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起岳飞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都是岳飞的铁杆粉丝,但是你知道吗,作为民族英雄的岳飞也是一个人的铁杆粉丝。
他就是率领数百残兵,坚守西域将近两年的东汉名将—耿恭
说起耿恭的名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那么为何声名不显的耿恭会成为岳飞的偶像?这源于东汉初年在遥远西域爆发的一场艰苦卓绝的守城之战。
西汉初年,匈奴在北方逐渐强大起来,屡屡进犯中原,等到雄才大略汉武帝登基后,为了左右包抄匈奴,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
后来匈奴势微,西汉朝廷便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诸国进行有效管控,开始经营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汉末年,因为王莽改革,爆发著名的绿林起义,整个中原大地陷入内乱之中,此时的中原各路军阀谁也顾不上对西域的管辖,于是匈奴便在西域卷土重来。
等到刘秀平定割据各地的诸侯,建立东汉王朝后,东汉中央政府便将目光重新转向西域。
公元74年,东汉朝廷派遣大军攻陷车师,并且重设西域都护府,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兵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随后东汉大军返回中原。
但是此举引起匈奴的恐慌,北匈奴担心东汉朝廷的对西域的经营,会损害匈奴的利益。
于是北匈奴单于派两万兵马进攻西域的车师国,杀死亲汉国王后,又攻打耿恭驻守的金蒲城。
而车师国战败后,又转身拥立了亲匈奴的国王,调转枪口背叛汉朝,与匈奴一道合兵攻打汉军。
而此时的汉军大部早已撤回中原,耿恭手里只有数百名屯田的士兵,实力差距十分悬殊,但是面对匈奴的重兵围困,耿恭临危不乱。
他先是命令士兵收集各种粪便,将其熬煮后再涂在箭头上而后登上城头,对匈奴大军喊道:
“此乃汉家箭神,中箭者将受到天神的惩罚,全身溃烂而死“。刚开始匈奴以为这是耿恭在危言恐吓,并不在意,结果中箭的匈奴人果然纷纷全身溃烂。
这个时候的匈奴自然是不知道细菌感染这回事的,真的以为汉军是有天神保佑的,于是慌忙率领军队撤退。
在其撤军途中恰好天降大雨,数百汉军在耿恭的带领下,趁着暴风雨夜袭万余人的匈奴大营,将匈奴大军杀的损失惨重。
匈奴大军纷纷哀叹耿恭乃是大汉兵神,畏惧异常,金蒲城之围遂解。
此时,获得巨大胜利的耿恭,却依然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匈奴一击不成,必会再次来犯。
而他所在得金浦城,城池狭小,城墙低矮,能不能抵挡住匈奴得下一次进攻,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耿恭决定弃守金浦城,移师疏勒城,因为此地城大墙高,并且有溪水环绕,便于长期固守。
而不甘心失败的匈奴果然也是卷土重来,两个月后,北匈奴调集重兵进攻疏勒城。
在此之前,西域都护陈睦和驻守柳中城的戊己校尉关宠,都已经全军覆没了,此时的疏勒已是一座孤城,危在旦夕。
为了攻破城池,北匈奴大军在疏勒城下堵绝溪流,企图断绝疏勒城中的水源,困死城中的守军,在气候干旱的西域没有水就没有一切。
为了寻找水源,耿恭带领将士们在城中挖井取水,但是,即便挖了十五丈(约35米),依然没有找到水源,可是,就是在这种绝境中,汉军将士依旧誓死不降。
他们一边继续在城中挖井,一面上城抵挡匈奴大军的进攻,为了解渴,甚至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
见此情境,耿恭悲伤落泪,仰天长啸:”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说完整衣向井而拜。
也许是上苍被耿恭与汉军将士的精神所感动,先前挖掘的井里竟然涌出大量泉水,汉军由此士气大振。
为了向匈奴大军表示城中水源充足,耿恭命将士站在城头向城下泼洒清水,匈奴见到这番景象也是大吃一惊,明明已经断绝了城中水源,为何城中还有如此多的清水。
有了前面神箭的教训,匈奴只能将这种情形归结于汉军有神明相助,于是只能退兵而去。
尽管耿恭又再一次迫使匈奴退兵,但疏勒之围并未解除,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甚至还出现了恶化。
因为此时的东汉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支持收复西域的汉明帝驾崩了。
此时东汉朝廷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尽管求救文书早已到了朝廷,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朝廷也没派出任何的援兵。
而此时的疏勒城中已经是人困马乏了,在坚持数月后,汉军的粮草已经消耗殆尽了,将士们只能煮皮革充饥,即便在这种环境,汉军依旧坚守城池死战不退。
北匈奴单于看到疏勒城久攻不下,便想着招降耿恭等人,于是派遣使者告诉耿恭,若是能投降匈奴,便封耿恭为白屋王,并将匈奴的公主嫁给他为妻。
而耿恭则将计就计,将匈奴使者引诱进入疏勒城斩杀,然后在城上把使者的肉割下用火烤了,以示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岳飞在《满江红》中有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写的便是自己偶像的这番举动。
而匈奴单于看到耿恭的这番举动后勃然大怒,于是又增派兵力更加疯狂地攻城,但是依然被城中汉军打退。
就这样凭着一腔赤诚的热血和信念,汉军一直坚守着摇摇欲坠的疏勒城,此时的汉军已经是势穷力尽了,唯一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东汉朝廷的援军身上了。
此时的东汉朝廷也度过了新旧交替之期,新即位的汉章帝开始商议派遣援军的问题,此时距离匈奴围困耿恭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多了。
在匈奴的重重围困之下,东汉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西域传来的消息了,很多人都觉得此时汉军应该是已经覆灭了,已无救援的必要了。
当时,以位列三公的第五伦为首的大臣,劝谏新即位的汉章帝不要发兵,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孤军在外,恐怕已经遭遇不测,出兵毫无意义。
所幸同样位列三公的鲍昱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救援,他严厉斥责了第五伦等人,并对皇帝慷慨陈词。
“将士为国征战,陷于危难之际,朝廷却弃之不顾,对外这是纵容蛮夷的暴行,对内则伤害了忠臣良将之心,现在若是不救,匈奴以后侵犯国土,将士们谁还会为国效命?”
这番热血沸腾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汉章帝,其立刻下令汉军出塞援救耿恭,哪怕这次救援注定失败,也要宣告天下,大汉帝国绝不放弃每一位为国而战的将士。
公元75年冬,汉章帝命征西将军耿秉率领七千余人,冒漫天的风雪西出玉门关救援疏勒城中的汉军。
第二年正月,大军抵达被匈奴占领的天山南边的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几千人,缴获了几万头马牛羊,重新收复了柳中城。
此时已经大雪封山了,众人认为天山北的疏勒城恐怕早已失陷了,再去救援没有意义了,再冒着风雪翻越天山,不仅徒劳无功反而可能会造成额外的损失。
但是原耿恭部下范羌却站了出来,其坚决要求救援,他对大军主帅说说:”大汉军人不会因为畏惧艰险,而弃袍泽于不顾。”
请求主帅派遣两千军队给他前去救援,大军主帅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范羌便率领两千孤军,翻越白雪皑皑的天山,冒着漫天的风雪,踏上救援另一支孤军的征程。
两千勇士冒着漫天的大雪,克服种种艰难,终于翻越天山,抵达已被围困将近两年的疏勒城,当时守卫城池的将士还以为匈奴夜袭,正欲奋起抵抗。
却听见范羌大喊:“我是范羌,朝廷派我前来迎接校尉。”此时城中方知道是援军到达,将士们打开城门高呼万岁,与前来援救的汉军们相拥而泣。
然而经过两年炼狱般守城之战,疏勒城的汉军仅剩区区二十六人了。虽然援军到来,但是回家之路依旧充满艰难,满怀仇恨的匈奴紧追不舍。
将士们一路边战边退,等到大军到达玉门关时,出发的二十六人只剩下十三人了,史称“十三将士归玉门”。
此时的十三人经历种种艰险,已经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时任玉门关中郎将的郑众,见到这十三名勇士归来敬佩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并上书汉章帝: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后人在撰写《后汉书》时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世人,什么叫汉家将士的风骨,什么是大汉帝国和民族的气节。
今天的我们一直说要重塑汉唐雄风,什么叫汉唐雄风,这就叫汉唐雄风!
将士们为国出征,千里戍边,陷重围而宁死不降,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世世相传的风骨。而援军们的誓死相救也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
中华五千年文明,风云变幻,有兴盛,亦有衰弱,但永远生生不息,靠的正是这不灭的汉家风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