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
李葆华,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1909年10月生,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人。
李葆华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长子。他在父亲身边生活的岁月并不长,却深受其影响。
李葆华7岁开始在自家私塾读书。1918年8月,李大钊把全家接到北京,李葆华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二部学习。1919年7月,全家人回到乐亭老家。9月,李大钊回到北京,李葆华进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学习。1920年8月,李葆华到北京进入孔德学校读书,就读五年。
1924年5月,李大钊受北京北洋政府通缉后,被迫化装偕李葆华到昌黎五峰山避难。严酷的现实使李葆华更加认清了北京北洋政府当局的反动本质。他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和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7月,李葆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前一天,经党组织统一部署,群众包围段祺瑞执政府,要求段祺瑞政府公开表态,抵抗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李葆华参加了这次行动。3月18日,北京各团体数万群众在天安门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李葆华跟着团组织活动。由于前一天曾发生流血事件,他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是用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游行队伍在执政府门前,遭到执政府卫队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当时,李葆华随着人流,向铁狮子胡同东边奔去,终于幸免于难。事后,李葆华激愤地写了一篇《段祺瑞的几条罪状》,发表在《孔德周刊》上。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再三通缉李大钊和其他革命者,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转入地下坚持斗争,李葆华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这时李葆华的家几经辗转搬进了朝阳里三号,父亲虽然不在家里住,但每天仍有许多书信寄到家里,其中有每周一期的《共产国际通讯》和其他许多国家的革命书刊,几乎每个星期都积存很多,由他送给父亲。李葆华的另一个任务是给要求同父亲谈话的人传信。来见李大钊的人很多,除了青年人外,还有一些进步教授、军人等。有一次,李立三从南方到北京办事时,党组织得知反动派发现了李立三的行踪,派李葆华到李立三驻地北京大学送信,李立三立即转移,安全脱险。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包围苏联驻中国大使馆,李大钊等一大批革命者不幸被捕。李葆华的母亲和妹妹也同时被捕。那天李葆华因事去了西郊,才免遭横祸。
李大钊牺牲后,在进步人士帮助下,1927年6月,李葆华转道天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1928年1月,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学习。1930年冬,他在东京参加了“中华留日学生社会科学研究会”。1931年6月,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李葆华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葆华参与领导了留日学生的抗日斗争。9月,中华留日学生会成立,在中共的领导下发起了回国运动。10月,李葆华等率130名代表要求中国公使蒋作宾立即宣布与日断交。11月初,李葆华毅然回国抵达上海,投入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此时,中华留日学生会迁到上海更名为留日回国学生会,与工联、左联、社联等群众团体联合成立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相继出版《民众救国报》和《留日学生会会刊》,李葆华任编辑并经常发表文章。
1932年4月,李葆华回到北平,参加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工作。6月,李葆华任中共北平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他经常深入到矿工中体察生活,创办了《窑黑报》,以反映矿工的心声,揭露国民党腐败黑暗。9月,任京东特委宣传部长。1934年4月,李葆华任中共京东特委书记、河北省委委员。特委机关曾驻乐亭,在大黑坨一带进行秘密活动。上级领导机关来人、特委成员开会,经常在大黑坨村东北面的杨树林子里进行。每次,都由其舅赵晓峰担任外围警戒,这个地方一直很安全。1935年4月,李葆华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主持天津地区党的工作。他还主管河北省委与外地党组织的交通联络工作。6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北方局和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1936年5月,李葆华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新的北平市委迅速组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月,他参与营救薄一波、刘澜涛等61人出狱的工作。他主持北平市委工作期间,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1937年1月,李葆华被调到中共北方局工作。4月,任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化名赵振声。他依据实际情况,通过牺盟总会多渠道选拔优秀分子开办特派员训练班。学员结业后由牺盟总会派往山西各县,指示特派员中的党员建立党团组织,党在山西各县的组织很快建成。他组织出版了《时论选集》和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主持创办了工委机关刊物《正路》,并亲自撰文扩大党的影响。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初,李葆华参加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工作,组建晋察冀省并任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1938年10月25日,中共晋察冀省委改为中共晋察冀区委,李葆华任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他集中精力抓党的组织恢复重建和发动群众工作,使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蓬勃开展,晋察冀地区革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1939年他当选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6月,他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工作。1942年2月起,李葆华任中央党校第三支部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贺龙司令员的政治秘书、北岳区党委书记兼北岳军区政委等职,并在中共七大会议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48年12月,李葆华任中共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了东北野战军入城式、欢迎中央机关和毛主席进北平、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等重大活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常委。1949年2月,中共北平地下党员3000余人在顺城街原国会礼堂召开会师大会,薄一波在大会讲话中首次公开了赵振声的真实身份是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1949年10月起,李葆华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新中国刚刚成立,水利事业百废待举。李葆华和平津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上将傅作义共同主持新中国的水利事业。面对满目疮痍、旱涝频发的江河大地,李葆华意识到,治理好江河,要办好水利大学,培养专门人才;要依靠先进科技,才能根治和控制好大江大河。李葆华事事躬亲样样牵头,做了大量艰苦繁杂的工作。
为了根治淮河,李葆华和傅作义亲自到深山大河实地考察了半个多月。他们有时雇上晃晃悠悠的一叶木舟,在船上边看地图边观察地势水流,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拍照、记录。到洪泽湖途中船只受阻,他们只好携手徒步,沿着崎岖沙石羊肠小道继续边察看边艰难前行。他们返回北京不过一周翔实的调查报告就送到政务院。
1950年11月,根治淮河工程动工。李葆华不断深入治淮工地视察指导工作。到了工地,他晚上睡在一个潮湿、嘈杂的工棚里,不能入睡,干脆起来读书看文件,直到天亮。第二天半夜下雨,新建工棚没有防雨措施,漏雨之声又陪伴他通宵达旦。
1957年傅作义在山西视察水利工作时突发心脏病,从此一直养病。李葆华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他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埋头苦干了12个春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61年1月,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
1962年2月,李葆华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新组建的安徽省委发出《关于当前工作的指示》,对安徽省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要求慎重处理“责任田”问题。他在省委书记处会议上明确表态:“提出责任田是好心,是从解决灾情出发的。”之后,省委发出《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强调尊重群众意愿。安徽人民亲切地称李葆华是“李青天”。
李葆华亲近群众,去基层从不预先打招呼,致使安徽人民争相传颂:“葆华书记经常微服私访”。他团结带领省委一班人,使安徽各项事业均有较快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葆华受到迫害,他有6年多时间是在被批斗、被关押中度过。他的夫人田映萱和他们的子女也无一幸免,受到株连。
1973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宣布解放李葆华等老干部。6月,李葆华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主持贵州省委工作。他致力抓好稳定农村、稳定学校、恢复发展生产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措施,贵州省各项事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977年8月,李葆华出席中共十一大,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1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他团结党组一班人,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干部队伍,建立完备的工作系统。经过整合工作,到年底许多“文革”中被迫离开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得以归队,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系得以恢复,各级银行都充实了领导班子,配备了一批懂政策、懂业务的领导干部,人民银行工作走上正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国际金融界交往日益增多。
1982年5月,李葆华退出领导岗位,任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因病逝世,享年96岁。
编辑:陈友海 杨 扬
主编:金 虹
新闻热线:0315-402655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