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
2011年6月8日,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剧角色行当沿袭明代弋阳腔的角色旧制,分老生、正生(挂须)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称“九角头”。弹腔兴起后,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旧时演出,每场分四段,“前找”一出为武打戏,“正戏”一本或两本,“后找”一出是玩笑戏。其高腔的表演特点有三点:一是动作大,线条粗、身段严谨,场面热闹,以善演历史戏著称;二是古朴、富有生活情趣;三是歌舞结合,歌启舞动,舞在歌中,丝丝密扣。
赣剧高腔音乐特点有四个方面:一、干唱。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二、腔调自由。有格律而不为格律所限,随口歌唱,自由行腔。三、旋律少变、节奏简单。其旧调无慢板。流水板节奏之快,犹如江水一般,字多音少,一泄而尽。 四、“滚白”与“滚唱”。“滚白”系夹于曲牌唱腔之中,似念非念,似唱非唱的韵白,是一种表现人物和烘托环境的独特形式。“滚唱”,即为五、七言诗句或通俗成语,似流水板之节奏速度。
赣剧剧目则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等。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
青阳腔剧目大多出自明朝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有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
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黄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另有二黄拨子戏《万里侯》《打金冠》等。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贾亭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