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陆良开挖新南盘江场景
作者 杨辅
陆良坝子是云南第一大坝子,是全省的主要产粮区之一。由于历史上水利建设严重缺失,大多数农田只能靠天吃饭。新中成立之初有这样一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陆良,陆良,平坝无水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雨, 旱地成河田成江。”史料记载: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陆良县粮食平均亩产约150斤,其中水稻亩产180斤,包谷亩产120斤,蚕豆亩产100斤,小麦亩产140斤,粮食生产水平极低。
中国共产党有重视农业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早在1934年1月23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作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这一著名论断(《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我们的经济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整治山河,兴起大修水利热潮,陆良县委、县政府针对陆良实际,提出“上段蓄水、中段圈圩和抽水排涝改造荒海,下段炸滩排阻,畅泄洪水”的根治南盘江方案。其中麦子河水库既是新中国成立后陆良兴建的第一座水库,又是当时全省中型水库建设的试点工程。麦子河水库施工期间,省水利局组织地(州)、县水利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前来参观指导、学习。曲靖、沾益两县出动民工1800余人参与协作修水库。山遥路远的嵩明县亦出动马车参加运输。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利建设大军,又一次亲身感受到新中国改天换地的壮举。工地上施工人数最多时达12017人,上坝土方51万立方米。当时工地上缺乏电力,坝体的碾压靠的是人力操作的3.7吨的羊角碾、100~120公斤的石硪和40公斤的铁飞硪。工程施工虽然又苦又累,但获得翻身解放的农民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陆良万人会战水利建设
麦子河水库工程经过近8个月的奋战,像蚂蚁搬泰山一般,筑起了一道高21.2米,顶长670米的均质土坝。水库设计库容1350万立方米,1956年开始蓄水。1957年春耕时节,陆良县马街、环城两个受益地区,再不用等天下雨就可以栽秧。麦子河水库的现实成效,更加激励了全县干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从此,陆良在“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兴修水利” 方针的指引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高潮,年年规划,年年兴建:1958年修建中型蓄水工程板桥河水库,又在南盘江上筑起石坝拦水——响水坝水库;1959年、1960年兴修大型水库独木水库(后划归曲靖县管辖);1960年至1961年,排涸中原泽(陆良海)和旧州海等10几个荒海,开垦良田10余万亩。1971年至1972年修建中型水库永清河水库;1972年至1976年修建莲花田水库。至1976年,陆良全县共兴修大型水库1件、中型水库5件、小(一)型水库18件、小(二)型水库72件。这些成就,使陆良县步入“云南省兴修水利先进县”行列。陆良接续20多年的水利建设,其规模之大,效益之高,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至1976年,陆良坝子已变成沟渠纵横,山区半山区人工“湖”星罗棋布,有诗赞曰:“深山现明珠,坝闸锁蛟龙”。
炸开西桥石滩,是陆良水利建设史上的“持久战”。史载:1929年,县长熊从周(中共地下党员)为减轻陆良洪涝灾害,向省政府数次申请,经批准由建设厅拨发滇币5万元,当年西桥炸滩首次开工。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开炸西桥滩阻问题。从1955年开始,每年2至4月枯水季节,都组织数千人进驻西桥滩施工,至1977年,炮声在这条河床里轰鸣了22个冬春,终于炸开了从油虾洞至五眼洞全长9.21公里,平均炸深2.5米、宽50米的石滩河床。省水利厅专家评价:“就炸滩而言,陆良县的西桥滩开炸,战线之长,年代之久远,在云南水利史上是罕见的。”
1976年,陆良县委、县政府根据老盘江湾道太多,流水不畅及1973年、1976年洪水倒圩泛滥成灾的教训,作出“丢掉老盘江,开挖新盘江”的决定。
1977年11月25日,全县9个公社的干部、社员和县机关干部职工、工人及当地驻军空军部队,共5万余人开始进行“根治南盘江”水利建设,每天都有四五万人出工开挖新盘江,最多时达6万余人,工地沿线数万人头攒动,千杆红旗飘扬,蔚为壮观。经过半年多的大干苦干,至1978年5月,一条长25.3公里、江口宽70米、底宽45米、平均深6米的新盘江,像一条玉带般环绕在陆良坝子里,比老盘江缩短13公里。新盘江上建起节制闸3座,各类桥梁23道,渡槽5座,抽水排灌站68道。从此,陆良境内的南盘江段,彻底根治了洪水泛滥,新增10余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新南盘江像一条玉带般展现在陆良坝子里,使陆良山河更加壮美。
1979年春,陆良县委、政府在县城南门外新开的河道里召开庆功大会,主席台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新盘江,庆通水,淌走一穷二白; 陆良坝,闹春耕,迎来万紫千红。”
新中国成立后20余年的水利建设,改变了陆良农业生产面貌,再加上“农业八字宪法”的贯彻实施,至1977年全县21万亩水田,已有17万亩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1977年水稻平均亩产达756斤,三岔河等地大量水田,水稻亩产已超过1000余斤,建成“吨粮田”。全县粮食产量极大增加,仅1978年,陆良县就调出粮食3641万斤,极大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之后每年都有粮食调出,陆良真正成为“滇东粮仓”。
改革开放以来,陆良县的水利工程在持续发挥作用,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成效显著,“滇东粮仓”和“高原蚕丝绸之乡”的美誉,名声远扬。如今,陆良县已列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县,成为全省粮食、生猪、蚕桑、烤烟生产基地县。
通过兴修水利带来的山河巨变,陆良旧貌换新颜。 笔者用陆良的同劳、同乐、陆凉几个古地名,撰成一副对联,赞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陆良巨变:
两千年历史,春去春来,自古积成江海,同劳传同乐;
八百里平川,花开花落,如今安排河山,陆凉变陆良。
(作者单位:陆良县文联 图片提供:杨树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