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建强(浙江大学物理学系)
文章将发表在《物理》杂志
冯端先生
2020年12月16日我在微信群里得知冯端先生于前一天在南京逝世。想起自己在学术生涯刚起步时与先生的交往,在朋友圈发了短文以表哀悼,现将短文扩充,表达对先生的感恩之心和追思之情。
还记得在第2届国际准晶大会[1]举行之前,作为预热,郭可信先生于1986年夏天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准晶会议,并请冯端先生作报告。我当时刚读硕士二年级,看懂了P. Bak [2]和何天伦[3]各自发表在Phys. Rev. Lett. 的论文后,有些感觉,得到一点结果。在室里作了汇报后,郭先生很感兴趣,派我去北京开会,让我跟冯先生讨论。会议期间,郭先生带我见冯先生,要我向他介绍我的工作。Bak和何的工作基于朗道相变理论,大概讨论了半小时后,冯先生说:“考虑不同阶的贡献,朗道相变理论可以得出更多的结构,但很难说服别人哪个才是应有的结构”。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方向不能再走下去,沮丧之余,我临时决定会后回湖南散散心。从老家回到金属所后,好几个师兄弟跟我说,郭先生这几天在找我。我感到不妙,没有预约就直接去了郭先生办公室。先生问我:“你去哪里了?我等你回来汇报你跟冯先生讨论的情况”。我不敢说谎,告知了实情。郭先生说:“你没有事业心,我以后不管你了”。我虽然很害怕,但壮起胆解释道:“跟冯先生讨论后,我觉得前面的工作不好,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我现在有新想法,可以通过推广康奈尔大学V. Elser的切割投影方法,来解释实验室看到的新实验结果”。郭先生马上很感兴趣,叫我回去加快研究进度。
冯端先生国际准晶会议论文首页
1987年8月末,国际准晶大会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酒店举行,郭可信先生让我们坐硬卧去北京。这是我第一次坐卧铺,很兴奋。让我更兴奋的是,国外准晶大专家悉数到场,大开眼界。其中包括以色列的D. Shechtman[4](因发现准晶获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的A. Mackay[5]和美国的P. Steinhardt[6],他们因准晶理论研究获2010年度巴克利奖。会议期间又见到了冯端先生,他还记得我,问我研究工作进展如何。我告诉他新做的课题有进展,他很高兴。会上冯先生作了关于准周期超晶格研究[7]的大会邀请报告。他的英文非常好,我很吃惊。我听说冯先生和郭先生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时,是钱临照先生推荐的,所以他们之间关系很好。郭先生是解放前庚子赔款公派留学,而冯先生在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没出过国,但英文像郭先生一样的好,可以想象当年第一名校中央大学的高水平。得益于与冯端先生的讨论,我及时变更了课题,完成的论文1988年初在国外发表,几张准晶结构图还被德国教授写的综述直接采用[8],当时我感到很兴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做准晶研究的单位不多,但在郭先生和冯先生的领导和倡导下,出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后来南京大学团队在闵乃本院士的带领下,又创辉煌,在准周期超晶格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9]。
以后我再也没有直接跟冯先生打过交道。90年代有一次与颜晓红(现江苏大学校长)一起,带着郭先生的亲笔信去南京大学拜访王业宁院士,请她为湘潭大学物理系学位点建设提指导意见。在那里见到了湖南老乡和物理所所友李建新教授。当时虽很想去见冯先生,但又怕打扰他,最后放弃了。后来在书店买到冯端先生与金国钧教授合著的《凝聚态物理学新论》,认真读后,受益匪浅。读到非周期体系一章时[10],看到引用了我1990年发表在Phys. Rev. B上的论文,又兴奋了一阵,感觉得到了大师的鼓励!
我悼念冯端先生的短文放到微信朋友圈后,颜晓红很快发来短信说:“湘潭大学的准晶研究在冯先生心里是有地位的”。2003年冯先生80寿辰,颜晓红作为院长,代表湘潭大学去南京大学为先生祝寿。他说:“国内物理学界的重要人士和著名大学物理系主任都参加了,湘大是唯一非985学校,我也非院士,但有正式邀请函坐在重要嘉宾位置。在会场,冯先生和夫人还专门跟我聊,让其他来宾很是羡慕”。
这又让我想起1993年颜家壬教授带领我、钟建新和颜晓红一起为湘潭大学申报凝聚态物理学硕士点的往事。那时申报硕士点要全国一起评,一点也不比现在申请博士点容易。按当时的说法是,一个老教授带着三个娃娃来申请竞争异常激烈的学位点。我听说,冯端先生曾在不同场合夸奖湘潭大学准晶做得好,应该支持。我们旗开得胜,一次申请成功,并随之获批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使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能聚集在一起安心开展科学研究。多年后,当时一起创业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了学术骨干。应该说大家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
文学家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幸运的是,在条件艰苦的20世纪90年代初,冯端先生和郭可信先生这一代大师间接或直接地成了我们的伯乐,给予了宝贵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能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来,才有今天的一点作为。饮水思源,我心里充满感恩!
冯端先生千古!
参考文献
[1] 1987年8月30日至9月5日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国际准晶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sicrystals)。国际准晶会议1986年在法国首次举办,1992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时,定名为“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sicrystals (ICQ4)”,现已举办至第14届(ICQ14) [2] Bak P. Phys. Rev. Lett.,1985,54,1517
[3] Ho T L. Phys. Rev. Lett.,1986,56:468
[4] Shechtman D. Mat. Sci. Forum.,1987,22-24:1
[5] Mackay A L. Mat. Sci. Forum.,1987,22-24, 11
[6] Steinhardt P J. Mat. Sci. Forum.,1987,22-24,23
[7] Feng D,Hu A,Chen K J. Mat. Sci. Forum.,1987,22-24,489
[8] Steurer W. Z. Kristallographie,1990,190:179
[9] Zhu S,Zhu Y Y,Ming N B. Science,1997,278:843
[10] 冯端,金国钧. 凝聚态物理学新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p.121—186
1.物理学的十大预言
2.我的求学科研之路 | 张海婧
3.微分万物:深度学习的启示
4.心之所向,得失平常——我的点滴科研体会
5.万亿摄氏度下烹煮夸克汤:核物质相结构和量子色动力学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研究
6.神经网络量子态及其应用
7.张量网络与神经网络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交融
8.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其人其事
9.干扰电视屏幕的雪花点,竟来自宇宙大爆炸的灰烬 | 董志川——科学讲坛
10.你被这个经典中学物理实验骗了多少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