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历史渊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跳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我们第二实验小学,跳绳更是一项特色体育项目。
为增强学生体质,发扬学校特色,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恰逢春暖花开时节,3月21日上午莱芜第二实验小学杨利伟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任李老师组织带领下在红石公园举办了第一届跳绳闯关大比拼活动。
在辅导员李老师给队员们做了战前加油鼓励的讲话后,跳绳闯关大比拼活动正式开始了。本次跳绳闯关大比拼共设六个关卡,需要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和家长配合完成。
关卡一: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跳绳活动。汉代-中国跳绳的起源(前202-263年)“九龙戏珠”,在这一关卡,队员们每人一根绳芯,随意搭配多彩的竹节,多彩绳柄,自己组装竹节绳。比拼开始后,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组装自己喜欢的竹节绳子。
队员们非常快速的完成了竹节绳的组装,然后奔赴下一个关卡。魏晋以后,历代都有跳绳活动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飞白索”。关卡二的任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一关队员们需要在跳绳过程中完成一首红歌的演唱,若不断绳即为过关。队员们高声唱着红歌,重温红色文化,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境异》:“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可见,唐代不仅有跳跃穿过绳索的游戏,还将这种游戏命名为“透索”,使跳绳活动开始有了专门的名称。唐朝(618年-907年)-透索。队员们来到第三关,在这一关以家庭为单位,亲子一带一,完成50个不失误,闯关成功。队员们纷纷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配合完成,有的配合默契一气呵成,有的出错需要重新开始……
南宋以后,跳绳活动发展为杂技戏,还有了“跳索”的名称。从唐代的“透索”,到南宋的“跳索”,跳绳的名称更为形象而具体了。宋代(960年-1279年)-跳索。在这一关,两位守关人摇绳,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穿越绳索一次即为闯关成功。有的队员轻轻松松即可以穿过去,有的队员不敢或者失误了,但是同组的队员们没有指责没有牢骚继续练习直到全部合格,这也锻炼了队员们之间的合作精神。
明代的跳索渐渐成为一种民俗,每逢佳节,民间都有跳绳活动。而且出现了多人轮跳的游戏方式。据《帝京景物略·灯市》中记载:“元夕(正月初一晚上),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这些都是双人摇绳、多人轮跳的游戏方式。在这一关,两位家长摇绳,队员们能在绳中连续跳20个即闯关成功。在这一关,队员们表现的非常棒,由开始的不敢跳不会跳,经过练习之后可以连续跳10-20个,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值得肯定。
跳绳在清代是一项冬季的户外活动,深受儿童喜爱,用六尺麻绳手持两端,使由头上回转于足下,且转且跃,以为游戏,称为“绳飞”。在最后一关,两位家长摇10米长绳,一个小组的队员们一起,连续起跳过绳10次即闯关成功。这一关尤其考验队员们的配合,一遍遍的起跳,由开始的一个都跳不过到最后可以闯关成功,队员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家长们看着队员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也有些跃跃欲试,纷纷加入跳绳队伍,寻找童年的快乐,公园里充满了队员们和家长的欢笑声。
在队员们的努力和合作下,跳绳闯关圆满结束。通过本次活动让队员们了解了中国跳绳的发展史,在闯关过程中队员们需要徒步穿越公园到达每一个关卡,让队员们知道了达到目标需要拼搏和坚持的道理,还让队员们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跳绳,通过一根小小的跳绳让大家懂得了拼博、进取、坚持、合作。我们坚信通过我们中队的跳绳课程能使我们的队员成为新时代的好队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