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精神人文主义SpiritualHumani
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
杜维明先生八十寿庆文集
陈来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19年
第四章文明对话与对话的文明
文明传播的时代巨人
——敬贺维明师八十华寿
郭少棠
文化情怀总是令人神往的!
20 世纪 60 年代,在香港九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静静地矗立着一所狭小却充满文化情怀的学府,它默默地在花果飘零的时代撒播新一代文化的种子。每年都有二三百名学生从这里毕业,他们多少都带着“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的“新亚诚明”精神走向世界。
这里是我文化生命孕育的园地,于此幸遇多位恩师,君毅、宗三、德昭、国栋等老师,为我打开了中华文化广阔而深邃的世界,我的文化身份翛然地在这些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成型。
1972 年我从新亚书院毕业之际,获得了一个意外而莫大的荣幸:君毅及宗三老师邀请我与他们一起,出席夏威夷大学举办的哲学会议。宗三老师很慷慨,让我与他同住一个房间,照顾他的饮食并充当翻译。会议上除了见到方东美、陈荣捷、狄百瑞等著名学者外,也见到了当时尚年轻的杜维明和成中英教授。这是我第一次与维明师相遇。会议之后两个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正式成为维明师的学生。由于我在伯克利修读比较欧洲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双重主修课程,需要较多的时间研究欧洲思想史,以便追上那些专门研究欧洲思想史的美国学生。在中国历史方面只能集中跟随维明师和中国共产党史专家 Franz Schurmann 研究 19、20 世纪中国思想的变迁,以深入探究我远赴美国求学期望了解的三个问题:1. 中华民族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2. 正当“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华文化有什么未来?3.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机遇?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我的研究重点包括比较马克思主义、比较文化现代化及比较中西智慧传统(wisdom traditions)。所以当学习欧洲思想时,我必会提出一些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或经验,同时又以欧洲的经验或知识深化中华文化的研究。我在担任维明师中国近代思想史课程的助教时,往往也鼓励美国学生尝试以比较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历史。最后,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一所政治学院,它是德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政治学院。论文的第一章是研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育改革的政治文化意义。维明师对我的论文给予了指导,因为他对欧洲思想也有深厚的认识。
博士毕业后,我离开美国返回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几位恩师尚在,但不到两年,君毅及德昭老师先后辞世,我大有树欲静而风不息的感慨。宗三师不久也迁居台湾,国栋师等相继退休,新亚诚明精神的传承问题更形迫切。在此情形下,我目睹到,维明师对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既传播推广,更深化根源,掘井及泉,而这正是唐、牟老师的宏愿。
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
由于我选择了比较中西思想的工作,这条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此外我倾向于君毅师的理想,透过大学教育来散播及培养文化的种子,强调知行合一,转化经验为智慧,为知识传统注入新的存在意识。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正经历重要的时代变革,我的教育及学术工作的范围变得更多元化而互相渗透。也在这个阶段,维明师转往哈佛大学全力推动儒学及比较宗教更广阔的文化传播的工作。他的影响遍及欧美亚洲,成为新加坡发展中华文化、欧洲神哲学者反省普世价值及全球伦理、东亚文明的重新思考等文化创新事业的传播的中坚力量。由于我当年赴美升学有幸荣获哈佛燕京学社特设的硕士博士课程的奖学金,加之后来维明师亦主管哈佛燕京学社,虽然接触并不紧密,但我仍有不少机会参与和支持维明师东亚文明及文化中国建设的工作。维明师数次访港,包括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讲文化中国概念的构思及意义,我也都努力从旁配合。
后来,维明师定居北京大学,创建高等人文研究院,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传播他创新的思想。我们在北京、嵩山、尼山等城市的中华文化会议上常会相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没法在高研院的具体工作上为维明师尽犬马之劳,深感遗憾。不过,我深信,维明师在儒学的国际化、社会化及企业管理层的推广成就,尤其把中国哲学正式纳入世界哲学的广大领域,成就斐然,贡献深远,已为他确立了文化传播的时代巨人的地位。他与世界哲人学者进行持久的对话,使他能够更深入地追寻儒学的文化泉源,也为他奠下文明对话的时代巨人的基石。跟维明师走过 47 年的文化旅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能反映他作为中西文化传播巨人的,便是他在大型国际研讨会上,透过流畅自然的英语,以优美细致的中外学术概念,准确而有深度的分析,探索复杂的中西文化思想问题。他近年来探讨儒家精神人文主义思想,如果没有深厚的比较中西文化思想的学问,很难想象能这样中西古今融会贯通及文采飞扬地表述。在英语人文学术世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也不易见。跨文化的能力已确立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维明师的跨文化的深度更令人肃然起敬。透过这股深厚的跨文化动力,使他探索的儒学精粹能够稳固地矗立在广阔的世界哲学传统中,为中国哲学奠下一个崇高的国际地位。
自 19 世纪末中华文化被吸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在这个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寻找它的角色。我与维明师有着深远的渊源,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学术及教育工作者,我的观察和评价既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又能保持学术的客观性。
维明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选择的路向不尽相同,老师的成就始终是最好的激励及鼓舞。在今年维明师八十大寿的喜庆日子,文化情怀更充满着敬意及思念。诚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伯克利的自由气氛只能追忆,回顾老师的成就和贡献来得更有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