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儒家的纲常伦理成为了维护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于是乎等级制度也是逐渐的建立起来。等级制度上到皇家下到各级官员甚至是百姓的服饰都是展现了其等级特点,在官员的出行上,轿子成为了官员出行的主要工具。在明代开国之初的时候,朱元璋就规定了服装的详细等级,其中在轿子上也进行了等级上面的划分。
在当时并没有创立当时的详细的轿子制度,只是有一个大概的雏型。对于乘轿人来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只是针对轿子的纹饰和形式上作出了规定。于是乎在官员的内部也没有出现以品级来划分工具的种类,所以说在那时并没有直接以轿子划分为身份等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颁布的新规定对于等级更为的严格,并且规定了乘轿子的人员的身份。
一、官员乘轿制度的变化
随着明代的发展,朝廷对于轿子的制度逐渐的开始设定,原本没有规定乘轿者的身份,于是乎在后来的制度中制定了只有妇女和年老的官员和百姓才能够乘轿。到了宣德年间的时候,官员开始都想要乘轿子,开始强行索取百姓的轿子,侵扰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的都会有官员侵袭百姓掠夺轿子的情况出现,于是乎到了景泰年间的时候对于轿子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
景泰年间的时候对于官员的乘轿资格发生了变化,根据官员的品级划分,三品以上的官员能够乘轿,而三品以下的官员是不能够乘轿的,同时不仅从官员的品级上作出了规定,同时还根据是否是京官划出了界限。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使得官员严格的遵循,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不顾限制开始乘轿,由此来看新的规定并没有完全约束到官员反而是扩大了这种趋势。
二、乘轿之风的扩大
景泰年间对于乘轿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官员的严格遵守,反而是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于是乎开始对于此政策的限制力度进一步的加大。但是相比于之前在不少的领域出现了宽松的措施,乘轿不仅仅是文臣享有的权利,原本的武官也是能够乘轿了。同时对于地方官上也是有所松懈。虽然在另一方面加紧了限制,比如说乘轿车的人数等等,但是却是没有有力的惩罚措施对其进行有力的保障,这就使得制度失去了原本的约束所用。
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这种风气越来越兴盛,武将乘轿之风已然无法通过制度进行约束,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乘轿的禁令已经在频繁的发出,对于武将乘轿的行为加以惩治。不少的官员也在上奏,想要通过制定完善的乘轿制度来章明礼教,希望能够改善社会风气。但是乘轿风气的蔓延,到了地方上的官员似乎无人不卷入潮流之中,由此来看乘轿制度的崩塌。总的来说历朝历代对于乘轿制度或多或少都有所改变,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沿袭了朱元璋的旧制度,但是乘轿制度和官员乘轿行为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得礼仪秩序的冲突也是愈加严重
《明史》记载:臣入京来,切窥缙绅失礼有甚于醉。如远行乘坐围轿,可也。无上事而两人肩舆,交错都城。山人奇巾异服,妇人高髻金冠,尚有明禁,而谓郎署可以僭越乎。
结语
乘轿制度是古代传统社会中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都会用儒家的伦理进行维护社会秩序。轿子是官员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历代的统治者会根据儒家的等级观念对于轿子也是进行不同的等级的区分。但是在明代的时候,官员乘轿却是愈加的兴盛,原本只能妇女、上了年纪的官员和百姓乘轿导致了后来的各种官员都在乘轿,这也体现了纲常伦理理念在此领域的降低。历朝的皇帝对于官员的乘轿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定,但是又因为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导致了制度上的缺失。
参考文献:
《明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