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青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看到一个北大弟弟喊话清华姐姐的视频,弟弟说的一句话,触动人心:
“人这辈子,最后悔的事不是他做过什么,而是他没有去做什么。”
原来,在高中求学期间,顶着姐姐是清华学霸的光环,弟弟倍感压力。
由于教自己的老师曾经也教过姐姐, 明明弟弟很努力学习,可一旦考不好,一堆老师就会投来异样的眼光,那感觉仿佛就在说:弟弟不行啊……
为此,弟弟一度陷入绝望。就在他自我放弃边缘时,偶尔看到这句话,突然唤醒了他内心的不甘。
从此,别人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学习;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在学习;别人在闲聊吃饭的时候,他在学习;别人在那里说“从明天开始我就好好学习”的时候,他也一直在学习。
三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一张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弟弟站在北大校门前,呐喊出心声:“是我最终选择了这个学校,而不是‘分’让我随便选择学校!”
每一种结局,都不是偶尔发生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在有意无意间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博弈。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滴积累,也最终在关键时刻拉开差距,唯有努力才是成就自我的利器。
01
努力,不是劝孩子“你要好好学习”
“天赋不够,可以用努力来补。”这是一句被人劝勉太多的经典之说,也因此,成为无数父母激励孩子的育儿心经。
然而,目标很美好,结果却往往沮丧。
想起有一年,期末成绩放榜期,表姐给我来电,言语当中藏不住苦楚:
给女儿报了那么多培训班,刷了那么多题,孩子累,家长苦,可到头来,成绩还是不尽人意,好失望……
我安慰了表姐一通,挂下电话,却特别心疼孩子,脑海不由闪现出曾经过年间的一幕。
那天,孩子们难得聚在一起玩耍,大人们也磕着瓜子闲聊。冷不丁,表姐突然叫住了正玩得开心的女儿,然后挥了挥手机。
侄女停下游戏,神色难掩黯然。看孩子勉强磨蹭,表姐的声音不由提高了八度:“玩归玩,学归学,你假期再不努力,开学就会被拉得更远,听话……”
孩子没再说什么,乖乖拿着妈妈的手机,独自进了书房。
期间,不懂事的儿子想要找姐姐玩,当我悄悄推开侄女的房门却发现:孩子一边在上课,一边眼泪汪汪。
退出门,我心里一阵发酸:正是爱玩的年纪,可“学习”像脑门上的紧箍,只稍念一遍咒语,便身不由己。
“学习累吗?” 后来,我悄悄问侄女。
她特别懂事地低头说:“姨,我不累,妈妈也是为我好……”
看着孩子,我欲说无语。多少父母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都有着操不完的心,见缝插针劝孩子学习,生怕稍稍留出一丝余地,孩子就会落在别人身后。
纵然“笨鸟先飞”是通往成功的不争事实,而“努力”也是通往胜利彼岸的唯一路径。可拼命劝孩子学习,就一定能够让孩子变得优秀吗?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Lisa Goedman在公开演说中表示反对:劝孩子学习,才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态度”才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中最重要的产物,它将决定孩子对终身学习的接受程度。
如果孩子学习只是为了遵循父母的意愿,那么输入进脑中的知识不过是被父母“强迫”灌输的信息符号而已。
你也许看到孩子在很用心地学习,又或许他们也会在短期内提升效果,但由于这些知识并非出自孩子本人对“未知”探索的动力,知识信息停留在“应付”层面,孩子学过就忘,学了不能举一反三,也便成为常态。
这些来自竞争压力调动下产生的外驱力,让孩子感受不到做事的乐趣和成就感。孩子前行,也不过是借助外界压力的推动而已,一旦外压消失,他们就会失去动力。
让孩子变得努力,不是劝孩子“你要好好学习”。
孩子只有拥有积极的态度,才能激发他们无限的内动力,从此乐此不疲扩充知识与眼界,真正成为一个自主学习,并且有终身学习态度的人。
02
真正的努力,是激发孩子“内驱力”
想起一个女孩,电影《风雨哈佛路》中的莉丝,从贫民窟的迷途少女逆袭成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她的觉醒,正来自“内驱力”。
那天,当她看着母亲去世时的凄惨模样,她的心被刺痛,不愿重蹈母亲的人生,莉丝痛下决心:我要爬出我出生的那个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
优秀,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
“用学习改变人生”的求知欲望下,莉丝历经多次拒绝也从不言放弃。当她拿着最后一块钱赶到面试地点时被告知错过时间,勇气让她拦住了面试老师。
她诚恳而又迫切地向老师表达自己想要读书的心迹,最终,面试老师被打动,莉丝成为被破格接收的贫民窟大龄学生。
从此,她不再是那个成天游荡在街头的混混女,而是背着她的“家当”:衣服、牙刷和十门功课的书包,来回奔波在学校、地铁和打工餐厅之间。
莉丝躲在地铁车厢写作业,借着走廊灯光背课文,就算在打工洗碗时,她都将知识点贴在墙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精神上的压力与身体上的疲惫,也会时不时摧残着莉丝的意志,但每每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时,莉丝咬牙挺了下来。最终她凭借着全校第一、全A的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容易把优秀想得过于简单。却其实,哪一个优秀者不是过着苦行僧般的自律,保持着坚持不懈的毅力。
他们之所以从不言放弃,也不言辛苦,只因为,学习已然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那股从内心源源不断产生的能量源泉,就叫做——内驱力。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团火焰正是孩子心中的内驱力。只有当孩子明确自己想要学习的目标后,他们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自觉为之努力的事去做到极致,成绩也便出类拔萃。
鸡蛋被外力打碎,是生命的结束;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才是生命的开始。
03
优秀,从唤醒孩子的认知开始
说到“内驱力”,有不少家长感到希望渺茫:如果我家孩子也有内驱力,不早就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内驱力真的是挑孩子的吗?其实不然,内驱力也需要培养、激发。如何唤醒孩子的内知觉醒?3个建议给家长们。
1)用“期许”的眼,看孩子成长
心理学中有一种经典现象,叫做“期待的力量”。实验发现源自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多效验证。
研究人员用抓阄的方式,在一所学校随意选定了一批学生,然后告诉相关老师:这些孩子潜力巨大。
8个月后,当研究人员再次回到学校,奇迹出现:所有名单上的学生,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并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旺盛。
实验证明:老师对孩子态度积极,孩子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进行回馈,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和循环。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现场,家长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期许”目光,孩子才会从内心里面对自己更有信心,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
2)用“信任”的态度,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孩子
畅销书《子》的圣埃克苏佩里说:
“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让他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才会有自主感,才会有意识为自己负责。
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家长“不作为”,不帮助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也要要求家长“不干涉”,在适度范围内,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让孩子体会到成为主角后的滋味,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最宝贵的经验。
3)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激发孩子内知觉醒,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有效的催化剂。
一个成长型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正面的激励,孩子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烙印在骨子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始终充满斗志昂扬、奋发向上。
写在最后: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说:“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希望孩子优秀成功,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希冀,但不要忘了,唯有孩子具有自主动机,才能愿望成真。
*来源简介: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掌门1对1,用心做教育
成长 / 教育
你的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背后的变化值得每一位父母思考……
成长 / 教育
14岁李嫣近照流出,王菲被围攻:这么多年,你怎么教的女儿?
您的分享、点赞、在看
就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