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丹江口市大坝社区一名叫张胜刚的居民,从居委会那里,替自己年逾九旬的老父,领取了一份《丹江口市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表》。
因为父亲年事已高,握笔比较困难,张胜刚当天便在父亲身旁,替他填写了这份表件。
自己问,父亲说,然后自己填写。
父亲张文魁因早年摔伤,说话有些迟缓,但对于先前参军的经历,哪一年参军、何时退伍,却记得非常清楚。
张文魁老先生
当张胜刚指着“立功受奖情况”这一栏询问父亲之时,父亲摆了摆手,很肯定地回答道:
“没有”。
张胜刚便落笔在此栏填上了“无”,父亲早年当过兵,自己是知道的,不过想想仿佛也只知道这些。
登记表上立功状况为无
想必父亲当年,是一个非常平凡的战士吧,否则自己怎么会从来没听他提起过,哪怕一、两件相关的光辉事迹呢?
然而张胜刚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一向敦厚慈祥的父亲,竟会对自己撒了谎。
自己的父亲张文魁不仅立过功勋,而且还不止一次,而那些珍贵的功勋章,此刻就藏在自己身边,那个触手可及的破旧箱底。
百战老兵,岂能无功?
幼年丧母
1928年农历2月2日,山西省长治市韩店镇南仙泉村的一户张姓农家之中,诞下了一名男婴。
当时的农村,男孩子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因此,这家男主人给孩子,取了个寄望深远的名字——文魁,希望他日后可以在文场之上夺得魁名,光耀门楣。
然而,与其他刚刚得子家庭的情况不同,张家此时的气氛非但没有丝毫喜庆,反而有些沉重、压抑。
因为孩子母亲生产之后,身体愈发沉重,几番过后,眼看着竟有不起的迹象。
三天之后,张文魁的母亲离世,临走之前,她拉着丈夫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拉扯长大。
因为家中贫困,之前的六个孩子,先后相继不幸夭折,张文魁的父亲抱着怀中这个仅存的骨血,含泪答应着妻子最后的请求。
自此,张文魁的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日夜操劳,艰苦地拉扯着孩子长大。张文魁从小听父亲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等你长大了,咱家也就好了。”
然而,随着张文魁的成长,家里面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糟糕起来。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1937年日本侵入山西,使得当地的民众生活,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张文魁家,自然也不能幸免。
少年杀敌
骄蛮的日军在沦陷区内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不少老百姓们被日军强征劳役,被抓进矿场、煤场当中充当苦力,张文魁的父亲随后也未能幸免,被抓了过去。
几个月后,等张文魁再次见到父亲之时,父亲胡子拉碴,一脸憔悴,以前强壮的身躯,变成了折了一只胳膊的残废。
那一天,张文魁抚摸着父亲变形了的胳膊,泪如雨下,老父养育自己这么多年,含辛茹苦,如今却被日本人欺负成这样,这口气,让人如何能忍得下去?
这段日子,附近七里八乡的乡亲们也都被鬼子给害惨了,有些家里的壮丁被拉去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
国仇家恨之下,年轻的张文魁在内心暗暗发誓:
自己一定要上战场,杀鬼子,为父亲,为乡亲们报仇雪恨。
1945年6月,年仅十七岁的张文魁参加了当地的民兵组织,毅然投入到了抗击日寇的战斗之中。
虽然年龄不大,但张文魁却在战斗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在战场上,他与同志们配合当地游击队,一起打游击、救护伤员;在后方,他又积极组织群众为部队送粮食、开展反扫荡。
张文魁的英勇表现,使得他很快便从民兵队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地抗日民兵队的队长。在张文魁的率领之下,当地民兵配合游击队,取得了抗日斗争当中,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这段期间,张文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先进思想熏陶之下,张文魁自身的思想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自己这一辈子,一定要跟党走。
这个信念,成为了张文魁内心最执着的信念,也使得他在抗日胜利之后,最终做出了那个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决定。
独子从军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方面不顾人民群众对和平的热切期盼,悍然挑起了内战,使得中华大地之上,刚刚熄灭的战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参军作战、保卫革命成果,一时间,解放区群众踊跃参军,纷纷加入解放军队伍。1947年9月,身为民兵队长的张文魁,带着六名年轻人,来到了参军报名处。
“同志,我们要参军,要上前线!”
张文魁等人怀着一腔热情前来参军,然而,令张文魁没有想到的是,招募人员在核对完个人信息之后,接受了他人的入伍请求,却对他进行了劝阻:
“你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又是残疾,家里还需要人去照顾,就不要参军了,万一光荣了,家里的老父亲谁来照顾呢?还是留在村里吧,在村里带领民兵,其实一样也是干革命。”
但张文魁却很倔强,一定要参军,他对好意劝阻他的工作人员说道:
“这六名同志,家里也都有亲人,是我挨家挨户地做工作,鼓励他们前来参军的。现在您让我留下来,那我怎么跟他们交代,回去又怎么面对他们的家人?我不能当逃兵,我还年轻,又有打仗经验,部队需要我,我就应该去前线。”
张文魁的坚持,让招兵的工作人员非常感慨,最终,他们同意了张文魁的请求,将他收入军队当中。就这样,张文魁成为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当中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张文魁年轻时
张文魁参军临走的那一晚,父亲坐在门槛处,一口一口地猛抽着旱烟袋,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话着,从张文魁出生时开始回顾,一直讲到以后的参军情况。
临了,父亲深深叹了口气,说道:
“娃,你去当兵打仗,我不反对,但是你到了部队上,千万别给我开小差、当逃兵丢人。家里你就不要操心了,我一个人能应付得过来,你就放心地走。”
张文魁对父亲说道:
“爹,放心吧,你娃不孬,等打完仗,我一定回来尽孝。”
张文魁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此去,终身却再也没能回来。当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应了自己以后说的那句话:
我是一颗螺丝钉,祖国让我拧哪儿,我就拧哪儿。
他的未来,自此交给了祖国,而他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脉搏,波荡起伏。
鏖战中原
“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为了巩固太行解放区,保卫太行地区人民的胜利成果,进而解放全国人民。
在司令员秦基伟的率领之下,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强渡黄河,迅速向豫西方向挺进。
秦基伟将军
张文魁跟着部队,相继参加了攻打洛阳、激战南阳等一系列硬仗,解放军方面的一系列胜利,也使得中原战场迅速打开了局面。
1948年10月,根据部署,华东野战军第四纵、九纵作为西兵团,从郑州的正北、正西以及西南方面进攻郑州,而张文魁所在的第九纵队27旅,则是此次攻坚作战的主力部队。
九纵在解放战争时的作战照片
各参战部队于10月21日开始包围郑州,并于当天夜里占领了郑州东北郊的飞机场,次日,敌军第一旅二团二营不战而降,随后各处防御军队开始动摇、瓦解。
在洛阳已经解放、通往开封的要道被切断,先前孙元良部三个军又被东调徐州的情况之下。鉴于郑州城内兵力虚弱,国民党守军最终选择于当日拂晓,弃城向北逃亡。
一万多国民党军军队仓惶出逃,使得张文魁等部原本准备打的攻坚战,顿时变成了追击战。
新华日报刊发解放郑州新闻
此战,仅张文魁所在的旅部就活捉了一千余名俘虏,后来张文魁回忆道:
“我们旅部抓了不少俘虏,最后首长安排我们,负责押送着这些俘虏去伏牛山革命根据地改造。”
郑州一下,解放军军便顺利控制住了平汉、陇海铁路的枢纽,为次月开始的淮海战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淮海战役打响之后,张文魁因在攻打郑州时,表现出色,被抽调至九纵27旅(也就是后来的45师)部警卫团工作,负责保卫部队首长的安全警卫工作。
其后,张文魁在首长的身边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战火硝烟之中,竭力护卫着首长的安全。原本张文魁可以一直担任警卫工作,不用再频繁奔波于前线枪林弹雨之间,但后来的一件事儿,却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与炮结缘
解放战争之时,因为解放军克敌攻速较快,不少敌人仓皇而逃,许多重型武器一时间来不及转走,随后,这些武器也就成为了我军的战利品。
这里面就包括不少门大炮,因战争的需要,这些大炮往往会被立即投入到接下来的战场当中。
然而在实战过程当中,炮兵部队在使用这些大炮之时,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解放时期的炮兵阵地
虽然我军先前也有炮兵配置,但因为缺少火炮武器操练,炮兵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收缴国民党方面的火炮种类繁多,有些大炮,解放军的炮兵也并不了解,这就使得操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最令人头疼的是,在国民党军队逃亡之前,往往会故意破坏掉留下的大炮配件,而我军因为修理能力限制,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大炮,而不能使用。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很是鸡肋。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首长们最终决定,派人专门去郑州学习修理大炮技术,为以后的战争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张文魁在警卫团头脑灵活,爱学习肯吃苦,先前给首长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这次,首长便将这个机会留给了张文魁,让这个年轻人去专业学院学习修理大炮。
自此,张文魁便开始了与大炮打起了交道,并正式以炮兵身份,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大半中国。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作战。
一时间,百万雄师横渡大江,解放军渡江部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从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之上,强渡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渡江作战部队
当时身为炮兵的张文魁负责朝江面上打烟幕弹,掩护兄弟单位渡江。在张文魁的回忆里提到:
“渡江战役打响时,我在炮营,主要负责朝江面上打烟幕弹,掩护部队渡江。炮兵万炮齐发,百万雄师,犹如汹涌的怒涛以势不可挡之势力,直扑长江南岸,那场面十分壮观,至今还历历在目。”
随着长江天堑的突破,国民党的心理防线顿时崩塌,蒋家王朝也开始摇摇欲坠起来,一时间,解放大军向南突进,战争局面顿时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
张文魁随着南下部队越过长江,一路追击残敌,不久便打到了江西上饶,随后他又跟随部队转战浙江、福建、广州、广西等地。
当时的解放军部队当中,炮兵作战条件相当艰苦。特别是追击敌人过程当中,兵贵神速,步兵负荷前行,火速追赶敌军。而战争需要及时的火力支援,也客观上要求炮兵不能远远落后。
当时军队里面汽车少,马匹也不多,那些笨重的大炮、辎重大多主要运输方式还是依靠人拉肩扛。
解放军南下,千里转战,特别是在闽浙、大西南这些大多以丘陵、山地为主要地貌的地区,大炮的转战运输,困难非常。而负责转运的炮兵,他们的负荷强度、艰难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张文魁的部队原本奉命驻防云南,后来又接到上级命令,入川剿匪。
在深山密林之中,张文魁随着身旁的同志们,一起为筑牢共和国西南之基,默默地奉献着、战斗着。
而伴随着他的身后,是一枚枚沉甸甸的荣誉,淮海战役奖章、渡江战役奖章、中南战役奖章、西南战役奖章......
在当年,剿匪之时,很多同志们都在议论,眼看着全国就要解放了,咱们这些人,以后就不用打仗了。
然而,不久张文魁所在的部队就收到了一封紧急电令,令其所部火速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坐在从重庆前往武汉的船上,张文魁看着窗外的月亮,从军多年,自己已经对打仗没有任何恐惧心理了,但这次可是踏出国门之战,对手还是美国佬,打得过吗?
这个时候,张文魁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父亲临行前对自己的叮嘱:“可不能丢人呀......”
张文魁握了握自己手中的枪,在心里默默地说道:“放心吧,咱绝不给中国人脸上抹黑。”
然而,即便已经看淡生死,刚入朝鲜不久,张文魁还是差点儿就光荣了。
硝烟熄,壮士归
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依仗着强大的空军力量,建立了绝对的空中优势,进入朝鲜境内的志愿军战士们,经常会遇到美军的轰炸突袭。
进入朝鲜不久,张文魁就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
抗美援朝
那一天,张文魁和其他战友们正在拖拉大炮,突然从南面飞来了几架美军飞机,它们贴近地面、低空飞行,并迅速向地面部队投掷炸弹。
轰鸣之际,一颗炸弹在张文魁附近爆炸,刚才还在身边与自己交谈的战友,当场牺牲,而那头协助拖拉大炮的牲口,也被炸得惨不忍睹。
张文魁更是瞬间被气浪推倒,与此同时一块飞溅的弹片擦过张文魁的胸前,亏得他胸前当时挂的有一个炒面袋,高速飞过的弹片将炒面袋、衣服瞬间划破,一时间,炒面四散、棉絮飞扬得到处都是。
张文魁在鬼门关门口走了一遭。
接下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在空中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张文魁所在的炮兵部队,则成了我方与敌方地面火力较量的决定性力量。
每一场志愿军与敌军的战斗,炮兵所承担的任务都是非常繁重的,他们一方面要猛烈地向敌人阵地射击,同时也要承担着目标位置暴露之后,敌人飞机密集轰炸的危险。
在随后的上甘岭战役当中,时任炮兵连一排副排长的张文魁,白天与战士们一起负责打击敌方阵地,夜晚则配合夜战同志,给坑道阵地里的步兵同志们,运送子弹、水、食品等战略物资。
上甘岭英雄阵地
然而这一路上,困难重重,敌人用机枪进行着严密的封锁,时不时还有照明弹升空。在张文魁他们运送物资的过程中,经常有战士在身旁倒下,有时候仅仅为了送一瓶水,就会牺牲好几名同志。
张文魁后来回忆道:
“到处都是牺牲的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天黑也看不清道路,我们就踏着尸体往上跑,有时候,跑着跑着,身后的人就不见了......”
这应该是张文魁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他所在的十五军是朝鲜战场之上的勇猛之师,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共记特等功4个、一等功34个、二等功63个。
像我们熟知的黄继光、邱少云、柴云振、孙占元等英雄人物,都是出自于这支部队。
黄继光烈士
十五军的荣光不仅属于这支军队,更属于这支军队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像张文魁这些虽然沉默无声,但一直浴血奋战的普通战士们。
1953年,张文魁作为历经战火、经验丰富的老兵,被部队选派回国,进入国内军校进行重点培养。然而,归国之后的张文魁却一直闷闷不乐,他感到十分不安,自己身边的战友还在为国拼杀,为国流血,自己却躲在了安静的校园当中。
当他读书之时,他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隆隆的炮火之声;当他走在校园林荫小径之时,他又不由地想起了那些躲在坑道里、准备反击的同志们。
后来,张文魁找到了校领导,再三请求,希望能够让他重返朝鲜战场,最终学校批准了他的请求,将他送回战场。
张文魁随后留在了师部,成为了师部参谋,并专门负责炮兵方面的培训,成为了志愿军火炮方面的技术主干。
张文魁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张文魁回到国内,回来之时,他的军功章盒子里,又新添了两枚奖章——抗美援朝纪念奖章、和平万岁纪念奖章。
当年回国,身旁不少人都觉得,张文魁作为技术骨干、师部参谋,未来肯定可以在军队当中,长足发展。然而,随着后来国家裁军的号召,张文魁却选择了离开军旅,服从国家转业分配。
来到了一个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
党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朝鲜停战之后,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对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等大好形势,决定对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
裁军过程历经2年,至1955年底,全军兵力由400万,最终精简到了320余万人。在这期间,一些已经习惯军旅生活的战士、干部们想不通、做工作难的情况都是存在的。但也有一些干部率先士卒,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脱下难以割舍的军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张文魁就是其中的一员,1985年5月,张文魁服从组织安排,从部队转业来到地方,先后到工厂做工,去农场务农,后来又主动请缨,来到了条件艰苦的丹江口建设工地。
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鄂西北荒河滩上,共和国当时成立不到十周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很多基建工程,都是筚路蓝缕,靠着建设者们辛勤的劳动、辛苦的付出,用汗水最终堆积起来的。
在有限的条件下,最终建设成伟大的工程,也是当年那个时代,人们甘于艰苦朴素、敢于克服困难的真实写照。
1959年9月,张文魁来到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地,随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妻子岳桂英以及只有八个月大的女儿,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扎下根,这也是当年很多工程建设者们的普遍生活写照。
建设工地上,汇集着附近南阳、襄阳等地17个县的民工群众,大家就住在简易搭建的草棚、毡棚之内。
这些棚子,平日里四下漏风,下雨天外头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大窟窿、小窟窿都往下流。
这种条件下,大人还好说,小孩儿最遭罪,张文魁的女儿在这里跟着父母生活,抵抗力不强,经常生病。
因为吃的是大锅饭,小女儿喜欢喝汤,而汤平时给的也不多,因此,每次张文魁打完饭之后,都会将汤留给女儿喝。
女儿好几次捧着碗,问爸爸,你咋不喝汤?
张文魁都会说,爸爸不爱喝汤。
以至于以后女儿长大了,每次做饭时候,女儿都会交待家人,咱爸不喜欢喝汤,给咱爸多盛一些饭。
工地上的张文魁
生活虽然艰苦,但父爱依然如山。张文魁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丝毫怨言,积极投身到工程建设之中,1965年,张文魁被调到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武装部工作。
管理局的工作比先前建筑工地上的条件,要好很多。一家人原本以为以后的生活会平静安稳许多,然而一年后的一天,一场火灾却再次改变了张文魁的命运。
甘于平淡,不计功劳
1966年7月的一天,张文魁在下基层工作之时,突遇火灾,面对危险,张文魁坚持和消防人员们一起出警救火。
然而,这途中却发生了意外,期间张文魁从救火车上摔下,损伤到大脑,生命一度垂危。
张文魁夫妇
他的妻子后来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危急:
“当时医疗条件也有限,医院一天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单位帮忙把棺材都准备好了。好在他命大,后来又挺了过来。”
虽然最终救了过来,但张文魁的大脑所受的创伤,依然严重,不仅说话迟缓、思维能力也是大不如前。
出院后,张文魁旁边的朋友曾劝他,他这是因公负伤,可以病退,以后就不用上班,歇着就行了。
但张文魁却主动向组织提出上班申请,他对组织负责人说,自己如今的情况已经不能胜任领导岗位工作,但希望组织能看情况,给自己安排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
组织上曾劝他回去好好休息,养好身子再说,但张文魁却说:
我的身体不好,但总是有适合我的工作吧,我不能整天躺在家里面,吃国家的,花国家的,只要能爬动,咱就要自食其力,为国家出不了大力了,出些小力也行呀。
就这样,在张文魁的再三坚持之下,单位让他负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局大礼堂的管理工作。这份工作相对简单,但张文魁依然一丝不苟地努力工作,一直干到了1983年正式退休。
退休那一天,局里几个与张文魁相熟的同事将他送到了礼堂门外,与先前不同,这次临别之前,张文魁给大家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当时有人曾议论,老张敬的这个礼,军姿很正。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跟他们一起工作十数年的老人,当年曾有多么辉煌的经历。这些经历仿佛一起随着老人的脚步,渐渐离去,然而,历史却总会在不经意间,再次揭开那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9年时,丹江口市作协主席高飞无意间与张文魁的女婿李令君聊到了退役老兵的事情,感慨当年那些退役老兵渐渐凋零,一些感人的故事、事迹恐怕也将再难为人知晓,他想写一些关于退役老兵的故事。
李令君听高飞这么一说,便随口说道,自己的岳父便是退役老兵,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不少战役。
高飞一听,便顿时有了深入了解一下老人情况的想法,不久他便找到了张文魁老人,出于谨慎求实的态度,高飞想要看看老人当年参战的一些证明材料。
然而老人却怎么也不肯拿出来,只是说,都过去了,还说啥。
最终还是家人帮着高飞“诈”了一下老人,说是组织上的要求,需要他把所有获奖荣誉奖章、证书拿出来登记备案。
听说是组织上的要求,张文魁老人这才赶紧打开了自己的木箱子,从箱底拿出了已经珍藏了六十来年的军功章。
张文魁的军功章
包着军功章的那层布,是当年老人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美军降落伞上所割取的,打开这块布,里面众多的军功章、荣誉证书让在场的人们都震惊了。
谁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身边竟然站着一个百战沙场的战斗英雄,自此这位低调了六十多年的老英雄,迅速被社会各界所知晓。
后来有人问张文魁,你为啥不早点儿把这些军功章、证书拿出来,这样至少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不小的改变。
张文魁很平静地回答道:
“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留作自己人生历程的见证、记忆,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每当想着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些经历过的不平凡的岁月,想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想到了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仿佛又和战友们站在了一起。这些奖章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己又有什么权力和资格去炫耀呢?”
这就是共和国的老兵,当年那批前赴后继,为新中国冲锋陷阵、死不旋踵的英雄老兵们,他们对功劳,所给出的最朴实的诠释。
张文魁老先生
2020年春,张文魁老人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春本无华,以无声滋润万物,老兵虽然凋零,但精神永远不死。
篇尾,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当年中国好人榜对张文魁的评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千千万万革命前辈中,张文魁只是其中一员。经历数百场战役后,老英雄张文魁深藏功名,隐于共和国建设大军之中,继续用行动默默地为百姓造福,向张文魁老人致敬!
谨以此文献给沉默六十年、不求闻达的张文魁老先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的荣光,离不开当年那批为国奋斗、不求闻达的英烈先辈们。
致敬先烈,砥砺前行!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让英烈的事迹广为流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