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
谈童年,她说——
“父母常以《浮生六记》的男女主人公自况,《闲情记趣》一章也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那时候,生活真好像是一首美丽恬静的牧歌。然而,经过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倒也不尽然。”
谈北大求学时光,她回忆——
“废名先生讲课的风格全然不同,他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在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他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
上他的课,我总喜欢坐在第一排,盯着他那‘古奇’的面容,想起他的‘邮筒’诗,想起他的‘有身外之海’,还常常想起周作人说的他像一只‘螳螂’,于是,自己也失落在遐想之中。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类型的讲课和听课确实少有,它超乎于知识的授受,也超乎于一般人说的道德的‘熏陶’,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应’和‘共鸣’。”
谈曾经历的苦难,她感慨——
“我想那支撑我坚守的原因就是一直滋养我的、来自中西文化的生活原则和道德追求,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导,正是这些原则帮助我度过了那些因难于索解的迷惑而痛苦的年代。”
谈长期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她认为——
“如果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就必然处于二十一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
谈志向与选择,她说——
“生活的道路有千万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却只是其中之一。转化的关键是选择。”
她是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90岁高龄的她堪称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与先生、著名学者汤一介的琴瑟和鸣传为佳话。新近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乐黛云的回忆性散文集。新书发布会上,轮椅上的乐黛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到场其他学者、她的学生们。
“我很希望听听大家的批评。”她说,“我写这本书有一个原则,傻话和谎话一定不讲。真话要讲,可能讲得不好,可能应该讲的没有讲。大家看这本书,如果看到谎话一定挑出来告诉我,这是我非常尊重的原则。”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共分九章,乐黛云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她的童年、家庭、爱情,时代的沉浮,命运的周旋,对一颗颗自由灵魂的怀念,对学问的思考与追求……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她遭遇一系列坎坷曲折,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50岁的乐黛云,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之时,毅然选择重新开始。此后,她重新焕发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取得了斐然成就。
因为她,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成为人文研究中一条异常活跃的“鲶鱼”。
乐黛云说:“命、运、德、知、行,这五个字支配了我的一生。”“命”与生俱来,“运”充满偶然,“知”意味着对知识和智慧的探求,而“行”意味着现实人生中的取舍与选择。命运本来很可能安排她去担任北京市领导的秘书,但她更喜欢学术;机缘也曾经使她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但她选择了留在学校。人生的关键是选择,她相信:“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中,乐黛云写道:“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乐老师的学生包括了好几代人。如果这样划分的话,我应该算是第一代的老学生了。乐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开放和活跃。”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
“1988年在北戴河有个夏令营,乐老师、汤(一介)先生都去了。聊天时,乐老师说,她和汤先生的结婚纪念日都要到西餐厅用餐,这一次也不例外,她专门从北戴河到秦皇岛庆祝结婚纪念日。”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感慨道,“后来,我慢慢知道乐老师有着非常生活化的人情、人性的一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50岁上路直到今天,乐老师从未停下脚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如果说50岁才冒头是时代之缘故,个人很难把握大的时代风潮,但细看履历就能清晰看到她是如何奔跑的,包括50岁出国念书、50岁才开始真正的英语学习写作训练等。“有时候,学生说来不及了,我说没什么来不及,你看乐老师,50岁才真正登上学术舞台。今天的孩子们二十岁、三十岁就说太慢了、太晚了,完全不是这样的。”
“乐老师是大学问家、一代北大人的象征,1948年从山城贵阳来到北大后,她的生活和命运就和北大、和当代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磨难时沉静,辉煌时进取,她从未放弃过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从未停止过对精神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探索。”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说,《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坦诚、细腻,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北大人历史的见证。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