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一位热心的退休老人,他每天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运河两岸,从南港码头到青果巷,从文亨桥到三堡街,沿途用自己的方式向市民游客讲述运河故事,擦亮人们记忆深处的城市印记,传播古运河的文化之光。
(张文友在大运河畔向市民游客宣讲运河文化)
老有所为退休老人成为“运河叔”
老人名叫张文友,今年75岁,是一位退休工程师。由于妻子是常州人,1974年,他从家乡南京来到常州定居,之后在戚机厂工作了20年。1996年,张文友被调到天宁区经贸局上班,直至2008年退休。如何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有意义,这位老人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规划——当一名大运河文化宣讲志愿者,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保护大运河。
(张文友在家中认真准备宣讲材料)
“大运河常州城区段由西向东横穿市区,长约23公里,被列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之一。”运河畔、老桥边,张文友只要站定一开讲,就会吸引不少路过的市民和游客,他的宣讲内容丰富,地理知识、风俗民情、奇闻轶事信手拈来,滔滔不绝。他不仅熟悉大运河常州段,对于江南地区的任何一条运河,都能随口说出开凿年份、航运、水流等情况。
这些丰富的大运河文化知识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是自己在常州生活近50年的积累。”张文友表示。其次,自从立志当大运河文化宣讲志愿者,他就处处留心,注重知识的挖掘和收集。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听说当地有跟大运河相关的故事,他就会记下来,然后翻阅大量的书籍和史料求证、补充。一旦发现材料有存在争议的地方,他就会主动向文史专家求证,确保让市民了解常州的真实历史和原汁原味的文化。
就这样,张文友坚持13年收集、宣讲大运河的故事,被熟悉他的人们亲切地唤作“运河叔”。
(张文友在常州大运河记忆馆里学习)
坚持不懈“新舞台”上传承运河文化
近年来,常州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匠心雕琢常州大运河文化带。随着运河沿线的名人故居、考古遗迹、水工设施、工业遗存的逐步提升改造,张文友找到了更大的宣讲舞台。
2015年,常州市政府对大运河边的南港码头进行了修缮,再现了五代时期的罗城古城墙遗址,并在码头边上制作了一幅常州古城变迁图。全新的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让张文友非常迷恋,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都要来走上一遍,时不时跟周围的游人讲讲运河往事。后来,听的人越来越多,随机的宣讲就固定了下来。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7点半,张文友都会准时到南港码头讲上两个小时的运河文化故事。久而久之,很多码头附近的居民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除了南港码头,紧邻大运河的青果巷也是张文友常去的地方。2019年青果巷修缮完成后,就成为常州的一处网红打卡地,昼夜游人如织。人群中,张文友随意选一处空地,不紧不慢地讲上几句,周边就聚满了游客。南来北往的人围住他聆听故事,向他提问,掏出手机跟他合影,从这位老人这里感受千年大运河留给常州的辉煌。
(张文友晚上在青果巷宣讲运河文化)
近年来,张文友还深入常州的各个基层社区为居民讲解大运河文化知识,他先后被聘为武进区湖塘镇东方社区文明宣讲员、天宁区茶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员、清凉新村第二社区“新时代”党员宣讲队宣讲员,并多次被评为社区优秀党员志愿者。
古运河穿越千载时空,成就了常州“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的繁荣。古稀之年的张文友,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讲述这条古运河的故事。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常州人,大运河的文脉才会像运河水一样,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