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的作者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Jacob and Wilhelm Grimm是八兄弟中的两个,雅各布是长兄,威廉排第二。其父亲是德国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然而1796年在雅各布11岁时,父亲就因肺炎去世了。一家人顿时失去了经济支柱,母亲拖儿带女艰难求生,经济上依赖阿姨和祖父的接济。幸好两兄弟都很争气,读书很用功,先后考入马尔堡大学,就读法律和德国历史学系。
《格林童话》产生于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时代。在18世纪,德国由三百多个大小公国、自由城邦组成松散的联合体,名义上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其实各自为政。1806年拿破仑彻底撕碎了“皇帝的新衣”,法军的入侵与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普遍的反抗。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口述传统民间故事,格林兄弟弃法从文,开始收集整理民歌、民间传说、神话等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还借鉴了邻国许多优秀的文学素材。
格林兄弟遍访会讲故事的人,弟弟威廉因此结识了后来的妻子,而雅各布终身未婚。他们从农民与乡下人那里采集故事,整理改写成文学作品。《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第一卷于1812年出版。
女权主义者质疑《格林童话》里的性别歧视,什么“女孩好骗无脑,男孩拯救一切”,最后一刻救公主于水火之中的,必然是那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王子,体现是满满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度的气息。其实《格林童话》代表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阴暗面,当时德国社会长时期以来隐匿着众多黑暗的角落,人们不自觉中在以残暴、邪恶和堕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部分阴暗的情节虽改写或删去,但仍然留下了大量柔弱的女主人公,以更贴近现实情况。这有别于安徒生童话的细腻感伤,那是出自于作者敏感的心灵,更符合个人化的创作需求。
比如灰姑娘中的继母形象,就是当时德意志的社会逻辑:分娩死亡是妇女的主要死因,鳏夫通常会再娶,而继任妻子的孩子往往与前妻留下的孩子争夺有限的资源,恶毒的继母就成了民间故事比较突出的素材。
最喜欢改编格林童话的高手,无疑是好莱坞。1937年,迪士尼推出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大获成功。在《白雪公主》中,邪恶的王后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命令猎人杀掉白雪公主,取其心脏。白雪公主侥幸存活,发现七个小矮人,唱唱又跳跳,吃口毒苹果,陷入长眠,又被真爱吻醒,然后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原始版童话。那名王后,实则为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那天晚餐,王后不仅要吃白雪公主的心,还包括她的肝和肺(坏人就坏到底)。白雪公主确实是死掉了,而王子和仆人将公主的尸体带回去是为了好好“享用”。只不过在搬运过程中,搬运工被路上的突起绊了跤,水晶棺摔在地上,阴差阳错把白雪公主喉咙里的毒苹果摔出来。一如既往地,坏人们得到了惩罚:王后被嫉妒冲昏了头脑,去参加了死而复生的公主的婚礼,结果她被罚穿上滚烫的铁靴子,跳舞直到死去。(格林童话式结局)
另一个迪斯尼经典《睡美人》,讲述的是一个公主被纺锥刺破了手指,然后沉睡了100年,直到王子将她吻醒。
原始版童话。名叫塔利亚的女子手指被亚麻刺伤了手指,陷入昏迷。父皇以为她已经死去,便让她躺下安息。在昏迷中,塔利亚被一名国王染指。当她苏醒过来,发现自己生下两个孩子。王后试图吃了两个婴儿,斩草除根。国王将王后活活烧死,这样他就可以明媒正娶塔利亚了。(格林童话式结局)
不同的时代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对《格林童话》的解读。《格林童话》在第2版,也是改动程度最大的一版后才开始畅销。不是《格林童话》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格林童话》。初版那个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不择手段要杀害她的是她的生母,第二版中将迫害者的身份也改成了继母。格林童话在1850年第6版固定下来200篇的数目,直到1857年第7版保持未变,成为今日通行的版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