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琅岐岛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对琅岐发展提出的要求,努力建设蔬菜副食品基地和优美旅游休闲度假区,在英雄金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从产业、治理、投入、服务等方面破发展之困,谋振兴之路,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剖析英雄金砂的今昔之变。
红蟳公社实景航拍图。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图片除署名外由红蟳公社提供
在闽江口明珠琅岐岛,英雄金砂的故事曾轰动全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金砂人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筑海堤、修水库、挖隧道,要“龙王送水”“山神让路”“土地爷纳粮”,创下了赤砂变“金砂”的时代奇迹,曾获国务院奖状等“十大荣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祖辈战斗过的地方,红蟳公社的落地,掀开奋斗的新篇章。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金砂精神再放光芒。
英雄金砂——昔日绝地变身鱼米之乡
“琅岐岛上赤砂乡,十年九欠饿得慌,海潮泛滥、百姓遭殃,有女不嫁赤砂乡。”位于琅岐岛东部片区的赤砂乡,干旱、山洪、海潮三大自然灾害常年泛滥,盐碱地上种不出粮食,家家户户忍饥受饿,让“赤砂”被传唱为贫困的象征。上世纪50年代,赤砂人民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改造生存环境的斗争,筑堤坝、修水库、挖隧道,让昔日赤砂绝地,变身鱼米之乡,被周恩来总理改名为金砂。
海滩变良田。
筑海堤 向海要地4000亩
1950年上半年,时任赤砂乡党总支书记陈善鼎决心带领村民彻底改变地少人多、灾害泛滥的恶劣生存环境,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由于当时上级资金短缺,赤砂可谓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面对困难,党总支鼓励大家坚持自力更生,采用“以勤促俭、以土代洋、边学边作”的办法,自带工具、干粮参加围垦造田。
在乡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赤砂乡无论男女老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红旗迎风飞舞,挖土的喊着号子,挑土的赤脚踩在田埂上。他们用一年时间修建了一条约10公里的海堤,保护耕地约1000亩。到1952年,又修筑了另一条5公里的海堤,扩大耕地2000多亩。
为了避免土质海堤被海浪冲毁,筑堤和修渠工程同时进行,许多上年纪的老人主动参与其中。原赤砂“青年突击队”骨干陈师林说:“为鼓舞大家的斗志,我们组织了‘突击队’,引导和带动乡亲们加油干!”
值得一提的是,修这两道海堤所花费的4900元资金,全部依靠群众自行解决。国家补助的3000元器材费分文未动,在工程结束后就如数归还国家。
1956年,大伙儿又齐心协力修成了第三条海堤,三次围垦共扩大耕地4000多亩,比1949年耕地总面积扩大一倍。
“娘子军”修建妇女水库。
修水库 巾帼不让须眉
地有了,淡水灌溉成了问题。党总支又带领群众先后历时两年半,一鼓作气修建了龙虎山、南尾里两座水库。第三座水库则是由妇女主任郭爱金带领“娘子军”修建,历时一年半。
那时工地上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半边天”们用锄头、畚箕等简陋工具,劈山挖土,手搬肩挑,截流筑坝,夜以继日出工劳动。
原“妇女突击队”五姐妹中的老大、如今80多岁的朱菊仙说起这段历史,依旧心潮澎湃。
“清晨朝霞披一身,夜里牵来一天星。”当时,17岁的朱菊仙和其他姐妹一样,每天六七点就起床挑土,午餐在田埂解决,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肩膀、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我们和男人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我这斜肩的毛病就是那时落下的。”朱菊仙说。后来,这座水库被命名为“妇女水库”,至今还在发挥灌溉、蓄洪作用。
有了水库浇灌,盐碱地上种下了红薯。从1956年开始,全乡粮食生产扭欠为余,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1959年,单单金砂围垦增加的耕地所产粮食,就等于解放前全村粮食总产量的3倍,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
朱菊仙姐妹。记者 张人峰 摄
挖隧道 盐碱地上稻花香
围垦造田让当地百姓吃上了地瓜,但盐碱地上不好种粮。于是上世纪7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行动又开始了,这次是打通海屿岭山洞,引雁行江的淡水进金砂。
“青年们扛着铁锤、钢钎,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这场自力更生的战斗。”琅岐小学退休校长陈师煊说,来自雁行江的淡水结束了当地无白米饭吃的苦日子。
随后,为了保护堤坝不受海浪侵蚀,金砂人民又靠双手将“九使角”山移往壶江填杠,改变河水流向,使金砂河道从3条增加到6条。当年的荒滩地变为河汊纵横、良田连片、瓜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美名扬 金砂精神闻名全国
1958年前后,金砂获颁由周恩来总理亲署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因赤砂人民“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周恩来总理将赤砂改名为金砂。时任赤砂乡党总支书记陈善鼎也因此获评全国十大劳动模范。
1959年,为奖励金砂民兵营在海防前线的突出表现,朱德赠送两把步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英雄的金砂》纪录片,在全国上映。
1959年11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带领中央慰问团到金砂慰问演出,梅兰芳、侯宝林、严凤英等到场。田汉被金砂故事所感动,创作了歌曲《赤砂变金砂》,著名诗人贺敬之为其创作《琅岐岛、英雄的岛》。金砂精神随之名扬全国。
“赤砂变金砂,想起笑哈哈;有了共产党,人民当了家;海上变良田,好种大地瓜……”时过多年,陈师煊依然能哼出这段小调。
昔日赤砂绝地,今日鱼米之乡。如今,在金砂管理区管委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海滩变良田”的标语,依旧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往事。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