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开国元勋,除却中央领导人外,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会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元帅、将军们。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在他们评定军衔时,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有的人执意推辞评定给他的军衔;有的人则为自己获得的军衔等级感到非常不满,认为相关部门“看低”了自己;亦有两位特别人物荣获了军衔。
那么,这些将军都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余下那两位特别人物又“特别”在何处?
01,谦让军衔:因昔日一念之差,徐向前选择避嫌
1950年7月,时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在中央军委会议上宣布“设立军衔”准备工作正式开启。
同年9月,朱德再次强调部队等级制度必须尽快建立;12月,解放军总干管理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言明欲将来年首要任务定为评定军衔。
但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此事不得已推迟,直至1952年年底,这项任务方才基本结束。
1953年,军委召开会议表示推迟军衔制度。次年10月,中央军委明确宣告,军衔制度将在1955年实行。至此,一波三折的军衔制度设立总算告一段落。
当前任务转变成评选军衔,谁知,此项工作也与军衔设立“际遇”相似,充满万般“坎坷”。
首先,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纷纷辞让军衔:毛主席固辞大元帅一职后,周总理、邓小平亦紧跟着辞让了军衔。
接着,诸多听闻此事的将领们几多思考后,也“效仿”主席等人高风亮节,开始提出让衔、降衔等“意见”。
首当其冲的是徐向前。他亲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辞让信件,说:“如今革命已然成功,当不当元帅、有没有军衔不再重要。”
其实,徐向前主动让衔的理由并非表面那样“简单”,而是同避嫌有关。
红军长征途经草地时,总政委张国焘坚持红四军南下,以此来保持红军实力,实现他控制整支队伍的野心。毛主席持相反意见,他在某天夜晚特地拜访徐向前,询问徐向前如何想。
徐向前是红四军创建者,对红四军具有深厚感情,他不愿意“切割”两路军,遂“放任”情感战胜理智,给了一个含糊答案:“当下两军已会合,分开恐怕不妥当。”
毛主席立刻领悟徐向前的潜在“台词”,不再强求,沉默告辞。当日深夜,一贯有主张的毛主席独自一人悄悄率领红三军往北方行进,远离了红四军的控制范围。
待到张国焘“倒台”,毛主席渐渐成为我党领袖,徐向前回忆往事,愈加“后悔不已”,他明明清楚毛主席的来意,却还是婉言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留下遗憾终生的“错误”。
徐向前很清醒,倘若他不主动“避嫌”的话,一定会引起某些人“针对”,给自己的未来留下“隐患”。如此不如主动退让,“保后来平安”。
第二位主动让衔的是主持军衔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大军功,不足以担任元帅一位。
但毛主席却非常欣赏罗荣桓,说他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典范,是秋收起义便走上井冈山的老同志,数十年中不争不抢,默默协助林彪取得辽沈、平津两场战役的胜利,理应得到“回报”。
第三位是大将中的许光达。他得知自己评定“大将”的消息比较晚,因为那时他正在忙碌接见苏联代表的工作,是周总理亲自通知他荣获“大将”军衔的消息。
许光达心生不安,觉得自己的功劳完全“配不上”此军衔,于是给毛主席等人写了一封“申请降衔”的报告,请求“降”至上将。
毛主席拒绝后,闷闷不乐的许光达听从夫人意见,再度申请“降低工资”,成为当时10员大将中唯一一位领取行政5级工资之人。
徐立清同样是申请“降衔”中的一员,他和罗荣桓共同主持军衔评定工作。
徐立清认为,自己担负此项责任,若是能主动申请降低军衔,当一个表率,或许会更具说服力,让评定工作变得稍微简单一些。
于是,徐立清就给中央递交了10来封表明“心思”的信件,终得偿所愿,是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位降到中级之人。
周总理夸赞徐立清:“毛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觉得你也是一面明镜,是党的好同志!”
当然,世事向来“有让有争”,评定军衔同样没有例外。
02,争抢军衔:周总理别有深意说了句:但粟裕亦仅是大将
“争功”中最知名者当属“二王”。
其一叫王近山,他的作战风格相当勇猛,不只他的老上司说他“打起仗来,就像疯了一样,不要命地往前冲”,毛主席亦曾在襄樊战役后夸奖王近山,赞他“疯得有水准、有本事。”
偏偏评定军衔时,王近山只得了一个中将等级。一贯性格“火爆”的他自然十分不满,数次跑到领导面前同其争论,可领导立场非常坚定,到底还是未能如王近山所愿给他“升级”。
其二唤王必成,此人正是孟良崮战役中击毙张灵甫的将领,他因此战成名,逐步扬名军中,同样是一位战功赫赫、能力出众的将领。但评定军衔时,他只得一个“中将”等级。
王必成心生介怀,主动找到领导表达“不满”。领导好言相告,这般评定原是和王必成的老同事叶飞有关。
昔年叶飞与王必成同在粟裕手下做事,后来叶飞升任副师长,居王必成之上,遂评定小组以“正兵团级评上将、副兵团级评中将”为标准决定了王必成的军衔。
王必成听罢,再无异议,并亲自为此事道歉,一展属于他的磊落胸怀。
钟伟是一位性格张扬的将领。评定军衔时,他得了一个少将等级,相当不开心,甚至一度为此事大发雷霆,公开表示:“军衔牌算是挂在了狗尾巴上”,让中央领导纷纷惊愕。
然而别看这些将领似乎“极有野心”、将自身利益看得无比重要,实际上他们的“争夺”仅是一时不忿罢了。待到“尘埃落定”,他们也各自“乖乖”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为国效力。
譬如钟伟,他“闹”得时候挺凶,“闹完”以后则仍是那个正直清廉的将军,家无恒产、拒绝子女使用“特权”,临终前更是留下遗言,让政府不必给他的子孙后代补发什么薪金,并主动把电视机、冰箱等当作党费交给党组织。
唯一请求旁人照顾的,即是一直照料他生活的警卫员和保姆,他说:“他们生活清苦,组织若是可以,请给予适当照拂。”
许世友的“争功”亦很有意思。他听闻自己得了“上将”军衔后,立刻跑去找周总理,对他说应该给予自己大将军衔。
周总理静静听罢许世友“建议”,朝他“别有深意”笑笑,轻飘飘回了句:“但是粟裕,也仅仅是个大将啊……”
许世友稍怔,未再多言什么,直接转身离开。
纵观这些将领的“争功”,会发现他们似乎只是“短暂”为自己“报一下不平”,没能如己所愿亦不会把此事当作什么毕生一定要达成的愿望,从而对组织、对国家做出不利“报复”行为。
他们的心怀一样坦荡,哪怕是“争功”,也“争”得光明磊落、潇潇洒洒,让人钦佩不已。
03,特殊军衔:他是唯一外籍将军;她是唯一女将军
而在“让衔”、“争功”故事以外,还有两位比较特别的军衔获得者。
他们当中的一位叫洪水,原名唤武元博,出生在1908年的越南地主家庭。他少年时曾到法国留学,与胡志明结识。
1924年,洪水听从胡志明的吩咐,背井离乡来到中国广州,加入当地由越南青年组成的革命同志会。2年后,洪水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共及越南共产党。
1927年,广州爆发战争,洪水参与其中,又在失败后同聂荣臻等人逃至香港。次年,洪水再回中国担任东江游击队领导。1929年,他正式更名“洪水”,愿自己能在革命长河中永恒不息地狂奔到未来。
此后,洪水一直留在中国坚持革命,直至1945年初返回越南。1948年,越南军内多因洪水的“中国经历”心怀不满,胡志明无奈,只得把洪水悄悄送到中国。
1950年起,洪水先是从事中央统战部越南科工作,接着到南京军事学院进修,担任《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务。1955年,洪水成为中国唯一一位评定少将军衔的外籍将军。
另外一位则是李贞,她出生于1908年的湖南浏阳,自小吃尽苦头,19岁即加入中共组织,跟随浏东游击队同敌人战斗。
1928年,李贞装作新娘,参加了张家坊战斗。1933年,她加入秋收起义队伍,随同红军行2万5千里长征路程。
新中国成立后,李贞再入朝鲜参战,立下无数汗马功劳。1955年评定军衔时,她以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唯一一位授衔女将军,是周总理亲口承认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评定军衔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它让征战沙场的将领们得到了他们应得的荣誉,也令他们的名字永恒印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不会凋零的榜样。
战争年代,生死由“天”。正因有了这些“抛弃小我”、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们,才有了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的安平盛世。我们理应记住他们的功绩、感谢他们的付出、钦佩和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文/羽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