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名外语系的毕业生却去了广西乡村助力当地脱贫,还出版扶贫纪实文学作品《未名之水》

0
分享至

这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80后,在2011年放弃了京沪的工作机会,以定向选调生身份来到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工作,2015年10月主动申请到桂西北小城凌云县挂任泗城镇上蒙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她带领上蒙村顺利脱贫摘帽。现在广西区政府办公厅工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方能造就“平凡而伟大”的青春

路艳来自甘肃,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子长大。家庭条件并不算富裕的她,从小就自立自强,努力为疲于生计的父母分忧。她一路走来,从为家里放羊的幼小身影,逐渐长成书桌前苦读的学子,成为扶贫道路上的一名接地气、肯实干的村官,从自己好好学习到以学习去改变命运,甚至去带动更多人改变命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2004年,路艳以甘肃文科39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并因此荣获教育部的西部助学金。在上外就读期间,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并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2008年,路艳从上海外国语大学阿语系毕业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语系继续深造。

2011年毕业时,就业形势不错,她在面试了一些公司和国企并顺利拿到offer后,却做了一个出乎家人和朋友意料的选择。在甘肃老家的生活场景和去探望在甘肃贫困县担任教员的小学同学的情景似乎在广西招聘定向选调生的时候更为鲜活起来,那里的人和事仿佛在召唤她,启迪她重新思考未来的就业道路。

在学校就读期间,她得到过身边很多人的帮助,这种帮助促使她加倍努力学习,自强不息,也促使她去思考,如何将这种爱传递给更多的人,留沪或者赴京工作固然令人羡慕,但她心中依然生起了这个念头:为何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我所学帮助更多的人?

这团火在她心中熊熊燃起,她最终放弃了留京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签约广西,还在签约意向中只勾选了“乡镇”一栏。这种破釜沉舟般的理想主义让家人不解,但她却始终无怨无悔。初到广西时,她被分配去了区党委组织部,尽管这和她的初衷大相径庭,没能实现她直接下基层的理想,但她依然沉下心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学习和历练,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虽然工作和生活已经让她不再有机会使用阿拉伯语,但当年的校园生活仍然历历在目。在路艳看来,学历、专业,都不能成为阻碍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壁垒,“风物长宜放眼量”,每个人都应该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应该始终保留青春的“少年意气”,保持内心的蓬勃朝气和好奇心。她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保持着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的朴实,坚持直面困难的勇气,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和闯劲,坚守对一流标准、一流本领、一流作风、一流业务的不懈追寻,以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理性全身心地投入基层的扶贫工作。

上蒙村:万水千山之外,为你而来

来到广西后,她在工作上逐渐得心应手,还收获了爱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2015年7月,单位组织大家报名接任第一书记,为期两年零七个月。在看到通知的那一刹那,她就心潮澎湃,因为她终于可以实践长久以来的梦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得到了家人大力支持的路艳,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选择,于2015年10月9日,作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第一位主动请缨申请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干部,来到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任职第一书记。

此前在机关的工作让她对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十分熟稔,但真正离开循规蹈矩的机关大院,到基层去实践脱贫对她而言仍是极大的挑战,未来不可预期,挑战就在眼前,如何能在驻村的日子里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是她日夜思考的问题。

上蒙村景色优美,但她无暇欣赏,就开始了以村为家的驻村生活,为了了解民情民意,她经常走村串户,深入每一户人家去了解农户的真实情况。经过细致的调研,她发现这里和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样,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一是存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的问题,发展乏力,二是村内耕地总量少,人均耕地不足,发展种养业都很受限制,三是产业发展乏力,无任何集体经济,四是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五是公共服务不健全,六是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空白状态,七是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

扶贫的现实和困难摆在面前,自此,走山路、接群众来访电话、做群众思想工作、调解群众纠纷就成了她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下乡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常态,只有踏在乡间的泥土上时,她才真正感觉到从脚底传来的、来自大地的力量。在乡间的一切实践和思考,都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融入到了她的骨髓里。从一开始的怕下乡,到后来的爱下乡,她始终踌躇满志,对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和热爱。

“群众工作无小事”,她时刻在岗,为群众排忧解难,向群众解释国家扶贫的方针政策。部分群众甚至直接到路艳的住处来找她,请她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面对大家期盼的眼神,路艳总是耐心解释,将能想到的好政策想方设法地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群众,并脚踏实地与群众共同付诸实践。

扶贫光有热情可不够,如果不能以创新精神引领,去脚踏实地地开展扶贫工作,想群众所想、为群众办实事, 那一切都是空话。从大学生到村官,从象牙塔到上蒙村,她在基层事事亲力亲为,在基层扶贫做出了一番成绩。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扶贫要有思路有想法,要可落实可推进,才能更好地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路艳以创新思路去探索扶贫的手段,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创立电商团队,帮助农户自立

初到上蒙村,面临精准识别扶贫农户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的困难,路艳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城里已经普及的微信,在村里却是新鲜事物。村民对此不熟悉,既不反对也不支持。但路艳认为,扶贫工作要尽快开展,势必要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传达方针政策,于是她创建了全村“与书记面对面—上蒙村扶贫政策宣传群”,手把手地教村干部注册、使用微信。

从一开始的抗拒不解,到逐渐习惯使用微信,路艳的做法得到了村民的肯定,此后,她又逐渐成立各级小组长、自然屯、妇女群体、种植能人等各个微信群,将上蒙村带入为新时代。微信办公、视频会议等方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她还创立微信公众号“上蒙纪事”,自己撰写数十篇稿件,将其作为宣传上蒙村和凌云县的村落文化、风土人情的窗口。

上蒙村是凌云县的“菜篮子”,不但蔬菜瓜果在全县享有盛名,清水鸭也十分出名。但村里的农户都是单干。路艳想到了自己的公众号,于是她立刻着手,撰写了一篇卖鸭子的微信推送。中元节是当地的重要节日,鸭子是饭桌上的重头戏,路艳在节前两周做好了推送,开始了在朋友圈带货的尝试。

这次的试水虽然辛苦,但周围的朋友对扶贫极为热情支持,县里的一些单位也将鸭子作为过节福利向路艳大批订购,鸭子实实在在地卖出去了不少。初尝甜头的路艳,在总结经验之余,立志培养电商团队,推动鸭农成立麻鸭养殖合作社。伺候,生猪养殖合作社、水果合作社等也顺势成立。

路艳的带头让电商这个概念逐渐在当地生根发芽。在县商务局举办的“我为家乡代言”活动中,她推举当地贫困户青年陆定乐参加比赛,为他修改演讲稿,用发生在上蒙村的真实故事打动了评委,展示了当地的特色原生态产品山茶油,获得“全县十佳代言人”称号。这次的成功不仅让这个90后青年体会到了电商带来的发展机遇,更为当地青年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而路艳本人也为网易拍摄了“2018年货大集”的视频,为上蒙村山茶油代言。

此后,路艳和村干部带领农户们注册农产品商贸公司和村级淘宝店,通过网络销售各类土特产10万余元,有效带动了全村农产品“上行”和贫困户脱贫。为了将产品更好地推广,她和其他干部一起在村里设立电商服务点,陆定乐也积极投身其中,下决心要和村民一起致富,中通快递也在此设立服务点,上蒙因此成为凌云县第一个有快递点的村。除了这些农产品,蜂蜜、紫薯、芋头、红薯粉等也都因其质优价廉而成了当地的特色在网上打开了销路。电商的销售模式逐渐在这里扎根,成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新途径。

争取扶贫项目,做公益,重教育,提高文化软实力对抗贫困

扶贫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路艳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努力推动各项政策的开展,为当地争取扶贫资金,针对不同的方面设计不同的项目和活动作为落脚点,打开群众的思路和视野,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在2016年,路艳和村干部群策群力,申请了区财政厅“壮大村集体项目”的20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建设上蒙村生态蔬菜基地,成立了当年凌云县规模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发展未来可期。

自2016年以来,路艳为全村争取2000多万元的各类扶贫项目,包括13公里进屯和屯内道路硬化、1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75户风貌改造和4处水利项目,安装了65盏太阳能路灯,新修3公里灌溉水渠和2个饮水池,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路艳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深知教育的重要作用,因为唯有教育,是消灭贫困的终极武器,是最有效、也最彻底的精准扶贫。她在村里时,筹资6.5万元建立了“上蒙励志奖学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村里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此外,她还和同事一起实施“春苗计划”,找到社会力量募捐价值5万余元的图书,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定制服装、购买书籍和玩具,并联系广西民大、志愿者协会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为了丰富上蒙村的文化生活,她发动屯里的村民捐款,也想方设法,请示县文体局申请资金支持,建造文化活动中心,搭建了戏台和篮球场;组织举办了“爱我上蒙”手机摄影和征文比赛,充分展示上蒙村新一代年轻人的良好风貌;组建文艺人才队伍,挖掘大学生和村民中的文艺特长分子组建上蒙村第一个文艺队。

上蒙新村部及文化广场一览

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路艳从走近农户到走进农户,在朝朝暮暮的时间投入中、在同甘共苦的与之共情中逐渐培养了对基层的深厚感情。

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上蒙村实现了很多质的飞跃,乡村振兴慢慢有了基础,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来,满意度和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上蒙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贫困发生率由精准识别时的21.4%下降到2017年底的2.34%,贫困人口由78户340人下降到10户38人,其它各项发展指标也达到了“十一有一低于”标准,最终于2017年底通过了自治区扶贫核验,顺利脱贫摘帽。

回顾这亲历扶贫的两年半,她摔过跤、碰过壁、吃过亏,从初入上蒙村两眼一抹黑、边做边摸索,到逐渐得心应手、渐入佳境,路艳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始终初心不改,一直以敬业、务实、创新的理念诠释着她的青春,实践自己以所学去回馈社会的初心。

她坚信,虽然青春会在岁月流逝中被“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但只要坚持信念,以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发展“大我”的过程中,就一定可以获得自身精神生命的历久弥新,也一定可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广阔天地中挥斥方遒,成就自我的价值。

新启程,新希望

2018年4月,路艳结束了驻村扶贫工作,回到了南宁。在回顾这段经历后,她写了2万多字的工作总结,并把两年多的驻村日记、日常随笔、工作思考等整理成近10万字的文稿。后来,她又将其扩充改写,最终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未名之水》,作为她扶贫时光的总结回顾。这本书凝聚着她驻村扶贫的心血,已于2020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付梓出版。

于她而言,这本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但是她人生中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更是她第一书记阶段的“回忆录”,记录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加强和重塑的过程。

路艳自述道:“两年半的精准扶贫之后,我的理想主义没有因历尽艰难而湮灭,而一向奉为圭臬的实干精神则经过了上蒙村的实践洗礼,更成为长期的行为准则,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的重大意义。我只希望通过我在村里的精准扶贫实践,用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种种坎坷和挫折,抛砖引玉,去启发更多人思考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一名心系基层的领导干部;如何以更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女性群体;如何以更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如何以一种更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担当的创业精神,携手基层干部群众打破思想桎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实干的精神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以更开放、包容、自信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路艳自己看来,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公务员,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但正是她的不懈努力,不断打破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性别的偏见、对学历的偏见、对年龄的偏见,她也用她在基层的付出、挣扎和成长,阐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给莘莘学子们传达的梦想、信念与爱的普世价值观。

  作者:史月 陆怡玮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35845文章数 3090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