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6688字,阅读约10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
土哥涅夫、小满、一大碗
经常有网友和我们讲,城秘的文章密度太大,是否可以做些外延?是否可以做个少年版,让小朋友也可以听得懂?是否可以出个语音版,我一边开车一边可以听?
你们说得都对!但是……
不过,我们一直在努力,像蜗牛一样,想好了再爬向那棵葡萄树。
暮春之际,诗酒年华。当我们深度调研富阳后,突然想带些小朋友去识见一下东梓关的乡愁和黄公望的山水。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美的意象。什么是美好的教育?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孜孜以求,“城秘”不敢妄论。
我们能做的是把自己的积累倾泻出来,把自己的擅长发挥出去,让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为孩子们带去“识见”。北外杭州橄榄树学校的圆圆老师很快将国际学校IB课程的育人目标详细诠释给了“城秘”团队,希望我们能打造出符合橄榄树学生成长特点、教育方向的超级课程,让孩子们在读城中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识见”课中充满勇气,提高审美,发挥科学精神,拥有广阔视野,为未来他们都要致力的美好世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于是富阳之行,带队及授课老师集结了起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博士、非遗文化传人、资深媒体人、著名的音乐DJ家伟、当地的文史专家和书画老师,同行的还有专业摄影师和视频摄制组。而在此之前,“城秘”的小伙伴们,前前后后去富阳全程踩点三次,每一个环节,只为了给眼前50个10岁左右的孩子 ,沉浸式的课程。
“在钱塘江诗路上,给孩子们讲授古诗,地点就在新登古城墙上。”
“在春天的沙渚边,让孩子们用身体表达风和暖,地点就在百年的枫杨林里。”
“在建筑大师的场馆里,让孩子们理解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地点就在富春山馆。”
▲80年代的富阳鹳山 摄影@章胜贤
越来越多的设想形成了一张超级课表,课表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看懂一幅画,读懂一座城,让孩子们形成新的“识见”。
以大地为书,以自然为本。
这是行走的课堂,它正常上课,只是地点放在了大地之上,自然之中。
两天半的时间,紧密细微,家长们在直播中了解孩子们的反馈,或沉吟或沸腾。
我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了重要的环节,记录下所有的心动和释放。
一起来看看吧,“大地书房”识见课,初次见面,请多包涵。
4月23日至25日,“大地书房”第一季带着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的孩子们走进富阳,一座因富春江而得名,因《富春山居图》而传世的山水城市。
从东吴黄武五年(226年)析富春部分县地置新城县,到1958年撤县建镇,新登曾当过1700多年的县城。即便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县令范永龄为防御倭寇重修新登城算起,这堵斑驳的古城墙也已屹立了近500年。
▲南宋《临安志》中的富阳县境图与新登县境图 图自 《富阳古旧地图集》
特别是建国后,随着新登并入富阳,政治地位下降,古城反而因祸得福地避开了后来一波又一波的城市建设浪潮,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从而为学员提供了直观了解古代城墙构造、城市格局的机会。
▲旧时新登镇鸟瞰图 图自《富阳县志》
对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现代学员来说,完整的古城墙本就不多见,关于城墙构造、营建手法、功能细节等知识,更是无从获得。即便如三年级董诗晗这样家住杭州鼓楼旁的学员,也只是见过复原后的新城墙,却并不了解其中的道道,也不曾留意城砖上的字,更别说亲手将这些砖文用笔拓下来了。
▲新登古城
所以,当浙江省考古所孟博士领着小学员们走上城墙,下到考古现场,实地讲解古代的砌墙法,何为丁、何为顺,何种情况下用全顺全丁,哪些部位用三顺一丁的拼砖法时,每个学员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认真记录不放过一处知识点,或抢着发言问这问那。到了动手环节,一开始计划的是五人一组拓一张,结果几乎每位学员都亲手尝试拓了一遍。虽然拓得并不清晰,但很多人还是郑重其事地将其折好,夹入作业册,看来是准备带回家留念的。
▲学生们尝试拓城砖
当然,新登古城带给学员们的,远比一纸拓片更多。它提供了一种场景,让学员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古仁人之心。比如那位从新登走出去的唐代大诗人罗隐,一生留下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今朝有酒今朝醉”“为谁辛苦为谁甜”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有些,学员们已经在课堂上学过了,但对着课本朗读与站在戏台、石桥、城墙上,身处实景中演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它以沉浸式的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兴之所至,学员们还在圆圆老师的指导下,现场排练起了三国短剧。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曹刘两军的针锋相对,丰富的肢体语言,搭配《筹笔驿》的朗朗童声,无论是现场的人们,还是手机那头实时关注的家长,都被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与学员们的成熟老道感动了,有人甚至脱口而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哦,对了,开创东吴基业的孙坚孙策孙权一家,也是富阳人。
如果说新登古城代表的是古代城市文明、建筑艺术,那么隐居地则体现了富阳秀美的山川气质。被誉为“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为何诞生在富阳,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这片朦胧烟雨地里。
▲黄公望隐居地
不同于普通旅游团的朝圣心情,“大地书房”学员这一路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参访的。比如在黄公望故居“小洞天”,好几位学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七百年前的古人故居为啥这么簇新,家里还装了21世纪的探头?
面对小学员们种种漫无边际、刁钻古怪的提问,带队的孟诚磊博士没有回避,而是选择开诚布公:这故居是后来新建的,年龄估计不会比你们大多少。甚至,孟博士还鼓励小学员们现场“找茬”,看故居里哪些陈设符合黄公望隐居时的场景,哪些物件属于画蛇添足?
而到了黄公望纪念馆,围着“合璧”后长达数米的《富春山居图》,孟博士同样没有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而是循循善诱,以问题引发讨论:为什么《富春山居图》里的人物都没有面孔?黄公望与《最后的晚餐》的作者达·芬奇,在刻画人物上有哪些区别?你觉得黄公望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哪个季节的画面,说说理由?如果让你在画中再增加些内容,你会加什么?
这一连串的引导式提问,不仅加深了大家对于《富春山居图》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的理解,也激发出学员们的发散性思维。而同学们的有些回答,同样令带队的老师眼前一亮。像三年级倪瑞祁有关“中国画注重探究人物内心世界,西洋画侧重人物外在表情刻画”的见解,就引来全场一片喝彩。
大家猛然发现,原来,“大地书房”的小学员并不是成年人眼中啥都不懂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有些可能不成熟,有些却出人意料。所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大抵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富春山馆的屋顶延绵起伏,很像摊开在大地上的书页,赭黄色的地砖向远处延伸,与天际线交汇后隐入青山,辽阔得仿佛没有边界。站在屋顶平台向东望去,浩浩汤汤的富春江澄澈如练,江面被天空映射后,呈现出极为安静的蓝色,如果没有浩荡的江风掀起行人衣角,甚至都察觉不到时光流逝,日影西斜。
▲富春山馆
50个孩子领到纸笔,排成一个方阵,直接坐在地上。老实说这个姿势并不舒服,尤其是对于成人来说,很难找到身体的平衡,来精细地控制画笔,不过好在同学们身体柔软,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这片山水中,他们无师自通地安放好了自己。
老师讲了一些简单的用笔技巧,但是很难说同学们听明白了多少。高耸的山、流动的水,以及看不见的风,更能吸引这些清澈明亮的眸子,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味道,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姿态撩动人心。这种感觉类似于去现场看球赛,实际上现场观赛肯定不如在电视前更加舒服,也看得更加清晰,但是空气的温度,人们的呐喊,以及在赛场中散发的荷尔蒙,一定是看转播所体会不到的。
所以,如果说真正是有老师的话,那就是700多年前的黄公望,与当下这片山水的合谋。艺术家将眼前的山水人物从世俗世界剥离开来,绘成一幅画后,时间和空间就此切片,高级的艺术品成为了一种无惧时间的沟通管道。刚刚参观完黄公望故居的同学们,现在就处在艺术家当年仰视俯察过的土地上,不管他们是否能意识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已经与古今勾连、山水互通。他们的目力同样穿越时间,看到更为辽远开阔的地方。
尽管很多同学是第一次写生,而且用的是难以控制的毛笔,但是当想象力和这片土地的气韵相和之时,每一支笔都展示出了勇敢的内心和质朴的力量。这可能是艺术教育最为伟大的地方,它并不强求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总能让沉浸其中的孩子在具象的世界和抽象的作品中来回进出,由此发现人性中遥远的相似性和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寻找自己心中的能量,享受因此带来的高级愉悦感。
江鲜码头并不是一个码头,实际上是个饭店,在大众点评上,是附近美食好评榜的第一名。
▲80年代时的富阳码头 摄影@章胜贤
但是同学们的到来,让这里好像真的成为了码头:七嘴八舌,人声鼎沸,激动地评论着跳动的鱼虾。这种兴奋的程度,和真正捕捞上大量渔获的船家也差不多,
城市里的小孩,很少和食物的源头打交道,鸡,就是肯德基的一块炸鸡;鱼,就是一块已经挑出刺的腹腩;猪,差不多就是一块红烧肉罢了。很多大人也认为,这些琐碎的俗务并不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并且他们对此也不感兴趣,倒是一部IPAD也许能让他们更安静地吃完一顿饭。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也许只是缺少一个讲故事的人而已。
饭店老板,一个土生土长的富春江人,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述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伴随着钓竿和鱼篓的快乐时光。他见过秋天湍急的江水里,密密麻麻的洄游鱼群奋力向上的壮观景象,整个江面似乎都沸腾着生命的热力;他也发现过春天静水中偶尔出现的漩涡,吸引着附近小鱼苗围绕嬉戏,彼此追逐的样子;而夏天树荫下的深潭中,总能钓起来此乘凉的大鱼,拿网兜一抄,巨大的鱼尾拍击着水面,激起快乐的浪花。
这是大江的馈赠,也是江边人们健康而自然的生活,在他的讲述中,带着一种蓬勃的生气,那是与自然相恰的生活方式:时令奉献出不同的食物,人们通过勤劳和经验获得他们。
所有的同学都很专心,他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有水的温度和生命的能量,并非所有的获得都理所当然,还需要智慧、耐心、勤劳和一点好运气。如果把目光看得更远一点,这不仅仅是认识鱼类的生物课,而是在讲述人和其他自然生物的关系、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以及城市里很难再体会到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
当然,鱼很好吃。
富阳素有“土纸之乡”的称号。曾有人考证,《富春山居图》所用的,就是用富阳当地的毛竹加苦竹制成的纸。富阳竹纸始于唐,鼎盛于明清,“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说的正是元书纸。一件是48刀,每刀100张纸,一件就是4800张纸,考上状元需要写完48000张纸,一天写一张,需要131年。
元书纸的基地在富阳湖源乡,这里的手工造纸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事教育事业二十余年、致力于复兴手工造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老师细细为学员们介绍了古法造纸的七十二步流程,选竹、断竹、削青、拷白、腌料、入镬、淋尿、落塘、和料、抄纸、榨纸、晒纸......每一个步骤里,都是天人合一的古人智慧。小学员们聚精会神,在小本本上认真记录,并时不时发出意想不到的“刁钻”提问。
其中神奇的淋尿步骤,引起了孩子的集体好奇。“淋尿是干什么?”“是人撒的那个尿吗?”“尿从哪里来?”当得知,淋尿可以帮助纤维软化、防虫防蛀防渗墨,尤其以少病菌的童子尿为佳,许多“原料”都来自学校时,小学员们咯咯笑得一脸兴奋,陷入遐想,“该不会这里面也有我的吧?!”当老师将碾成粉末的舂料捧在手里,端到孩子们眼前,小家伙们一个个屏住呼吸,露出宁死不屈的表情,生怕闻到什么特殊的味道。
随后,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一起来到了工人造纸工坊里,亲身体验了一把抄纸和晒纸的工艺。所谓抄纸,就是将水中一团团如泥浆般的纸浆,变成一张张均匀平整的纸页。李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了一番,“将帘床落水,梢部先出水......”一组孩子们围在纸浆池边,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手势,跃跃欲试。一到体验时刻就争先恐后地排在纸浆前。
抄纸看着简单,其实却很讲技巧,一开始许多同学急于捞起纸浆,帘床上的纸浆截得厚厚薄薄,总难抄起一张平整的纸。轮到董诗涵同学,她灵光一闪,入水时两手在身前,左右晃动帘床,摇荡纸浆,捞出的纸果然格外均匀。她告诉我们,在抄纸时,她想到了平时老师教的舞姿,动作也变得格外协调,这才抄起一张完美的纸。在劳动里,体会到了舞蹈般的自然之美。
造纸要用的是立夏到小满的向阳的嫩竹,早一天晚一天,都会影响纸的质量,就像教育一般,适时适龄,不过早拔苗,不放任生长。随天机而动,一朝通感。
地理课开在了湖源大桥下的龙鳞坝。富春江一江十溪,壶源溪顺着一个个扇形的堤坝而下,扬起白色水花,形似“龙鳞”,龙鳞坝是人工的治水之道与天然的景致融汇一体的地方。
▲湖源乡龙鳞坝
半天的课程结束,等到抵达午餐地龙鳞坝土菜馆时,小学员们已是饥肠辘辘,立刻坐下狼吞虎咽起来。有意思的是,研学当天,恰好是高雨涵同学的生日,当厨房专门给她推出一碗长寿面时,小女孩有点红了眼眶。
郁达夫小说里的东梓关:“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作为富春江的水上关隘,旧时的东梓关,商贾、船家往来不绝,而随着水运衰落,近三十年来的东梓关却日渐凋零,年轻人远走他乡,查无此地。
▲80年代时的富春江 摄影@章胜贤
然而此时此刻,站在村口平台上,眼前一片青翠的田野,掺杂着白墙黛瓦的民居,分明是多么美丽的小村庄啊。
“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孟老师问道。
小学员们亢奋地叫唤,“是稻田啊!”“是大山啊!”“是大自然啊!”
孟老师接着问道:“那么,在近处的稻田,和远处的大山之间,是什么呢?”
“是房子啊!”“是村庄啊!”小学员们继续抢答。
“是啊,是人间啊。”孟老师答道。
▲东梓关
这是一个空心村重生的故事,“...直到后来,有一位设计师,和老师一样姓孟,叫孟凡浩,来到这里,站在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看着大家正在看的风景,他看到了在自然之间,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你们说,这样美好的乡野生活,是不是人间呀?于是,他把破旧的老房子重新改造了一番,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里的美好......”
小学员们点着头,听得入了迷,跟随着老师们的脚步,沿着田埂,走入自然。
枫杨林,渡江而达。
乘坐渡轮,吹着江风,不到五分钟,小学员们便来到了桐洲岛。这是一座沙渚,每年夏天丰水季节,新安江水库开闸泄洪之际,桐洲岛就水位大涨,某些年份甚至可能被江水淹没。
▲富春江上一瓣叶——桐洲岛
一路上,皮划艇、滑翔伞……各种新奇的项目吸引着小学员们的目光,而当他们抵达岛西南面的枫杨林时,所有孩子,都被眼前静谧、神秘的森林震撼了!
一边沿着林间栈道,向着森林中心走去,一边听孟老师讲述沙洲知识。学员们忍不住为这片幽深的枫杨林担忧,“现在是涨水的季节吗?”“如果水涨起来了,这些树会死吗?”“林里的小动物呢?”直到老师告诉大家,百年来,这片桐洲岛的生命树,一直庇护着岛民们休养生息,抵御大水的威胁,孩子们才放下心来,此起彼伏地发出“哇……”的感叹。
而小学员们,更是体会了一堂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艺术课。林间影影绰绰透过一丝日光,青草的芬芳无需深嗅就自然弥漫,隐约还能听到江潮轻拍沙洲的声音,孩子们打开自己的五官,自发地、即兴地跟随着圆圆老师的节拍,用放松的肢体,模仿风的流动、模仿树的克制,她们把平时在学校获得的素养发挥了出来。
▲女生因这次沉浸式自然体验在未经排练下获得了舞蹈灵感
林深时见牛,这一刻,百年的枫杨林仿佛走进了大家的血液中,身心都随之变得郁郁葱葱、无边无际。
孩子们回家后,很多家长反馈了他们的喜悦。一个被惦记的孟博士,一个被想念的宋老师,这是以前的出行从未有过的。付出的真情,孩子们懂得;所有的真诚打败了一点笨拙。“大地书房”在刷新感知,在突破固有。
“大地书房”识见课,上在自然之间,上在城市之中,让孩子们读懂一块乡土,认知一座城市。见识美,见识天地,获得无限的通感和丰盈的心灵,以后的他们不管走多远,都会找到理解自然和人的方法,都会记得回望自己的家乡,感谢所有的获得。
▲学生们在圆圆老师的指导下,用放松的肢体,模仿风的流动、模仿树的克制,完成舞蹈。
如有参与或合作兴趣可添加工作人员vx:chengshi057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