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通八达的今天,无论交通还是通信我们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物质和信息的传递。这些高效率是建立在我们拥有众多铁路、公路、航空线和庞大的运输体系,当然还少不了互联网作为媒介的信息传递介质。在古代没有互连网、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年代里古代人依然有自己的通信方式。我们在影视剧中常看到一些快马加鞭送信的邮驿人员,会误认为古人只有这一种通信方式。
其实关于通信方式,古人也有智慧的发明,而且并不是单一的古人会运用地理优势、自然优势、气候优势等因地制宜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通信。作为盛世时期的唐朝,唐朝人是怎样进行通信的呢?
唐代有哪些智慧的通信方式?
说起古人的通信方式,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从“烽火戏诸侯”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通信靠烽火来发出信号,从而达到告知四方诸侯信息,而唐朝依然有烽火通信。
1、究竟如何靠烽火来传递信息呢?
古代的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就是用来通报敌情的。平时在烽火台上都是堆满了干草和狼粪的,由戍卒来昼夜轮替值班,一旦有军情则会点燃烽火接替传递。顿时就会狼烟滚滚,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样军情就被传到远方使军队进入战备状态。这种方式是运用风里来传递信息的,但它无法传递纸面的信息。
除了烽火,唐朝人还会运用另一种借助风力来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风筝”,如果想要给城里的人带去纸质书信而又无法进去,古人往往在偏僻的地方用风筝的方式,顺着风向把风筝飞向目的地,风筝上面装进去的书信就能够被带到目的地。
2、竹筒通信是怎么一回事?
早在唐朝前,隋文帝期间就有通过“竹筒通信”让战报到达朝廷的。竹筒通信就是把书信放入竹筒中,密封好,让竹筒在水里漂流,顺流而下从而到达下游的站点。邮筒一次就是因而得名的。在战争年代因为邮驿被破坏,因而只能通过江流来使信息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进行传递。但在和平年代唐朝时期就建立起了水邮制度,建立了众多水驿站点,因而通过水上 的通信制度保证信息的上通下达。
唐朝时期竹筒通信广泛被文人雅士所接受,这种方式不仅便捷而且有一种文雅的情趣在其中,著名诗人元稹就经常利用这种方式和李白通信,除此之外还与白居易、李穰、钱徽三位诗人通过这种放方式交往。可见在唐朝,一根小小的竹筒就可以轻松顺流而下将信息传递给江边翘首盼望的人,也颇具诗情画意。
3、八百里加急是一天就要跑八百里吗?
除了水驿之外,唐朝还有陆驿,陆驿分为两种“步行和骑马”。步行可以解决短途的信息公文传递,而长距离的信息传递就要靠“骑马”了。因此在唐朝就建立了许多驿站,驿站里面可以休息,可以换马匹,驿站是官方信息和公文传递的主要渠道。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八百里加急,但是并非一匹马一天可以跑800里。加急件的标准是300里,如果是特别而紧急可以达到600里,上线是800里。
唐朝时期,每20里就以一个一站,因此特别急的件可以接力换人换马,有时马和人的体力好一天之内是可以接替跑800里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好马也会被跑死。因此唐朝人也会运用省时省力的方式“飞鸽传书”来进行文书传递,这种方式在唐朝时期比较普遍。
无论是水路通信方式,还是空中通信方式,都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唐朝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为何唐朝时期最为广泛的公文传递方式是“信鸽传书”?
(一)飞鸽传书的起源是怎样的?
唐朝时期波斯商人和中原地区交流比较广泛,因而带来了信鸽,在唐朝之前我国古代很早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是信鸽传书这种方式在唐朝时期大量被采用。据唐代段成式之《酉阳杂俎》言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但是唐朝时期信鸽被广泛用于书信传递还由于一个著名诗人“张九龄”。正是因为张九龄推广了信鸽传书,因而才在唐朝时期被广泛运用,这一时期,朝廷的官方文书主要的通信方式便是信鸽传书。除此之外,普通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也用信鸽传书,军事情报的传递也用信鸽进行传递。
唐朝初期,著名的宰相“张九龄”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非常善于训练信鸽,根据史料记载他从小就喜欢养鸽子,张九龄和鸽子之间培养了良好的情感,他经常去亲戚家做客时带着鸽子以便训练他们两地往返的能力。渐渐开始让这些鸽子给亲戚们带信儿,把纸条卷成卷塞在鸽子腿上加以固定,这样鸽子便可以把信带到他曾经去过的地方了,他为此还给鸽子起了名“飞奴”。
后来在他当上宰相时变为唐玄宗训练信鸽,用信鸽来传递朝廷的官方文书。由于张九龄的推广,同时期各级官员们也均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公文传递,因此这样的方式逐渐被传递开来。
(二)为何鸽子可以传送书信?
鸽子传递书信这一方式,是人们利用了鸽子灵敏的方向辨别能力。唐朝时期的人,就知道鸽子可以记住方位和地理位置,而且鸽子非常灵敏灵利,飞翔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古人就开始训练鸽子的种种能力加以利用。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鸽子可以认识回家的路,这些本来就是鸟类迁徙的规律,聪明的古人早就知道了这样的特性,于是古人在背井离乡的时候便就带一只鸽子,给家中人报信的时候便会在鸽子脚上榜上书信,然后放飞鸽子,然后鸽子还会把家里的信带给游子,这样便得到了双方的通信。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鸽子的这一特性叫做“归巢性”,各自有着先天的生理优势,可以对地球的磁场灵敏感应,身体就像指南针,怎么飞行它心里非常清楚,因此不会迷路。古人训练鸽子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在家里给鸽子做一个温暖的窝,给鸽子喂食好吃好喝的供奉着,再把鸽子的家庭成员都放在一起养着。
这样它就知道是它的家,不管在哪里都会想着家,无论走多远都会回到家里,再鸽子飞回家的时候给鸽子更多吃的用来奖励,这样鸽子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顺利回家就有好吃的。因此,从古人训练鸽子上也看出古人的智慧和乐趣。
(三)怎样看待飞鸽传书的安全性?
在唐朝为什么官方文书用“飞鸽传书”这种方式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密。因为用邮驿的方式可能会被敌军蹲守截获因而安全性并不能完全保障,因此一些时期用飞鸽传书的方式也比较安全,防止被截获和泄密。
除此之外,飞鸽传书这种方式,相比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少,只需要驯养鸽子就行了。而邮驿的方式还要养马,建立驿站和培养专门的“驿夫”,相比之下还是“飞鸽”更为节省资源,在相同的时间内飞行的距离长而且消耗少。
但是也并非“飞鸽传书”是绝对安全的。比如,鸽子在路上也是会遇到一些安全和意外的,可能在路上飞着飞着就被老鹰叼走了,或者飞累的时候就被猎人一件射死了,有时候也会被野外的人扑来烤着吃了。但是这些意外并不能否定飞鸽传书的价值,即便是骑马和水邮也会有意外的存在。
由于这是种低消耗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在唐朝时期广泛被采用,在宋朝全面流行开来。宋代江少虞所撰《事实类苑》中有《鸽寄书》,讲飞鸽传书之事古诗云:袖中有短书,欲寄双飞燕。诗意以燕春去秋来,似可寄书,故偶然耳。今人则养鸽通信,皆非虚言也。虽至千里之外,从之辄能还家。蜀人有事至京师者,以鸽寄书,不旬日皆达,及贾人船浮海,亦以鸽通讯。
由此看来,信鸽传书的广泛应用,对它的安全性担忧完全可以忽略。
飞鸽传书和八百里加急那个更快?
在古代,飞鸽传书和八百里加急都是很快的通信方式,但二者究竟哪个更快呢?我们先来看看两者的速度。
鸽子的平均速度是48公里每小时,但是鸽子要飞一段时间要停下休息,因此每天大概飞行最多8个小时。因此每天飞行300公里以上是可以的。马匹的速度,在古代有规定,八百里加急的最低速度不能少于300公里。而且加急件,到驿站后可以换人换马,因此长距离且紧急的信息传递还是需要“八百里加急”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距离超过300公里的话,还是用骑马的方式比较快。而短途的书信传递用信鸽就可以。但是骑马的情况下,人和马都会比较拼命,因而常常会有到了驿站后马或人类似的现象。
结语:
古人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明了那么多通信方式,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对人对大自然的利用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进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看来,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可能不值一提,但是正是因为匮乏才推动了人类的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