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他们长期扎根“云深不知处”,以心为灯,默默奉献,守护着亿万村民的健康。但是,随着老一代村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村医补充力不足,这支队伍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危机。
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仅剩村医79.2万,从最近5年数据来看,村医数量依旧以平均每年5万的速度锐减。一度是备受村民尊敬的“体面营生”,为何现在却不受欢迎了?
行医半生,仍是“背着药箱的农民”
据统计,我国近1/4的村医超过60岁,他们从赤脚医生年代走来,一干就是一辈子。可是行医几十年,依然还是“背着药箱的农民”,在岗时存不了积蓄,离岗后不能非法行医,职业没有正式编制,晚年生活缺少保障,让这个职业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2021年3月3日,河北张家口,张明亮架着双拐行走在暮色中的出诊的路上。
据了解,目前乡村医生收入来源包括三部分:一是药品零差价销售后的基本药品补助;二是收取诊疗费;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尽管不同地区村医收入存在差异,但大部分人每年拿到手也就两三万元。
即便是收入不多,各种费用还经常面临迟发、缓发或不发的情况,采购药品还要自己垫钱,产生医疗纠纷还要自己赔付,平时还要面临各种考核、评比,不少村医坦言:“我们干着公务员的活,操着医生的心,却享受着农民的待遇。”
去年6月1日,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村医不是农民,而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但是将近一年过去,许多村医的身份问题仍然不明确,“说是农民吧,不干农活反而隔三岔五开会,还开着诊所穿白大褂治病救人;说是医生吧,和农民一样缴纳新农合。”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许多村医选择改行另谋出路,很多年轻村医也不愿再走父辈的路。
平凡之躯,书写不平凡的故事
村医,是一个村里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他们兜起了农村居民健康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网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疫情面前,他们用责任守卫一方百姓健康,用担当筑起村民生命屏障。他们秉持着一根针、一把草的精神,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山西大宁县乐堂村“80后”村医贺星龙,行医十八年,出诊次数高达17万人次,总行程达到40多万公里,足以绕地球10圈。骑坏了7辆摩托车,背烂了12个药包,为百姓垫付医药费10多万元,免收出诊费近40万元……村里的老人们怕他离开,对他说:“星龙,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就活不成了。”对于这些,贺星龙表示:“在哪里当医生并不主要,最主要的看哪里最缺医生。”
贺星龙在村头给村民看病。
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谭晓琴,为了到山沟里给病人看病,有时要骑着自行车来回上百公里。因为条件差,很多医生来了就走,只有她在这里待了十年。2010年,谭晓琴被查出罹患“右支气管大细胞癌”,每次到成都治病,她都要为村民带一堆村里买不到的药。她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为别人做点什么。”
谭晓琴在给病人看病。
疫情期间,也有无数村医不舍昼夜、不畏风雪,仅凭一只口罩冲锋在一线。4月27日,湖北武汉李家集镇52岁的村医江群恩看诊时,突发脑出血不幸离世。据了解,他曾在战疫一线连续工作五十余天,平均每半天的门诊量就有40多人。下葬当天,有两百多名村民自发前来送行。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乡村医生的坚守,才有了中国几亿乡镇居民的健康。对于很多人来说,村医是儿时打针讨厌的那个“坏叔叔”,也是离家后父母健康的“守护者”,甚至已经成为温暖的乡愁牵挂。
多地试水,村医转正有望“天堑变通途”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医疗改革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 “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支持并推动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政策的鼓舞下,全国多地勇敢迈出改革步伐,村医转正之路有望“天堑变通途”。
日前,陕西省汉阴县医疗改革成果获国家卫健委肯定。明确村卫生室为卫生院派出机构,实行竞聘上岗,村医为卫生院职工。另外,还将村医年工资从3万元提升至6万元,并统一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陕西省汉阴县医改竞聘会。
贵州省麻江县实施乡村医生“员额制”改革。全面实行乡村医生聘任制,将村医纳入编制内人员管理,补助由1117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责任险基础上增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湖北省宜昌市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派驻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明确全区村级卫生从业人员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内管理。
为了吸引人才,国务院允许16省份相关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山东省淄博市推出“第一村医制”,由市级医院选派骨干医生入驻薄弱村,以帮扶形式填补村医空白。江苏省扬州市面向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5000元标准给予定额补助。
从一到多,由点及面,乡村卫生队伍建设正在变得越来越规范,村医职业的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光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村医都能够更有尊严、更有地位的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对症下药,用对方子才见疗效
据《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村医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到35岁的村医仅占5%;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有78%为中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的村医寥寥无几。
由于年龄老化、学历水平低,队伍的平均知识技能水平长期得不到更新,与上级医疗机构间的学术知识出现脱节现象。而且由于待遇保障不足,也很难吸引专业水平高、医疗技艺精湛的医生到农村工作。也因此,村民对村医的信赖感下降,更倾向于选择到城镇求医,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医疗队伍的发展。
想要解决目前乡村医疗面临的困境,必须要对症下药,用对“方子”才能见“疗效”。
首先,提高待遇是重点。再大的慈善家也需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各地应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待遇,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使其收入与付出相匹配。同时,加快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使每一位乡村医生都能老有所养,解除后顾之忧。
其次,提升水平是关键。医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如果医生不能与时俱进,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应尽力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多学习进修机会,同时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使其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再次,晋升空间是保障。目前,部分年轻乡村医生觉得职业前景不明朗。因此,应建立人才一体化管理机制,逐步打破人事管理的壁垒和障碍。对长期在村卫生室工作,且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允许年轻村医在规定服务期满后调动到上一级医院工作,优先提拔任用有基层乡村医疗工作经验的优秀医生。
最后,留住人才是根本。要立足农村实际,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目前,国家已经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相信会有更多医疗工作者选择留在乡村,为广大村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资料图
左肩背药箱,右肩扛锄头。可以说,没有村医的付出,就难有村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在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帮助和扶持,乡村医生,这个平凡又伟大的职业,一定会更加光明、更有朝气,必将重新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毕竟,村医有尊严,全民健康才更有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