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最近热播剧《小舍得》中有一个片段,一向看不上田雨岚(鸡娃妈妈代表)的南俪(佛系妈妈代表),在看到田雨岚给儿子做的听课笔记时,第一次流露出震惊、被折服的表情:“太不容易了!当妈的,当到这份上,确实够可以的。这跟她比起来,我这妈当的啥也不是啊!”
我们再看鸡娃妈妈田雨岚的笔记,那做得真叫一个认真。一篇篇,密密麻麻的,还带批注。不要说比儿子做得还详细了,估计比老师教案也差不到哪里去。怪不得,剧中前面提到子悠考试没考好,数学最后两大题没做出来,田雨岚一看试卷就知道有问题,肯定是老师没讲。
如此密切跟进孩子学习进度的妈妈,可不是对孩子的水平了如指掌么?
有些人觉得,这种妈妈实在是太极品了。
可作为一个资深宝妈,我想说,生活中这样的鸡娃妈妈真的不少。如今,会做一手好笔记,已经成了“鸡娃妈妈”群体的标配技能。
一、鸡娃妈妈标配技能:做得一手好笔记
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假期里,我全程陪儿子上大语文集训班的情况。我本以为像我这种深入了解孩子学习的家长已实属难得。没想到,这个鸡血妈妈扎堆的培训班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一宝妈自从儿子上了这个补习班,就坚持陪孩子在教室里旁听课。几年如一日,儿子一版笔记,老妈一版笔记。回来后再给儿子查漏补缺,分享笔记心得。看她那个笔记的认真程度,真是堪称“现实版田雨岚”。
我钦佩不已,宝妈却还谦虚地跟我说:“你是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班上一同学妈妈陪崽崽写作业,3年光是错题笔记就写了满满5个笔记本,现在已经是第6、7、8本了。”我看着她手机上的错题本照片,默默掐指一算。一个本子估计300页,这么多本下来,少说得有2000页吧,3年也不过1000天,这得多事以巨细、认真负责啊?!
不过回想起我小时候,我老妈堪称“第一代鸡娃高手”。她记笔记的功夫也是堪称一绝。
小时候我读书早,5岁就上了一年级。我妈担心我学习跟不上,经常上班溜空到我学校,站在教室后窗户边上听老师讲课,做笔记。那会儿我妈工作的地方,就在我小学对门,真是得天独厚的鸡娃优势啊!每天放学来接我,那是必须要把老师留在黑板上的作业都顺带抄好,回家后一一跟我核对的。
二、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细节,到底好不好?
如此身体力行的陪娃读书,精神的确可嘉。可这样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细节,到底好不好呢?或许,我这个第一代被鸡长大的孩子的观点,值得大家参考一二。
两种情况下,用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细节,是有积极作用的。
1、孩子刚进入学龄阶段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这就需要父母多付出一些精力陪伴孩子,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孩子前期学习习惯没培养好,那后期弥补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多做具体方法上的引导。
2、孩子内心缺爱,有求关注心理
对于一些有“求关注”心理,依赖感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多关注他们学习、成长的细节,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小时候,父母盯得紧,的确很容易出效果。就像我小学阶段,常年保持班级第一。在那个大多数父母还没有鸡娃概念的时候,有一个妈妈能如此盯着孩子学习,这孩子想学不好都难。
容易出效果,这也是当下很多父母都会对“鸡娃”趋之若鹜的原因。
可是,鸡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父母很容易把“教育”和“管控”划等号,忽略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从长期来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就拿我个人体会来说。进入大学,不再有老师和父母的束缚时,我曾一度迷失自我。很想做好一件事,但常常又受困于自控力不足,最终也没有很好的结果。为此,我曾花很长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调整。
而且,完全处于父母管控之下,孩子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和知识面都会受局限。只学课程上的知识,刷考试会考的题,这在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当下社会,一定会在某个程度上制约孩子的发展空间。
三、育儿重点:千万不要忽略小学阶段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有些宝妈可能会说,孩子小,自控力不足,本来就需要父母多管教。先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后面才能慢慢实现自我管理。
这个观点没错,自控力确实是由“他控”发展起来的。但是,“管控”在时间点和分寸上,都很有讲究。
通常来讲,孩子3、4岁以后,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留给孩子一定的试错空间,能放手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以此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虽然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说,这个年龄训练自控力有点早,并不是最有效果的时机。父母也常常会因为效果不明显,就又打回原形,回到“事事管束”的老路上。但请记住,一定要坚持。
因为,如果等到孩子10岁以后再培养,很容易受到青春期各种情绪和心态的干扰。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自控力,不仅会让他们在学业上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还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焦躁、不安的青春期。
四、父母如何克制自己内心的管控欲?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父母如何能克制内心的焦虑,即便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依然能够抑制自己的管控欲呢?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推荐一个在美国被广泛推广的教育方法“牛皮胶布育儿法”。这个方法的发起人,同时也是《牛皮胶布育儿法》这本书的作者郝弗尔指出,想象自己的嘴巴已经被牛皮胶布封起来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当父母不再唠叨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开始启动了。
试试看,你能不能坚持一个星期7天不唠叨、不吼叫、不责骂孩子?也许有些父母会心里犯嘀咕:真的什么都不管?孩子能管好自己吗?
试着先把担心放下,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做点什么,那可以尝试做个小任务:仔细观察,记录下2类事情。
(1)孩子在没有你帮忙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完成哪些事情?
(2)孩子在哪些方面向你提出了支持?记住,是孩子主动向你提出的支持,而不是你觉得孩子做得不好,你觉得孩子需要的支持。
记录这2类事情的目的是,我们可以顺着第一类事情去肯定、鼓励孩子,并在后面的生活中进一步放手。同时,顺着第二类事情去积极思考,与孩子一起探讨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你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的事情,如果心里特别痒痒,很想去跟孩子唠叨两嘴,该怎么办呢?分享3个小妙招:
1、无论如何,先请放下管教
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要批评,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留在思考怎么解决错题上,而不是对付你的批评上。孩子写作业太慢,三心二意,也不要催。只要确认孩子是知道作业内容和答题规范的,那做好做不好,明天都让他独自去面对老师。
生活上的小细节也是一样,衣服穿少了,冻着就冻着了。下雨天忘带伞了,淋雨就淋雨。让孩子学会自己从挫折中拿到经验和教训。
2、把“唠叨”换成“邀请”
有的家长会问,一些特别明显的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也不需要指出来吗?
当然可以指出来,换个方式就好。比如,孩子晚上睡觉前总不爱刷牙。你并不需要去催促孩子,只用说:“我要去刷牙了,有没有人跟我一起来呢?”想让孩子读书,只需要说“故事时间到了,有没有人愿意听小王子的故事?”
再比如孩子写作业三心二意,小动作多,你不用坐在旁边盯着,这样很容易让我们越盯越上火。换个方式,我们可以为自己定个小目标,邀请孩子也设个小目标来挑战。“妈妈这会儿打算把这本书最后50页看完。有没有人愿意来跟我PK一下啊?”
把单向命令变成有趣的双向任务,会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内在动力。
3、把“要求”换成“我担心……”
很多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总是要求他们这样做那样做,从而陷入“管控”之中。要求,常常带有针对性和强迫性,这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我防御心理。而另一方面,对外强势,恰恰是内心脆弱的一种表现。
不妨把自己的顾虑坦诚地说给孩子听。比如,我担心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间久了会跟不上学校的课程进度。我担心你睡觉太晚,明天早上上学可能会迟到。
多用“我”字,没有攻击性地表达,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陷入争执,研究怎么反抗你的命令。
写在最后:
凯瑟琳.刘易斯在《不奖不罚:如何让难管的孩子拥有自控力》这本书中提到:育儿的过程就是逐渐卸下家长重责的过程。父母要懂得把控制权和责任逐渐地移交到那个不断成长、变得越来越有能力的孩子手上。
希望你也能通过有意识地训练,收获一个更具自控力、更优秀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