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由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主办的“玉润京和”——和田玉历史文化论坛暨和田玉雕艺术撷英作品展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洪以“和田玉与中华玉文化”为题展开探讨。赵朝洪认为,研究表明我国的玉文化从七八千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连绵不断,而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非遗文化。很少有国家像我国这般对玉石特别重视,他建议应对玉文化要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玉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田玉从中的地位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加大对和田玉的保护和利用。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时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王宇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樊军民、新疆质检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新岭分别就“和田玉的总体特征与开发战略”“玉帛之路铸就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经验”“和田玉与清代宫廷玉器”“玉德是和田玉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新疆玉雕”“和田玉名称的演变”等主题在论坛发言。
专家们表示,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玉”承载着我们的先民们的希望、祝福、赞美,积淀在厚厚实实的文化蕴藏中。仅以成语而论,带“玉”字的就超过千条。在“玉”字成语中,除了人们祝福、称赞、艳羡、希冀外,还有一些更能显现人们的精神、气节、价值观、人生观的元素,比如:宁为玉碎、守身如玉、玉树临风……这些成语的存在,使得“玉”字带有了更丰富、更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田玉石产自新疆,却在中原开花结果,是中华民族统一共融、共同繁荣的确凿证据,也是我国新疆和中原地区几千年来文化和物质交流的最有力证明,和田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融合开放的特殊文化形式,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需要挖掘和研究。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钱竹表示,玉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中华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且从未间断的文化形态,“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特质至今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深受中华儿女的喜爱。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物质和文化属性,在新时代具备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条件,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价值需要新的展示和传播。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其“德”的内涵。和田玉雕各流派具有百花齐放的艺术特征,其中包含京派、苏派、扬派、海派、南派,可以说蔚为大观。
此次展览汇集天工奖、神工奖和百花奖中国玉雕荣获金奖的作品。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樊军民,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郭海军、万伟、陈健、刘剑刚、马秀芳、罗永东、石桂新、张振兴,新疆玉雕大师丁智会、卞宇杰携等纷纷敬献佳作,一批弘扬爱国主义文化的玉雕作品得以展出,这批作品彰显了玉雕大师们“爱我中华,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和“传承为根,发展为本”的创作原则,呈现出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玉雕精品。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丛峰,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史燕明,中国期刊协会秘书长刘晓玲、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李红菲,新疆珠宝玉石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新疆和田玉石交易中心董事长马国钦,新疆珠宝玉石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忠志,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商会会长王建生,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工匠王建,中国珠宝玉石行业协会珠宝电商分会秘书长李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等人出席论坛。
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部分展出作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吴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