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产城2013年入驻松山湖,打造中集智谷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日前,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将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在东莞中心城区,随着“强心”战略的推进,“湾区都市”标杆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提速。
如何与松山湖科学城、东莞中心城区深度互动,助力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对于这一课题,中集产城副总裁张一平的解答是:依托科学城的定位,松山湖发挥研发技术的转化孵化的功能,完成转化后去城区、镇区对接产业化加速。
自2013年中集集团与东莞市政府签约落地三大项目以来,中集产城持续深耕东莞,目前已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布局多个产城融合项目。
撰文:宋文博
在莞运营轻重资产项目
首创“产业+社群”双生态圈
中集集团由袁庚在深圳蛇口创立,通过“制造+服务+金融”模式,形成八大板块主营业务和众多创新型企业。2020年,中集集团业绩创历史新高,在细分领域把24个产品品类做到了世界第一。
“中国产业园运营商十强”中集产城作为中集集团联营公司,以“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为基础,2020年在产城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深圳、东莞、顺德、惠州、肇庆到上海、扬州,中集产城一批产业项目陆续开工或即将启动。随着项目的不断开花结果,中集产城正在“园区运营专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张一平表示,中集产城是具有中集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园区运营专家,围绕“轻(资产项目)重(资产项目)并举”,当好“长跑选手”,聚焦产城融合园区、产城综合体的开发及运营主业。
在重资产运营方面,东莞中集智谷总经理马鹤鹏介绍,早在2013年,中集集团就与东莞市政府合作签约,斥资180亿元在东莞布局三大产业基地,包括松山湖中集创新产业园、望牛墩中集车辆园、中集凤岗物流装备制造项目等,目前各项目均已投产。
中集产城作为中集集团八大板块之一,自2013年入驻松山湖以来,始终秉承“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的服务理念,在中集智谷打造全国首创的“产业+社群”双生态圈,搭建“金融、信息、技术、人才”四大服务平台,构建“创业孵化—产业加速—上市培育”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申报、政务服务、市场对接、金融服务、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全力护航园区企业高速创新与成长。
此外,在东莞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中集产城布局了多个产城融合项目。
同样在松山湖科学城,中集产城创新布局了轻资产项目——中集产城数字科技产业园(下称“中集产城数科园”)。2020年10月23日,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式开园,并被认定为“东莞市软件产业园”。
“我们将园区进行重新定位,精准定位为数字科技产业园,自开园以来,目前已招商签约50余家企业,软件企业在园区可以享受3年的补贴。”东莞中集云创业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欣表示,未来3年,中集产城在东莞的轻资产运营项目将超过300万平方米,类型包括产业、金融、政府资产管理平台、地产公司持有型物业等。
实实在在服务实体经济
以现代化产业链招引头部企业
2021年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过去20年,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发展为一座“科学城”。作为积极参与、建设松山湖的一份子,中集智谷依托中集集团的产业资源、东莞世界级制造产业集群基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的契机,助力打造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引擎。
自2016年以来,中集智谷先后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单位、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东莞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中集智谷成功入选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科技创新项目库。园区在产业集聚、数字科技创新、品牌打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中集智谷园区总规划占地502亩,规划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00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招商签约241家企业,共拥有专利超过1300多项,完整构建了“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链。
广东中色研达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宏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中集智谷园区17栋3号楼里的科创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兼圆合新材料应用研究院院长钟皓博士表示,公司入驻园区,是因为松山湖占据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核心,拥有大量科研人才及产业创新资源,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而中集智谷与华为终端总部一路之隔,衔接产业链的顶端。
“我们看到了中集智谷及其背后的中集集团在产业聚集方面的优势。”钟皓表示,作为拥有全球顶级的金属材料研发团队的成长型公司,中集智谷园区的科创集群氛围,完全契合中色研达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在园区运营方面,中集智谷革新上线“C+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引入高度发展的中集产城运营模式,结合园区实际情况落地特色智谷模式,护航入园企业加速创新发展。
以中色研达新材料为例,为落实学研产城战略构想,推动科技、产业、人才与技术深度融合,2019年5月13日,中集产城与中色研达新材料、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设立的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短短几年,中色研达新材料在中集智谷园区迅速成长,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市倍增企业以及上市后备企业,已获得9项发明专利和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公司正在筹划上市事宜。
新材料产业链代表企业之一中色研达的成长,是中集智谷园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在中集智谷园区,以中集集装箱、中集新材料、中集智能为代表的中集系企业,以顺丰科技为代表的物流运输企业,以歌尔股份、电连技术、爱协生科技、维度科技、迈威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以中色研达、初创新材料、松湖塑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以及以中汇装备、威科达、大成精密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企业,正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中集智谷2020年产值40亿元,税收1.6亿元,在疫情之下成绩斐然。2021年,园区税收预计超过2亿元。”马鹤鹏说。
跨区域实践研产对接
助力科学城与中心城产城互动
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全面启动,东莞迎来了国家战略的赋能。与此同时,东莞中心城区的“强心”工程也在深入推进。
中集产城如何与松山湖科学城、东莞中心城区深度互动,助力区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对于这一课题,张一平表示,不是每个区域都适合做产业,也不是每个产业都适合区域,依托科学城的定位,松山湖发挥研发技术的转化孵化的功能,完成转化后去城区、镇区对接产业化加速。
“中集智谷、中集产城数科园正在实践,园区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进行研发办公,这些企业逐步有产业化和生产制造的需求,转到城区、镇区的中集产城生产性园区,产业化将加速。”张一平说,精益管理、灯塔工厂、机器换人等在望牛墩中集车辆园、中集凤岗物流装备制造项目已累积诸多经验,中集也正在东莞城区、镇区拓展生产性产业空间。
创新带动发展,任何优质企业对于科创、研发都有刚需,中集智谷园区企业宝腾也不例外。“我们明显感到,这个环境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宝腾总经理易世宝说。
中集智谷在持续完善园区产业链的同时,也保证了园区企业的生态办公环境。同时,置身于松山湖创新研发的大环境中,在人才吸引、研发氛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宝腾已达成与华南理工等高校、专业领域博士生导师等的合作,并吸引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专业高精尖人才专注高端润滑技术研发。
随着宝腾在中集智谷创新研发的成功,技术转化后的生产需求逐渐增多。在了解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将打造生产性产业空间,以及中集集团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后,易世宝表示,接下来将把生产工厂继续落地中集产城在中心城区的项目。
目前,中集产城正致力于东莞工改工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基地。位于东莞中心城区桑园第三工业区的工改M0项目,为东莞市工改M0试点项目、东莞市拓空间项目。改造单元总面积约15.44公顷,拆除范围土地面积约12.25公顷,改造后建筑总量约44.46万平方米。
此外,牛山新村(旧围)村改居城市更新项目地处黄旗南居住板块,位于长泰路与莞长路交汇处,项目改造范围约5.88公顷,拆除重建面积约5.65公顷,计容建面为204235平方米。
“中集产城的愿景是成为‘园区运营专家’,坚定‘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聚集来实现产城融合。”马鹤鹏表示,2021年,中集产城将继续深耕东莞松山湖中集智谷产业园、中集数字科技产业园,发力布局中心城区东城桑园、牛山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基地,助力松山湖科学城与中心城区的产城互动,向着更高目标发起挑战,以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