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从《易经》泰卦九二谈儒家的承担精神:承担国家重任;本文我们从讼卦九二谈儒家的承担精神:爱护黎民百姓。
讼卦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之掇也。
翻译:没有在诉讼中用力取胜,回归自己的位置以逃离这场争端,自己领地里的三百户百姓恢复原来的生活秩序,这样就没有灾难了。
君子的责任意识除了体现在关心国家命运之外,还体现在爱护黎民百姓之中。讼卦的九二在面对争讼纠纷时,考虑的重心是他管辖地区生活着的那三百户百姓,他认为与其花费精力、财力甚至去争得名义上的胜利,不如在实际上还百姓一个清净。
武力
讼卦九二的做法,与周朝先祖古公亶父迁居岐下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记·周本纪》记载:“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
当时熏育和戎狄部族攻打古公亶父的国家,想要掠夺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把财物给他们。过了一阵又来攻打,他们还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都很愤怒,想与他们开战。
注意,这个事件的起因与讼卦的诉讼纠纷不同,这是敌人来犯,古公亶父占理,完全可以进行反击,但是古公亶父却不愿意,他的理由是——“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福利。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与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还做统领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啊。古公亶父的这一番话,始见“民本思想”。
上文说过,君子的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承担国家重任上,还体现在关心黎民百姓上,而在古公亶父这里,当“国家”与“民众”对立起来时,他甚至能做到不以虚名害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护“民众”的生命。
最后,古公亶父迁居岐山脚下,原来的民众和其他地区的民众都追随他定居岐山脚下。
《易经》讼卦的九二放弃争讼,使得三百户百姓没有更多的烦恼,这样一种责任意识被《论语》延续了下来。
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和舜都会怕自己做不到吧?”
儒家君子修身不仅是为了提升自己,更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意识,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为国家、百姓做更多事情。
不过,在完成事情的时候往往需要与其他人合作,那如何确保这个与人打交道的环节不出差错呢?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儒者在实干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挥了:奉献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