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造车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乐视、格力、华为、苹果、阿里、百度、腾讯(排名不分先后)这些叫得上来名字的企业,没有一个是靠汽车业务起家,现在的业务却多少都与汽车挂上了钩。
我将支撑这些科技公司一股脑地涌入汽车制造领域的原因,归结为贾跃亭创办乐视汽车,再到乐视汽车败走国内市场,如今又将以“FFIE”借壳登陆纳斯达克所对应的汽车行业不同发展时期里的一些实例对大家的刺激。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塌了楼的又眼见他要起高楼和宴宾客了。
如今,眼见自家宴席上围坐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还没涉足到汽车业务的公司都有点急了,高管们逐渐发现:一旦不聊车,连和你碰杯的人都少了。
今年“两会”上,科技公司们为自己业务能够关联汽车想了不少的措辞,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带来关于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的提案,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准备了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化有关的提案。
提案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总感觉带着点广汽埃安海报里“子弹和弹壳齐飞”的跨界不专业性。
不可否认的却是,一旦比汽车公司有钱的科技公司开始聊“汽车”,市场就自然地赋予他们更多的可想象空间。
就像“小米要造车,或将拉着长城当代工厂”的传闻一出现,我满仓的长城股票在接连多日的波澜不惊下,直接迎来了近期的唯一一个涨停板。
这是长期的利好吗?并不见得。要是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原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没有在微博上针对这个消息说“完全扯淡的假新闻”就好了。
小米造车可以是“扯淡”,却更改不了一些和小米同类的企业已经介入造车的事实。而就在科技公司进入到汽车行业的同时,汽车公司也没闲着,逐步向“科技公司”转型。
就像吉利前几日发布了2020年的财报,又宣布成立了智能纯电公司“极氪”并推出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Zeekr)。这个向高端电气化进军的动作,代表吉利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运营体系,涵盖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氪、极星、宝腾、路特斯等众多子品牌。
这是吉利向全球性汽车集团迈进的一大步,如果结合吉利进军区块链产业、布局低轨卫星等动作,这又只能被看作是吉利完成的科技转型战略里的一小部分,而这张全球化版图以后或将随着更多的海外收购、出海计划一点点拼接完成。
如此大费周章的转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企业构建未来。抛开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不谈,仅对比两个数据,就能看到企业因定位不同和主营业务不同会造成多大的差异化。
吉利2020年财报里显示,公司全年营收达921亿元;小米2020年财报里显示,公司全年营收达2459亿元。
百亿和千亿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沟两头站满了科技公司造车和汽车公司科技转型的梦想,原来我们持之以恒的,就是要将品牌护城河之砖垒到对方的家里。
在这个“互垒”又“互擂”的过程中,我认为汽车公司转型为科技公司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最终将呈现像“单车智能”技术融入“车路协同”生态这样的结果。
而对于科技公司要造车这件事,我实在难以认同。
类似不再盯着老百姓的“菜篮子”,却盯上了广大群众的“车筐子”做法,尽管被赞美为带有“软件定义汽车”的使命。但是,当科技公司将自身的系统平台开放给汽车制造使用,并作为未来产品的主要“创新”卖点,是否忽略了“科技日新月异”在电子产品市场里建立的淘汰机制?
为一辆短期内不能频繁更换的汽车上搭载上一个“全新的、领先的、独创的”智能系统,在它“全新的、领先的、独创的”优势落后时,就对其进行OTA升级,以期让用户重获“全新的、领先的、独创的”用车体验——想必,这就是所有科技公司想造车、敢造车的“底层逻辑”。
这个逻辑的核心,是以制造一个电子产品的角度,去造一辆家用汽车,并且“有钱就行”。
经得住推敲吗?只能说,要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升级”能一直满足消费者的诉求,那么iPhone 4为什么在升级了最新的IOS系统后,会卡顿到让人产生了想买iPhone 12 Pro Max的心?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真心建议想造车的科技公司们多问问那些从围城里走出来的人们:“你们为何要离开这一段感情?”而那些没走出来的人们也会告诉你:“一个家里,有一个人说了算就行”。
(图片源于网络,文章系“北评车事”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