指出唯物史观的见解是 " 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 " 。从此,《星空》里那种对自然的抒情描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女神》中对工农的赞美。《前茅》便是诗人这一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这一年,郭沫若还写了历史小说《鹓 M 》、《函谷关》;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新诗《留别日本》;散文《梦与现实》等。 1924 至 1925 年,有几件事对郭沫若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作用,其一是郭沫若于 1924 年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此书的翻译,使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开始减弱,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二是 1924 年春夏之交进行的社会调查,使他对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其三是 1925 年 " 五卅 " 反帝爱国运动的发主,军阀的暴行使郭沫若奋笔疾书,起草了《五卅案宣言》。从此,他由一个泛神论者成为激进论者,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随着世界观的改变,郭沫若的文艺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出了 " 革命文学 " 的口号,要求进步的文艺家把握住时代精神。 1925 年,他配合当时反帝形势的需要,写出一部三幕历史剧《聂嫈》。 1926 年 1 月,小说戏剧集《塔》出版。 3 月,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出版了译作《雪莱诗选》。 7 月,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27 年 4 月,诗集《瓶》出版。 5 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严厉声讨蒋介石镇压工农群众的罪行。 8 月 4 日,郭沫若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 年初,诗集《前茅》、《恢复》,译作《浮士德》相继出版,此时郭沫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提出 " 我们的文艺是为大多数的人们 " 的口号。 2 月下旬,郭沫若离开上海,流亡日本。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