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首山乾明寺前,都会举办一届盛大的“喝酒打架会”。
如你所猜,这个名字是一个戏谑的称呼。这个庙会本是乾明寺的庙会,算是襄城的年度大集会,年年举办,这个传统应该至少有几百年了。
外地人听到这个“喝酒打架会”,往往莞尔一笑,接着就会问:“为啥叫喝酒打架会?”但襄县人往往不会笑。赵本山说过,春晚导演看他的小品,头一遍会笑得前仰后合,第二遍就变成了微笑,第三遍就成了一脸严肃。襄县人大概也是这样,他们很久以前为这个名字笑过,现在笑不起来了,说起它的时候很淡然,好像它就应该叫这个名字。
二月十五,春节后、清明前,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天一天艰难度过的“数九九”,在这一天前后数到了尽头。人们在漫长而无趣的冬天里,情绪变得烦躁而压抑。乾明寺的庙会,成了许多人释放情绪的由头,县城加上十里八村的人,一齐涌来这里,看庙会、拜菩萨,在人群的喧嚣中,心中的不快一扫而空。
县城的会,当然规模比较大。这个时候,麦苗正在悄悄生长,农村人正闲得发慌。城里人可能忙一些,但也没有太多的额外事务。如果说有,那就是给埋在首山上的先人们上坟。正好,这个会就是在清明节前,所以,这个会也成了许多人上山烧纸的契机。
在那个年代,考学不容易,大量荷尔蒙过盛的年轻人早早离开学校,成为社会青年。在这个庙会上,他们三五成群,在乾明寺后面的山坡上,找一块合适的空地,摆上几瓶“宝丰大曲”,摊开几碟小菜,便开怀畅饮上了。
酒上了头,打架便随之而来了。在这片野性的山坡上,人们有太多打架的理由了:也许是旁边叫嚷得太大声了,也许是要争一争谁是村东头的扛把子,也许是同时看上了南地的小芳,也许是上学时就有过一些小过节,也许就是一句“你瞅啥?”,也许是单纯地喝酒喝晕了……
这一天,常常就是派出所民警忙碌的一天。因此,襄县人往往不说这是什么庙会,而是戏称它为“喝酒打架会”。
而襄城县里,自然不希望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四处流传。从1985年开始,政府组织在首山西头的靶场举办放风筝活动,称之为——“风筝会”。屈指算来,风筝会已经举办到三十多届了。庙会和风筝会,总是同时举行,让这个古老的民间盛会有了新的内容。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现在的“喝酒打架会”上,有人在集市上买吃、买喝、试衣裳,有人在寺里磕头、祷告、撞铁钟。上山的人,有人忙着放风筝,有人忙着招呼孩子,有人去参观文峰塔,有人忙着喘气——过个年,吃胖了,上个山太累。
至于喝酒和打架,渐渐不时髦了。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的人,有还是有的,不过比以前少多了。年轻人似乎不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了,因为没结婚的上学去了,结了婚的见色忘友,只顾得上搀老婆、抱孩子,谁还认识朋友?
那些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数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了。也许,他们正是当年那群喝酒打架的年轻人。现在,他们猜枚的声音依然响亮,但岁月的沧桑已经磨尽了当年的戾气和轻狂。
这个襄县人口中的“喝酒打架会”,越来越名不符实。2011年,乾明寺庙会被列入许昌市八大节庆文化活动之一;2016年,乾明寺庙会被选入许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只不过,这个“喝酒打架会”的别致名字,依然有许多襄县人喜欢用。也许,它还要沿用很多年。
在“喝酒打架会”的历史变迁中,你是否体察到了一些人生的况味?人们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也在遗失一些东西。因为,即使是那些不堪的记忆,也永远不会再回来,永远都不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