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中,plague一般被译成瘟疫,这个词在狭义上专指鼠疫,有时也特指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
这场鼠疫在三年内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到一半人口,全球范围内死亡人数可达2亿人,全球人口减少1/4。黑死病也被称为黑色瘟疫。
与其相对应的是白色瘟疫,指18至19世纪猖獗之极的结核病。那两个世纪中,全球死于结核的人数超过10亿。
至今结核病仍然是死亡人数第一的传染病,每年导致150万人死亡。
其实,在黑白之外,还有一种黄色瘟疫。
出非洲
非洲有这样一首童谣:
只有蚊子能够救尼日利亚,
只有蚊子能够救南非,
只有蚊子能够救非洲,
只有疟疾能够救非洲,
只有黄热病能够救非洲。
这首童谣应该诞生于20世纪,因为直到那时人们才确定蚊子是传播疾病的途径之一。在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中,最恐怖的莫过于每年新病例2.3亿、死亡病例40万的疟疾,其次就是死亡率很高的黄热病。
黄热病毒
黄热病由病毒引起,黄热病毒通过埃及伊蚊的叮咬,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埃及伊蚊也是病毒的宿主之一。
大多数黄热病病例的症状不严重,15%的病人会因为肝损伤出现黄疸,并伴随腹痛,黄热病就是由黄疸症状得名。
一旦出现黄疸,病人的死亡率高达20—50%,严重的病例死亡率甚至超过50%。黄热病的总死亡率在3—7.5%之间。
目前,全球每年新增20多万例黄热病病例,死亡3万人,其中90%的病例在非洲,其余的病例主要在南美。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也是传染病的摇篮,几乎所有人类传染病都源自非洲,黄热病也不例外。
由于非洲人长期和黄热病毒共存,具备了一定免疫力,患黄热病后死亡率较低。外来者死亡率很高,正因为疟疾、黄热病等烈性热带传染病,进入非洲内陆的殖民者病死率奇高,导致欧洲人很晚才完成了对非洲大陆的殖民。上面那首童谣就表明,非洲人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蚊子和传染病上。
埃及伊蚊
亚洲也有埃及伊蚊,但亚洲从来没有出现过黄热病。这个奇怪现象有几种解释,比如因为亚洲有登革热这种类似的传染病,所以亚洲人具备一定免疫力,或是亚洲的埃及伊蚊不容易传播黄热病毒,或是亚洲和非洲疫区之间的海上贸易不够频繁等,但这些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
离非洲近、交流密切的亚洲没有黄热病,而远隔重洋的美洲成为另一个黄热病疫区,主要是因为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那些贩卖奴隶的船只不仅把携带黄热病毒的蚊子带到美洲,还把感染了黄热病的黑奴带到美洲。
早在1647年,黄热病便抵达加勒比海,1668年抵达纽约,次年从宾夕法尼亚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均有流行。18至19世纪的美洲至少发生过25次黄热病大流行,黄热病改变了这里的历史。
强国始于黄热
1789年,法国大革命。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掀起不小的风浪。
英国对法国进行海上封锁,美国的商船纷纷趁机往法国运货赚钱,这惹恼了英国海军,见一艘抓一艘,没多久美国的海事保险费就涨了500%。商人们坚持不住了,要求他们在国会的代表采取行动,促使政府援法抗英。
但是,美国政府选择中立。当时美国军事力量不似今日,陆军只够对付不安分的印第安人,海军就相当于没有,拿什么去对抗强大的英国海军?
1793年4月,新任法国驻美大使埃德蒙·热内抵达美国,煽动美国民众,以法国政府的名义雇用美国平民和美国民船,派他们到大西洋上为法国当海盗,攻击抢劫绑架英国船只。
接着,海地暴动,大批法国居民出逃来到美国,仅费城就有两千多法国难民,这些难民整天无所事事,与热心革命的美国人一起,如同干柴烈火。
埃德蒙·热内
7月,上万人聚集在费城市场街,声援法国,要求政府对英宣战,出兵海地。没多久,聚会就变成了骚乱,人们冲到总统宅邸门前,准备把华盛顿从家里拖出来,强迫他对英宣战。幸好宾州民兵及时赶来,驱散了人群。
费城的总统宅邸
副总统亚当斯很悲观,认为要不了多久,一场大革命就要席卷美国了。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就在此时,费城暴发黄热病。来自海地的难民带来了海地的蚊子,海地的蚊子携带黄热病病毒。
费城是当时美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居民有五万人。城市内卫生条件差,蚊子滋生,那一年的夏天又非常炎热。
一场黄热病的流行,导致费城10%的人口死于黄热病。按照法律规定,国会无法召开,也就无法拨款,联邦政府彻底瘫痪。
一张18世纪的费城地图
这场大瘟疫,让杰斐逊、麦迪逊为首的反联邦派意识到,有实权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这才有了名副其实的美国联邦政府。
海地革命的领导者杜桑·卢维杜尔
海地暴乱愈演愈烈,拿破仑派遣妹夫夏尔·勒克莱尔率四万精兵赴海地平叛,黄热病在法军中蔓延起来,先后有两万余名军人死于黄热病。
勒克莱尔手下能够执行作战任务的只剩下两千人,最后他本人也死于黄热病,法军无力对抗叛军,只得撤离。
夏尔·勒克莱尔,死于黄热病
海地的挫折使拿破仑对美洲失去了信心,时任美国总统杰斐逊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1803年用1500万美元买下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这项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使美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密西西比河成为美国的内河。美国有了真正的纵深,广大的西部对美国来说再也没有障碍了。
密西西比河河口
然而,黄热病没有终结。1878年,黄热病从古巴传到新奥尔良,再沿密西西比河而上,在孟菲斯大流行,近三分之一孟菲斯居民死亡。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死于黄热病的人数高达两万。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赢得了一场速胜。这场战争,美军死亡人数为3289人,其中战死者只有332人,其余2957人大多死于黄热病。
西班牙军队战死700至800人,超过15000人病死。由于黄热病流行,在古巴的23万西班牙陆军能够作战的只有五万多人,可以说,西班牙败于黄热病。
军医的使命
孟菲斯黄热病大流行后,美国国会痛定思痛,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
当时,陆军医疗队和公共卫生协会都认为,黄热病属于卫生问题,应该由他们来控制国家卫生委员会。海事医务署则认为,应该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来预防黄热病,他们来控制国家卫生委员会才是最合适的。
北方的政治家不希望隔离措施影响经济,因此支持陆军医疗队和公共卫生协会。南方政治家支持海事医务署,希望不要再出现一次孟菲斯大流行。
结果,这场斗争北方势力获胜,陆军医疗队和公共卫生协会执掌国家卫生委员会,时任海事医务署医学总监约翰·伍德沃斯自杀。
黄热病防疫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不祥之兆。
美西战争结束后,军方成立黄热病委员会,赴古巴研究黄热病。陆军医学总监乔治·斯滕伯格出自陆军医疗队,黄热病委员会皆是陆军班底,主席是陆军医学博物馆馆长沃尔特·里德少校。
沃尔特·里德
斯滕伯格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件事:1897年,意大利细菌学家朱塞佩·圣阿雷利宣布发现黄热病病源——类黄疸杆菌。
斯滕伯格一直在进行疟疾和黄热病研究,还率先发现了类黄疸杆菌。现在被圣阿雷利抢先一步,他心怀不满。
海事医务署支持圣阿雷利,因为细菌说符合他们的隔离对策,这让斯滕伯格迫切地希望搞清黄热病是怎么传播的。
里德虽是军医,但从1884年开始便师从美国现代医学科研的鼻祖威廉·韦尔奇,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是美国现代医学研究的第一代精英。
1900年,里德主持的古巴黄热病研究确定了蚊子是黄热病的传播途径,其代价是四名研究人员中的两名患黄热病,一人死亡。
根据里德的发现,威廉·戈加斯在哈瓦那组织灭蚊行动。由于当时哈瓦那处于军管期间,各项灭蚊措施执行彻底,行动开始半年之内,黄热病就在哈瓦那绝迹了。
里德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但他本人则因为卷入政治斗争,没能接任陆军医学总监,甚至都没有入选最后的候选人名单。
威廉·戈加斯
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疟疾和蚊子之间联系的罗纳德·罗斯,这使里德获诺贝尔奖的呼声极高。
然而,在古巴紧张的工作和压力,彻底破坏了里德的健康。1902年11月23日,里德病故。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家军事医疗中心,也称得上是身后获得殊荣了。
1904年,美国接手巴拿马运河计划。之前法国推进巴拿马运河计划期间,因为疟疾和黄热病,工人生病的概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最高峰时19000名工人病倒了7000人。1889年,法国人不得不中断巴拿马运河计划,至此大约有30000人死于疾病。
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疗中心·2011年
为了巴拿马运河计划顺利进行,罗斯福总统命戈加斯主持防疫。但是,隔离和灭蚊之争还在继续,支持隔离的声浪很高,以后来出任总统的战争部长塔夫脱为首,隔离派希望总统能够收回成命。
罗斯福动摇了。这时,一位医生朋友进言:“你必须在新方法和旧方法之间做出选择,你必须在因为蚊子而失败和由于没有蚊子而成功之间选择。”
总统选择了灭蚊,戈加斯用同样的办法再次取得成功。1914年,第一艘船通过巴拿马运河,戈加斯已经基本消灭了巴拿马运河区的蚊子。
和法国工人30%的生病率相比,美国主持的整个计划期间只有2%的工人因病住院。
巴拿马运河船闸·1913年
灭蚊控制了黄热病,美国走上霸主之路。但是,黄热病的病原还没有被确定。
前赴后继
1920年,66岁的戈加斯前往非洲,继续研究黄热病。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他途经伦敦期间因心脏病发作而死。
1904年,洛克菲勒研究所建成。其后30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1400万美元,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消灭黄热病。
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研究所创办人
1927年,尼日利亚,在洛克菲勒研究所进行黄热病项目研究的英国医生奥尔德林·招斯,从28岁的黑人黄热病患者阿斯比身上采血,并将血样注射给恒河猴。
之后,猴子也得了黄热病。招斯又把猴子的血液过滤,但血样仍然具感染性,这表明黄热病不是细菌引起的。
之后不久,在洛克菲勒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日本人野口英世发表论文,认为黄热病是螺旋菌引起的。
野口英世出自里德的同门、洛克菲勒研究所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门下,因成功地培养出梅毒螺旋体而名声大振。
他还有不少非凡成就,1913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几年外,几乎年年获得提名,也是公认迟早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野口英世
螺旋菌说问世后,美国又掀起了细菌说和非细菌说大争论。因为里德已经封神,野口英世素弄虚作假的前科。陆军医学中心为首的隔离派掀起了批斗野口英世的浪潮。
野口英世决定亲赴西非,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在他准备启程之际,招斯被感染黄热病的猴子抓伤,死于黄热病。
后来证明,招斯分离的正是黄热病毒。1927年底,野口英世来到尼日利亚继续黄热病研究,1928年5月20日死于黄热病。
洛克菲勒研究所决定在巴西设立研究基地,彻底搞清黄热病的病源。所里的年轻科学家理查德·萧普自愿要求前往。但所长弗莱克斯纳不同意,此行要冒生命危险,萧普才27岁,儿子刚刚出生。最终,萧普的导师保罗·刘易斯前往巴西。
1929年6月30日,刘易斯死于黄热病。萧普继续导师的猪流感研究,并于1931年发现流感病毒,成为流感病毒研究的奠基人。
洛克菲勒基金会黄热病研究项目先后有五名科学家死于黄热病,整个计划中接触黄热病的科学家和技术员总数仅32人,殉职率高达15.6%。
洛克菲勒研究所(今洛克菲勒大学)·2019年
在宣布黄热病螺旋菌说之前,野口英世还陷入一场争议,就是沙眼病原。20世纪20年代,沙眼病毒说占据上风。
野口英世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分离细菌,又发现能在猕猴眼结膜上引起类似人类沙眼的颗粒性病变,称为颗粒杆菌。
很多细菌学家用野口英世的方法重复实验,却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包括在哈佛医学院细菌系进修的中国科学家汤飞凡。
右一为汤飞凡
1929年,汤飞凡回到上海,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系副教授。他继续在哈佛的研究,用试验证明了野口英世的颗粒杆菌不是沙眼的真凶,引起了捍卫野口英世名誉的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不满和反驳,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2年,汤飞凡受聘出任在上海的英国雷氏德研究所细菌系主任。他花了三年,彻底推翻了沙眼病的细菌说。
1954年,汤飞凡重新开始沙眼研究,并于1955年8月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人。
棕色为沙眼衣原体
在此基础上,沙眼的治疗获得突破,旧中国“十眼九杀”彻底扭转。以上海为例,1959年沙眼发病率为84%,两年以后降到5.4%。
汤飞凡也成为第一个靠本土研究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是,在拔白旗运动中,汤飞凡受到冲击,1958年9月30日自尽。
定时炸弹
汤飞凡离开哈佛回国,他的同事马克斯·蒂勒也离开哈佛医学院,去了洛克菲勒研究所蒂勒用老鼠做实验,证明黄热病疫苗的可行性。
他的工作引起了洛克菲勒研究所黄热病实验室主任威尔伯·索耶的关注,用高薪把他挖了过来。
刚到洛克菲勒研究所没多久,蒂勒就染上黄热病,好在康复了。他在索耶手下,用招斯分离的阿斯比毒株,经过十年努力,在鸡胚中制备出有效的疫苗。
1941年,美国已经在战争的边缘了。索耶负责大规模疫苗生产,黄热病疫苗成为美军在非洲作战的保证。
但是,现有疫苗需要加入10%的正常人血清。蒂勒反对使用现有疫苗,警告索耶,现有疫苗很可能引起一场灾难。
威尔伯·索耶
开战在即,索耶别无选择,1941年夏天,军队开始接种黄热病疫苗。到1942年,美国陆军、海军和英军共接种了七百万份黄热病疫苗,很快军中就开始肝炎流行。
原来,制备黄热病疫苗采集了几百人的血液,其中2%的人患有肝炎,导致40万份疫苗被污染,最终5万人患肝炎,84人死亡。
这场事故被称为洛克菲勒病,索耶为此负全部责任。
马克斯·蒂勒
这场事故换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没有出现黄热病大流行。
1951年,蒂勒因为发明黄热病疫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唯一因为研究黄热病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索耶本应和蒂勒分享诺贝尔奖,但由于洛克菲勒病落选,一个月后,索耶死于心脏衰竭。
尽管黄热病疫苗问世,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治疗黄热病的有效方法。由于猴子也是黄热病的中间宿主,存在丛林黄热病,无法靠全球免疫的办法灭绝黄热病。
1878年黄热病大流行死者纪念碑
1947年开始,世界各地陆续开展灭蚊行动,希望通过杀光蚊子来消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蚊子传播的疾病,后来变成全球灭蚊行动。
这场行动最终成为一场生物灾难——蚊子产生了抗药性。
丛林黄热病的存在,使黄热病成为不可控制的传染病。丛林中,猴子和埃及斑蚊之间年复一年地传播着黄热病。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提高对黄热病的预警级别,只要有一例黄热病就算流行。
33个非洲国家和9个南美国家存在黄热病,每年有20万人感染黄热病,3万人死亡,但真正感染的数字可能在10倍到250倍以上。
而且,黄热病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具备免疫力的人们不再具备免疫力,而且用杀虫剂筛选出来的新一代蚊子已经变异,原来的免疫力并不适应现在的蚊子。
这导致全球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黄热病的易感人群,一旦出现流行,会蔓延很快。
对付黄热病只能靠疫苗,去非洲和南美这种有可能接触黄热病的地区流行一定要接种疫苗。
但是,黄热病疫苗的需求量很小,世界各国都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如果出现黄热病大流行,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疫苗,很难在早期加以控制。
黄热病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一种过去的传染病。但是它依旧存在着,是当代社会的一颗威力空前的定时炸弹。
编辑说明
校对 / 欧皇喵
封面 / 小泽老师
排版 / 莉莉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