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这是从《送母回乡》中截取的诗句,情真意切、通俗易懂,被广泛传阅。我们可以看到诗中不乏现代汉语的词汇与语法格式,但在古诗文网里、各大权威的诗词国学公众号中、文化综艺节目的现场,却被加以赏析注释冠以唐代“李商隐”的大名;3月18日,经豆瓣网友的考证,真相浮出水面,这首诗的作者并非李商隐,而是当代诗人寓真。
从2005年至今,这首诗被“张冠李戴”了太久。它和“李商隐”的名字绑在一起,入选了优秀青少年读物、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图书,甚至被主持人以“小学必背”为介绍亮点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影响之大不得不令人警醒。
文艺作品、学术文章编选与审核的不严谨会直接影响的读者对某类知识的判断,对学问认识的模糊不清;教材类读本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哪怕有一丝的讹误,都可能置悠久的文化于被误读的险境,难以实现真正地传承。
从信息的接受方来看,大数据时代,资讯泛滥成灾,我们无一例外地显得格外被动。你这么说,他也这么讲,大家都这么认为,我好像也就只能选择“趋同”了,不去认同,反倒没有足够的底气。但在求知问道的征程中,每个人本身就应有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勇气,即使面对柏拉图也敢于提出质疑,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从信息的传播方来看,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做到对每个领域都足够了解,而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求知的途径,以及相信的底气。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搜索引擎成为我们获取参考答案的主要途径;媒体公信度高,很少有人会对他们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提出质疑。但正因如此,各行各业面对讯息的不断涌入,更应多方考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予时代以回应。
但面对一手二手能引起共鸣的资料,在缺乏专业常识的情况下,我们习惯海量引用,三手四手的谈资最终形成了不堪一击的认同共振。民族的母体文化养育了我们,当我们好做了传播的准备,就没有不知者无罪之说。不加甄别地利用crtl+c、crtl+v实现资料的机械搬运,不是分享知识正确的姿势,教育是立国之本,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如若实在对于某个领域一知半解,宁可保持沉默,咱也绝不加入“拿来主义”或“人云亦云”的队列。这是对真理本身的尊重。李商隐被cue启示,这正是接受知识该擦亮眼,文化传播须先把好关。
文/谭成艳(重庆交通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谭成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3/22/9114501.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