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袍加身",人们就会想到赵匡胤,想到赵匡胤,就会想到"陈桥兵变"。不管赵匡胤是早有预谋还是被迫上位,他当上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纵观整个事件,流程大概是这样:边境报警-率军出征-陈桥夜宿-夜间兵变-黄袍加身-回京即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随着读书的增多,自己也慢慢有了一些思考,觉得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释,那就是这次"黄袍加身"的行动为什么会发生在陈桥驿?经过一番分析,我觉得在陈桥驿发生兵变是一个偶然事件,赵匡胤真正想黄袍加身的地方其实是另有其地。下面我听我慢慢道来。
引子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赵匡胤奉命领兵出征。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京城,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宋史》载:
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这段话就是说军中有个善观天文的人叫苗训,突然发现天上有两个太阳,上下排列,而且太阳周围有黑光,于是他叫来了楚昭辅。看到这奇异的一幕后,当夜就发生兵变,"愿策太尉为天子"。
黄袍加身
“理由”的重要性
问题就在这里,假如当天太阳正常,或者干脆就是阴天,晚上是否会发生兵变的事情?有人也许说会,理由是行动早就计划好了,就是要在陈桥驿动手。但我不这么认为。原因也很简单,抛开天气这种不可控因素,在古代,像这种改朝换代的大事情,古人讲究名正言顺,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合适的"理由"。举个简单例子。
楚汉相争,诸侯为什么愿意跟随刘邦,一方面因为项羽残暴不得人心,另一方面刘邦攻打项羽还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义帝”是诸侯所共立,但被项羽所杀,刘邦攻打项羽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口号:“清君侧”,为什么要用“清君侧”这个理由,因为实在是找不到理由啊!
楚汉之争
所以,事情又回到了原点,要取而代之,首先要有“理由”,而且是要能看得见的理由。只是这个理由,比预料的早了一些。
偶然的天象
前文说的“理由”,如果在此次"黄袍加身"中找,就是指的"日下复有一日"这一奇异天象。对于这个奇异的天象,目前可以看到的解释就是有可能是那天太阳黑子突然爆发。但以当时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做出提前预测的,就是现在,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预测准确。所以,这次天象是个偶然事件,不大可能预先知道,然后在那一天搞兵变。
可能还是会有人质疑这个"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的真实性。在这里,我贴几条记录。
《宋史·天文志》记载:
"周显德七年正月癸卯,日既出,其下复有一日相掩,黑光摩荡者久之。"
这里面说的周显德七年正月癸卯,就是指的黄袍加身的这一天。如果有人怀疑这是当初写史时专门写进去的,那么再看《明史·天文志》的记载:
"天启四年正月癸未,日赤无光,有黑子二三荡于旁,渐至百许,凡四日。二月壬子,日淡黄无光。癸丑,黑日摩荡日旁。四月癸酉,日中黑气摩荡。十二月辛巳,午刻,非烟非雾,覆压日上,摩荡如盖如吞,通天皆赤。"
这里提到了"黑日摩荡日旁",也就是天有二日,如果这个描述还不清楚,那么请看下一条记载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中有黑子及黑青白气。日入时,日光摩荡如两日。十二年正月...日光摩荡竟日,有气从日中出,如镜黛喷花。二月庚子,日旁,有红白丸,又白芒黑气交掩,日光摩荡。十三年九月己巳,两日并出,辰刻乃合为一,入时又分为二。"
这里明确说了"日光摩荡如两日"以及"两日并出"。可见,有"两个太阳"的现象宋朝和明朝都有记载,虽不常见,但是有,这里应该是太阳黑子的某种活动。也就是说,恰好在赵匡胤大军到陈桥驿那天发生了这种自然现象。这个自然现象,当天所有人都看见了,大家都感觉不同寻常,但是没有合理的解释,正在这时,一个合适的人出现了。
太阳黑子
偶然的参与者
"陈桥兵变"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那个偶然的天象外,还多亏了那个偶然的参与者,这个参与者就是苗训。
苗训是一个业余天文学家,他的列传在《宋史·第二百二十》,那是专门记载"方技"人员的。在他观察到这次偶然的天象后,他叫楚昭辅一起看。楚昭辅虽然只是门吏,但"事太祖,隶麾下,以才干称,甚信任之。陈桥师还,昭宪太后(赵匡胤的母亲)在城中,太祖忧之,遣昭辅问起居",是赵匡胤绝对的亲信。那时的人迷信,苗训觉得这天象与改朝换代有关,于是指给楚昭辅看,并向他做了要改朝换代的解释。其实就是想要通过楚昭辅的口,向赵匡胤集团的高层人物发出信号。因为苗训本人在兵变前并不是赵匡胤集团的成员,从史书记载看,他与赵匡胤有什么特殊的交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交集。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在事后论功行赏,他被提升为翰林天文,后来又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衔。
有了苗训的这一番解释,再加上赵匡胤集团确实有改朝换代的意图,于是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是上天给予的机会,"天予不取,反受其害",当夜,就对军队进行思想动员,在"点检做天子"和"日下复有一日"的双重宣传下,兵变顺利完成。
可能的地点
假如没有这个偶然的天象或者苗训恰好没有随军出征,那么按计划,这场兵变应该在哪里举行呢?我认为,应该是在澶州。
澶州
为什么会是这里,因为这里曾经进行过一次"黄袍加身",其主角,正是后周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而赵匡胤,那时正好在郭威的军队中,目睹了全过程。
郭威原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手下的大将,刘知远去世后他是辅政大臣之一。但是即位的后汉隐帝刘承佑对他父亲留给他的四个辅政大臣十分戒备,找机会杀掉了其中三个,郭威因为一直在外打仗和驻防,逃过一劫,但他的妻儿全部被杀了。郭威被迫造反,打进京城,杀死了刘承佑,但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当皇帝,而是继续当辅政大臣,同时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为帝。等一切稳定之后,郭威就将他的称帝计谋实施了: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就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将士们发起兵变,以黄旗(不是黄袍)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
郭威的伎俩
可以看到,郭威手下的那些将领和士兵,都是跟随他打过仗,抢劫过京城,杀过皇帝的人,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在这种情况下,郭威都没有把握军队一定都听他的,他不能肯定如果他在陈桥驿住一晚,手下人就能为他杀回京城。为啥,因为缺乏改朝换代的理由,这个真的是很要命!郭威杀皇帝,那是因为皇帝杀了他全家,属于私人恩怨,用这种理由改朝换代,感觉站不住脚。既然没有“理由”,郭威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让大家推举他做皇帝。既然没有合适的理由,那么,“强迫”也是一种理由。
所以他故意另立新君,故意带兵离开京城,还故意走得很慢,到澶州三四天的路程,走了半个月!这样给他手下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新皇帝一即位,可能不会把郭威怎么样,但他们作为的郭威手下,可就不好说了,砍头都是轻的,株连九族不是梦。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去打契丹人,打啥子哟!经过半个月的思考,士兵们达成共识,只有郭威做了皇帝,他们才能够摆脱被"冤"杀的命运,于是,他们"强迫"郭威做了皇帝。在这群"强迫"的人中,就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赵匡胤。
郭威
赵匡胤的布置
虽然过了十年,赵匡胤对这件事还是记忆犹新。此时的他,无论从声望,地位,和对军队的掌控方面,都不能和他的前辈郭威相比,但他们要做同一件事情。于是,赵匡胤不动声色的在禁军系统都安插进他的人,具体是:
侍卫亲军司:
- 都虞候韩令坤
- 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 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
- 都点检赵匡胤 (自己)
- 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 都指挥使石守信
- 都虞候王审琦。
可以说,禁军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人。赵匡胤又谎报军情,率领大军北上。同时散布"点检做天子"的流言,等一切准备停当,大军缓缓出发。
由于契丹入侵是个假消息,那么在这趟行程中一定会而且是必须会发生一些事情,要使军队相信,只有跟着赵匡胤,才能有美好的前途。郭威在澶州做的事情,仅仅过了十年,赵匡胤没有忘记,他手下军队的很多人应该也没有忘记。只要在让他们相信,赵匡胤这个“点检”,确实能够做天子,而且有资格做天子,那么这个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对赵匡胤来说,最稳妥的做法,就是走郭威当年的老路,走上十几天,在这期间尽力给士兵们做“思想工作”。等到了澶州,等完全掌握了军心,再像郭威那样搞个黄袍加身,一切就完美了。
意外的“理由”
没想到刚出发第一天,老天爷送了一份大礼,弄了个"日下复有一日"的奇观,刚好军队里还有一名天文学家,经过专业人士一解释,再趁热打铁的做思想工作,干脆,澶州也不去了,在陈桥驿就把所有的活干完了。皆大欢喜,苗训,这个意外的功臣,也得到了他意外的奖励。而原本准备在这次大军出征时上演的一些“桥段”和“剧目”,由于老天的这次帮忙,就被省略掉了。历史其实更喜欢意外,而不喜欢按部就班。
陈桥兵变杀回京城
结束语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分析,其中不乏猜测的成分,个人浅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参考资料:
- 《宋史·太祖本纪》
- 《宋史·楚昭辅传》
- 《宋史·苗训传》
- 《宋史·天文志五·日变》
- 《明史·天文志三·日变月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