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轻学生负担,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台了诸如“减少作业量、禁止学生把作业带回家”“禁止家长给学生改作业”之类的政策,然而,减轻负担的“指挥棒”举起来了,家长却“不接棒”:学校不让带作业回家,家长就自己布置作业;学校禁止家长改作业,家长照改不误;有关部门要减负,家长非但不敢减有时还主动增。
与此类似,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政策明明出发点很好,但群众却不买账,甚至跟政策初衷背道而行。比如,有的地方为引导农民从粮食作物种植转到经济作物种植上来,出台了鼓励农民种植“蒜苔”“包菜”等蔬菜的各项政策,然而,农民却经常不买账,有时甚至相背而行。再如,有的地方为了发展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鼓励措施,然而,出于对成本、现实条件、配套措施的考量,企业却不愿意跟进。又如,为保障人们的劳动权益,一些地方倡导人们带薪休假,然而,工薪阶层却因为担心留下“工作不努力”的印象等原因,常常不愿意休假……改了“指挥棒”,有了新的“指挥棒”,人们却“不接棒”,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面对“指挥棒”,人们为何“不接棒”?至少有三种可能:一是“指挥棒”本身欠科学、欠完善,不接地气,未能考虑基层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指挥棒”所指的方向,并不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人们“不愿接棒”。二是执行环节存在问题,“指挥棒”是好的,却仅仅“看起来很美”,看得见却“吃不着”,或者遭遇“中梗阻”,或者层层递减,“末端衰竭”,人们想接也接不着,因而失去了“接棒”的热情。三是“指挥棒”虽然是好的,却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基础环境和外部环境,客观条件不允许,如家长想接减负的“指挥棒”,可客观存在的高考升学压力让家长望而却步,想接而不敢接。
“指挥棒”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指挥棒”设置得好,工作推动起来事半功倍,“指挥棒”设置得不科学,或者设置了却执行不了,则有很大的危害。一些“指挥棒”出笼了,群众却“不接棒”,这种现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情”施策,认真处理。比如,有的“指挥棒”是好的,却执行不到位,虎头蛇尾,“最初一公里”很好,“最后一公里”却很糟,此时,就应该狠抓落实,加大督查、考核、反馈、奖惩的强度,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比如,有的“指挥棒”本身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在“指挥棒”制定之初,就应该审慎一些,多些调查研究,多些征求意见,甚至可以先搞一些试点,确保“指挥棒”不“出”则已,一“出”则出彩;又如,有的“指挥棒”缺乏配套措施,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那就应该考虑如何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从源头解决问题,切实加以弥补和完善,让人们“敢接棒”“想接棒”“能接棒”直至“接好棒”。
值得指出的是,有了“指挥棒”,下面却“不接棒”,这里面是不是也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漂浮的影子?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接棒”也是一面镜子,也拷问着“指挥棒”。毛泽东曾经指出:“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指挥棒”也是如此。只有多站在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多考虑基层的实际和客观存在的条件,力求科学、精准、可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挥棒”效应,推动工作,造福百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