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的心理治疗中心(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央广网北京3月20日消息(记者韩靖 申珅)在喧嚣的北京二环路边,穿过一条安静的胡同,小路尽头的一座四合院显得安静又神秘,这里便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中心。
任小丹在观察院子里患者的状态(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任小丹正在患者房间查房(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36岁的任小丹是临床心理病房16区主治医师,她的病人大多患有焦虑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或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这些患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失眠。
护士在为患者佩戴监测仪器(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晚上7点30分,在睡眠监测室里,护士正在为一名患者佩戴监测设备。睡眠监测可以为睡眠障碍治疗提供数据指导。
护士在为患者佩戴监测仪器(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睡眠监测准备就绪(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通过近12个小时的睡眠监测,医生能够收集患者的脑电、心电、呼吸节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同时患者在睡眠中的翻身次数、腿动次数甚至是眼动情况都能被仪器采集到,任小丹医生将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睡眠状况。
护士通过电脑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见睡眠对于人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当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超3/4的人晚11点以后入睡,近1/3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入睡。
任小丹正在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由于社会发展多元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睡不好觉”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任小丹医生的临床诊断中也是能印证的。
任小丹介绍说:“近几年,因为睡眠障碍来求诊的人数是增多的,但是睡眠障碍只是一个表象,在其背后有很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引起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任小丹正在为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失眠者找到她。这位患者的职业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因为工作原因,她习惯夜深人静时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去休息,躺下后又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任小丹说:“从表象上看她是因为作息节律紊乱而引起的失眠,但在与她的聊天中发现,这位患者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出现严重问题,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才是造成她失眠的主要原因。”
患者进行沙盘测试,医生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在任小丹的诊室里,像这样的患者其实有很多。除了职业特点之外,因周遭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发作性应激失眠病例也不在少数。曾经有一位公司白领前来就诊,他因为工作调整,从一个职能岗位上升到管理岗位,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出现变化,在应激条件下出现睡眠障碍。
任小丹前往心理治疗室(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在诊断过程中,任小丹发现这位患者随着失眠障碍愈发严重,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同事因为他的脾气逐渐与他疏远,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他情绪不稳定而导致失眠。
长此以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因为睡眠问题来求诊的患者一定是自己很痛苦了,没有办法了”,任小丹说,“还好这位患者非常主动地寻求治疗,所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之后,三个月基本就恢复了正常。”
任小丹(右)正在和同事查看病历(央广网记者韩靖 摄)
在任小丹眼中,这座四合院里的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系统,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失眠,但背后是一个系统出了问题,临床心理病房一直秉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每一个来访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任小丹说,“这里非常有特色的治疗方式是从患者的家人和社会资源入手,帮助患者获得社会功能的康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