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预估了全球 185 个国家 36 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其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0%,位居第三位。
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结直肠癌(Colorectum)位于第三位
而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转化而来,其转变过程多为正常黏膜发展为增生,然后形成腺瘤,最终发生癌变。所以说肠息肉是致结直肠癌的一颗“定时炸弹”。
在人体的肠道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见,即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小疙瘩”。在肠镜下,肠息肉的形态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有数厘米。有些长得像蘑菇,有些像桑葚。数量上从1个至数个不等,有的甚至超过百个,如家族性息肉病。
为什么会长息肉?
肠息肉的致病因素非常多,可能是由原发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引起,发病率会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另外,肠息肉与饮食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肠息肉年轻化,更是与不健康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所以也有人说 “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肠癌”。过度饮酒也是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高危因素。遗传也是一个因素,部分肠息肉有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一家人中会有多人存在肠息肉,在遗传机会上男女均等,没有性别的差异。
是肠息肉都会癌变吗?
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但有的确实比较危险。一般来说,肠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小于0.5厘米的小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比如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就比较危险,对于肠镜检查时发现一些直径较大、级别较高的腺瘤性息肉,医生常常会建议将其切除,以免遗留隐患。
当然,腺瘤也包括不同种类,其癌变率也不一样,比如“绒毛状腺瘤”癌变的机会很大(大约是40%),若是“管状腺瘤”则癌变的机会就很小(5%以下)。
如何早点发现肠息肉?
大多数肠息肉早期没有症状,随着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大便表面带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但这类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最好的方法是做直肠指诊或肠镜检查,直肠指诊可以触及中低位直肠的息肉,结肠镜检查则可以观察到整个大肠的黏膜,从而发现和确诊息肉。因此,肠镜是诊断肠息肉的“金标准”。
建议以下人群要进行肠镜检查:
(1)40岁以上;
(2)本人有癌症史、肠息肉史或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
(3)大便的习惯发生改变,或者出现慢性腹泻、便秘;
(4)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肠息肉也可以预防
预防肠息肉可以大大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除了要积极治疗原发的肠道疾病,还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1)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新鲜的蔬果,以及根茎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低盐、低糖饮食,少吃腌、熏食物,少饮酒,不吃发霉食品。
需要提醒的是,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无论是否进行摘除,都要定期随访,这非常重要。随访不但可以观察之前切除息肉的愈合情况,也能检查是否有复发或新生的息肉,并同时进行摘除。
作者:姜峰
《医药养生保健报》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资深医学编审,品牌栏目“姜大夫答疑”主编。
责任编辑:吴艳玲
医学审核:朱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