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01
前几天,在回家的路上,和一位朋友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位朋友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轻不得,重不得!轻了任性妄为,目中无人;稍微重点,动不动闹自杀……
是啊,现在的孩子教育,是考验家长的一个艰巨的大难题。
这位朋友说的“管教”是:
他认为,就应该从小管死孩子,让他们乖乖听话,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曾经,我也是如此认同的,觉得从小听话的孩子,才会一直在人生的正轨上顺利运行。
后来,我看到不少乖孩子,长大后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活得很不快乐,低价值感,对生活没有期望、时常感觉到情绪低落,一些人还得了抑郁症,时不时有自杀的念头。
他们中不少人在别人眼中是优秀和能干的,年纪轻轻做着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各方面条件优越,他们却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人生迷茫,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中,总是对目前的处境和工作不满意,一些人默默忍受,一些人频繁跳槽。
小曼大学毕业四年,换了六次工作。前不久她又辞职了,到现在还在找工作。她现在很迷茫,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她跟我聊起自己的困惑与苦恼,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办。因为她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懂事,什么都是听父母的,没有自己做过决定。每当做选择时,她都非常纠结,最后常常觉得自己的最终选择是错的,于是更加迷茫了。
我对她说:你仔细想想,自己的独特优势或喜欢做的事是什么,想一想三、五年后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倒推你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能对你的未来方向和规划有所帮助和积累的,就可以了。
她说:我对未来没有规划,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而活着。
说着说着,她掉下了眼泪。
她告诉我,自己活着一点也不快乐。虽然她目前什么也没做,却整天感觉很累,总是一副睡不够的样子。
而父母看着也为她着急,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她,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02
武志红曾说,“乖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一、听话的孩子往往很难感觉到生命激情
如果父母总是从小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要求。
那些听话的乖孩子,会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却压抑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这样的孩子从小很省心,看起来一切都好。但是他们长大后,往往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活的不是自己的意志和选择,而是按照父母与周围人的期望而活。这导致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自己一直都是被外力逼着走,内心常常感觉没劲、乏力,疲惫而痛苦。
如果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窒息感可能就越强,因为这只会令他们更加没有做自己的空间。
尽管这些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生命激情却越来越少。
虽然孩子自己也能感觉到,想对父母说不,但由于从小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说不出口,只有在潜意识里用被动的方式来羞辱父母。
这往往会达到目的。
他们的父母总是会发现,孩子的确听话和努力,但似乎总是很难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此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就像小曼,虽然自己很努力工作,却总是对现状不满意,最终她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频繁地换工作,而父母也只能看着干着急,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挫败感。
二、那些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因为叛逆推迟,要走更多的人生弯路
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叛逆的表现,这是为了完成他们自己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
达成自我同一性,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他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如果孩子以正常的进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会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有了这样的“自我”,他们就会拥有内在的动力,主动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如果父母一直要求孩子听话,不给孩子自我独立与选择的空间,甚至对孩子的“叛逆”强行压制,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就无法在青春期顺利达成,一些孩子就会出现叛逆期推迟的现象。
比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挣脱了父母的控制后,开始出现强烈的叛逆:不再好好学习,逃课、谈恋爱、沉迷网游、甚至中途退学。
有的人甚至到了中年才开始叛逆。
一位男士在36那年做出了令父母震惊的事:他不仅离了婚、还辞掉了在外人看来非常不错的稳定工作,就因为婚姻和工作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对父母说:“我的前半生是为你们活着,什么都听你们的。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请你们不要再控制我了!”
这样的叛逆,代价太大了。
03
自我同一性,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稳定人格的一种确认。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明确认识:
我是谁?
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未来方向在哪里?
这会推动他做出自己的各种选择,包括职业、人际关系,社会参与、道德判断等。
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今后的人生才能少走弯路。
小曼面临的困惑,也是她没有顺利达成自我同一性而导致的自我迷失。
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弥散、同一性延缓,以及同一性达成。
一、同一性达成:
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明确的价值观,知道自己前进的目标。并且能够付诸于行动,努力去达成目标。例如,当问到如果遇到更好的条件会不会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时,会说:“应该不会,因为这个选择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我认为这很适合我。”
自我同一性达成者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有较好的生活掌控感和忠诚的美德。他们爱生活,也爱学习和工作,因为学习和工作是他们实现愿望的途径。
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很高。
二、同一性延缓: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目标都还在探索中。他们虽然也会迷茫,面对挑战时会焦虑,但是依然会积极地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认真评估,反思,并能够修正自己的看法。例如,当问到是否知道自己适合找什么对象时,说:“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找到答案。”
他们在达成自我同一性之前,会走一段弯路,一旦形成稳定而明确的自我目标,就会激发出内在的潜力,从此事业生活一路向好。
三、同一性早闭:
没有经过充分的探索,就开始付诸行动了。比如,很多人从小被要求听话,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一直被压抑,他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父母、长辈等权威人士来替他们做选择,做决定。如,当问到是否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选择时,说:“不用了,家里已经为我做好决定了。”
他们未经深思熟虑的评估就内化了别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经常表现为教条的、不灵活的认知模式。
四、同一性弥散:
同一性弥散是这四种状态中最不成熟的一种,认知模式是混乱和回避的,不愿意谈个人决定和个人问题,对一切都无所谓,很迷茫。如:当问到对某种现象有什么看法时,说:“我不知道,我不关心这个(这跟我没什么关系)。”
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行动,不探索。他们与人关系是表面的,很难拥有深度的关系,因此难以与人建立良好而长久的亲密关系。
同时,他们在时间安排和学习方面他们总是觉得很困难,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常常感觉无助和恐慌。
04
研究表明,同一性达成和同一性延缓是青春期孩子走向比较成熟的自我确定的途径,而长期处于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弥散状态,就会导致他们对现实的适应不良。
那么,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
1、在有安全感和言论自由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进入同一性达成与同一性延缓状态;
2、如果父母与关系太密切,对孩子的控制和干涉过多,没有给孩子言论自由与选择权,这些从小缺乏独立自主权和成长空间的孩子,容易形成同一性早闭;
3、如果孩子从小受父母忽略,得不到及时的回应,感受和需求不被重视,这些得到温暖和自由交流机会最少的孩子,后期发展往往容易走向同一性弥散的状态。
二、同伴互动:
到了青春期,同伴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父母。
1、青春期孩子在同伴群体中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需求,使得同伴的言行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与行为走向;
2、通过同伴间的相互表露和交流互动,会呈现和接触到更大范围的想法和价值观;
3、同伴间的亲密友谊,能让孩子获得情感上的关心与支持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与人连接的社会性需求
4、在与同伴的良好连接的过程中,同伴的言行表现为孩子提供了同一性发展示范。
总之,在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都不可忽略。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也会继续来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达成自我同一性。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