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比较仓促,如有数据错误,请帮忙指出,感激不尽。
正文:
规模是基金公司的最核心考核指标。
一季度的行情变动很大,市场整体是个倒“V”型走势,年前的发行混战叠加年后的大规模赎回,让基金经理的规模排名有了新的座次。
按照绝对规模,我重新排了下前三十的名次(基金报也做了排名,放在最后附录了,但里面有一些偏债混合的基金经理和非主基金经理也排进去了,我剔除了大部分):
注意:我剔除了几个基金经理,包括和萧楠一起管理易方达消费行业的王元春,和董承非一起管理兴全趋势的童兰,其实孙迪理论上也应该剔除的,广发高端制造迟早要完全交给小郑,且新基金也都是为了小郑发的,但孙迪仍然为这几只基金的挂名第一基金经理,且小郑还年轻,所以保留了。傅友兴其实也应该剔除,他手上的仓位只有一半是主动权益,因为大家对他的认知还是一个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所以还是保留了。张清华也破千亿了,但没加,他手上的主动权益基金仅有易方达新收益,规模太小,还是管理偏债混合比较多。
同时我标注了今年新发的情况,这样谁是靠新发涨起来的规模,谁是逆势增长,一目了然。由于新发基金也会有规模变动,所以里面数据并不完全准确,都基本上用目前的规模来代表,比如冯波的“期间发行1只2百亿”,其实那个新基金发行规模是150亿,但到现在持营到差不多快200亿了,下同。
我把表格按照规模变动重新排序,得到如下:
规模增长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冯波、曲扬和郑澄然,规模增长都超过300亿。
冯波的那只新基金曾创造行业记录,首募规模超2000亿,剔除这150亿,也有230亿的规模增长,非常了不起,应该是跟王宗合去年的打法一致,就是出现爆款产品后,引导客户去购买该基金经理的其他老产品,一箭双雕,新产品成为爆款,老产品顺带也大卖。所以我告诉你,公募是很有动力做爆款的,除了实在的规模增长,还有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说句实话,就算冯波是易方达的副总,但在发这个产品之前,你们有几个人认识他的?实话实说,就算是现在,冯波跟萧楠和张坤的名气还是不能比,易方达消费行业和易方达蓝筹精选的名声可以说是全行业如雷贯耳的存在。
曲扬这一波是真的强。毕竟拉5年业绩,曲长老遥遥领先,可以与最前面的那几位华山论剑。要知道去年那么火,曲扬没新发产品,今年也不过发了100亿,可他的规模涨了250亿。我看了下,光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混合这只产品就增加了100多亿。
小郑我分析过太多次了,年轻一辈的基金经理里面,他的规模增长之快,让我比较担心。也就一年时间,广发高端制造从默默无闻到现在成为200多亿的胖子,小郑功不可没,按照公募基金关于挂名的相关规模,最早今年7月底孙迪才能去掉挂名(一般来说要满一年)。小郑是做行业轮动的,规模大了之后,业绩确实也受影响比较明显,也就30岁左右的年纪,就管了近500亿,他真正挂名产品才不到一年啊,起点就是很多基金经理的终点都无法达到的规模。
接着看,葛兰也很强,剔除发行新产品,规模也增了200多亿,而且是在一季度医药行业回撤超25%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只能说兰兰太强了,医药粉们也很有纪律,越跌越买。
然后是春春,这个不发产品却能增长200亿规模的男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全市场第二个管理规模超千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李晓星一季度发行了200亿的新产品,但规模算下来还缩水了点。这一次李晓星的研报写得还是很感人的,主要是长还有干货。现在市场上有了“南锐文,北晓星”的传说。
其他几位增长百亿或者不到的还有:谢治宇、张坤、朱少醒、谭丽,都是几位你买了不太可能出错的老牌大佬。这是真正的中流砥柱了。谢大白表现很亮眼,张坤一直在降规模,朱少醒和谭丽属于不温不火,但市场真的跌下来了,他们的持有人都能拿得住,但张坤的持有人很多都是新进来的大韭菜,还需要加强亏钱教育。
接下来就是黑榜了,不是要黑谁,我之前讲过这么一句话:所有基金经理都是有能力边界的,他们的管理规模最终要回归到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最惨的就是茅炜了,一度是刘格菘之外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去年其实我就料到了,他的发行太多,又主要投科技,靠赛道的话是比较靠天吃饭的,行情不好的时候会被拖累。南方里面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章晖,比较均衡,操作风格里面有点袁芳的感觉。茅炜的在管产品还有200亿的战略配售基金,这个东西基本上跟债基差不多,剔除这个还有300亿,看绝对规模也不低。
看刘格菘的管理规模变动,跟茅炜其实是一个原因,赛道的问题。我看了下李元博也降了50亿,科技股确实风没到。
接下来就是鹏华的双雄了,王宗合和梁浩这两位新晋副总最近被媒体写得比较惨,这个确实非常奇怪。他们俩的能力我是没什么怀疑的,王宗合贵为白酒四天王之一,规模降幅是最大的,张坤和刘彦春都是逆势增长,萧楠只掉了40亿,为什么老王却掉了90亿,确实容易被质疑。梁浩是典型不抱团的基金经理,但他又不是深度价值投资,他投资的是非抱团的成长股,所以大家玩抱团股的时候他的净值跟不上,价值开始回归的时候,他的成长也没涨,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觉得不要用太短期的视角去审视两位基金经理,你看近两年的业绩,老王和梁浩不是还在前面?但我说实话鹏华近年来在新基金的发行策略上确实略微有些激进,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有些问题,我这么说你就懂了:市场上一提到易方达蓝筹精选和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大家都知道这是张坤和刘彦春的代表作,但提到鹏华养老产业和鹏华新兴产业,你能反应过来是谁的产品吗?
再说劳杰男吧,我几乎从来没买过汇添富的产品,原因是:产品特色还不够突出,以至于提到劳杰男的时候我半天都没想起来他的代表产品名字。你要说消费行业,我直接买白酒四大天王;你要说医药行业,兰兰名气最大,范洁业绩最好;你要说科技,李元博和黄兴亮不香吗?当然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看了下,核心产品的规模还是增长的,定期持有期产品打开后跑了一半。
最后再提一下周应波吧,他的规模变动是最小的,其实主要还是基金限购了,他也是相当不错的基金经理,如果打开限购,规模应该不止这么点。与此对应的是傅鹏博老师,规模微增10亿,也是限购的功劳。
为什么这篇文章叫“K型分化”,K这个字母,有上下两条腿,一条是向上的路线,一条是向下的路线,代表了现实世界的各种分化,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说一句比较残酷的话:今年注定是公募基金的小年,不要再指望发行新产品去扩规模了(虽然各家还会不断新发,只不过能募集到的钱要少很多)。在这种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分化会扩大,前期依靠各种新发强行增加规模的基金经理会逐步回归到自己能力水平之内;而拥有强大IP和全市场知名代表产品的基金经理,会慢慢拥有更多的拥趸,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个千亿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这就是贾成东所说的,资金逐步向头部基金公司的头部基金经理集中。
既然提到了贾成东,我就再多说一句后市的看法:2季度看来仍然不够乐观。晚上我翻了贾成东的新基金的持仓,基本上是空仓的,最近走成了一条直线,而之前是有仓位的,跟沪深300走势相似。
这种主动做择时还是比较罕见的,我看了下他的其他股票型基金,基本上满手银行了(因为没办法空仓),这就是告诉大家:不看好后市,我躺倒了。这未来要是真的大跌了,贾成东可能会一战成名,成为顶流。
附:
1、2021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非货基排行TOP100
来源:中国基金报
2、2020年末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来源:中国基金报
3、2021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来源:中国基金报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