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实录
本号目前致力于推广上海市“空中课堂”的网络课程,包括一年级到高三都有,如有需要,请联系文末“投稿微信”。
同学们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起伟大的诗人杜甫。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杜甫的诗歌,感受诗中涌动的家国情怀。朗读古诗,我们先要读准字音,请注意下列标红字的读音。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先来学习《石壕吏》。同学们阅读注释一,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根据所见写成了这首诗,老师来朗读一下。
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首诗有4段,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主要叙述诗人傍晚投诉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
第二到三段,主要讲述老妇的致辞。
第四段,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诗中老妇致辞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请同学们关注第2-3段。
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写出捉人差役的蛮横粗暴。“妇啼一何苦”写出老妇的悲苦。诗人还用了两个“一何”强调了差异怒的程度和老妇一家人苦的程度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差异蛮横的气势,也为下文老妇的致辞渲染了悲苦的气氛。
老师朗读老妇致辞的内容,同学们注意韵脚的变化,思考老妇的致词有几层含义。
“死”“矣”押韵。
“孙”“群”押韵。
“归”“炊”押韵。
音韵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行文思路的变化,所以老妇的致词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老夫诉说自己的三个儿子,应征助手叶城,其中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第二层,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
第三层,老妇自请应意何阳。
学习到这里,同学们也许会问,老夫的致辞是一气呵成讲完的吗?
不是的,它的成型是根据差异的蛮横问话,一一哭诉的。
老师再来朗读老妇致辞的内容。同学们联系老妇的话,想一想差役问了什么?老妇又说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老妇的回答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男邺城戍”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已应征防守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写出自己的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沙场,作为母亲老父怎能不悲伤哭泣?老夫告诉差役,家里已没有男丁了,我们可以推断一进门差役劈头就问:“你家有男丁吗?”
那么老妇人为什么还要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两句的意思是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的完结了一生。老妇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不要再逼迫这个不幸的家庭了,这是第一个不幸。
可是差役有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没有。
我们来看第二层,老妇的回答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惟”是“只”的意思,表明家里没有能应征的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没有完整的衣服不能出来走动。
我们可以推断差役并没有就此放手,他们继续逼问:“你家还有其他人吗?”
老妇人的这番答语,既表明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又表现出家境极度的贫困,这是第二个不幸。
可是差役有没有放过这个家庭?他们没有。
我们再看第三层,根据老夫的答语,差役仍旧继续逼问:“谁来应役?”老妇答。
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保全家中仅有的三个人老父,主动请求应役河阳,面对差异的咄咄逼人,老夫只能牺牲自己,保全家人,这是第三个不幸。一个气力衰弱的老妇应役河阳,保全家人。
刚刚我们研读了老妇致辞的三层含义,根据前后语境推断了差役咄咄逼人的问话,感受了老父悲苦情感不断加深的过程,致辞并非老妇人一气呵成的,而是藏问于答,含蓄表现了“吏呼”之怒。
我们聚焦了老妇致辞的内容。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写了什么?我们来看第1段和第4段。
首先看第一段,诗人傍晚投宿在石壕村的老父家里,亲眼目睹了差役捉人,老翁翻墙躲避,老妇开门周旋。为什么差役要夜捉人?诗人为何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语?
诗人用词非常精准传神,一个“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老百姓白天躲藏不易捉到,差役改成夜晚捉人。
第二,差役捉人的手段粗暴,在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人民深受多惊之苦,昼夜不安。从“老翁逾墙走”一句中可知,诗人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语,表明他对官府这一蛮横行为的批判,揭露之意。
我们再来分析第4段,这是诗歌的结尾,前两句是诗人的所闻,他的意思是夜深人静说话声已经消失了。
使人听到了低微断续的哭声,这是谁的哭声?是老妇的媳妇的哭声,老妇应役河阳,更加深了这个家庭的不幸。
后两句写诗人的所感,躲藏的老翁已经回来,诗人只能和老翁告别,暗指老妇已被捉走,含蓄流露出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悯之情。
那么这首诗诗人想表达什么?《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诗虽仅有120个字,语言精炼,内涵丰富。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石壕差役捉人,老妇致辞,被迫应役河阳的事迹,诗人写老妇的致辞,层层深入讲述了老妇一家的三个不幸,也表现了老妇悲苦的情感不断加深的过程。
诗人通过藏问于答的形式,含蓄写出“吏呼”之怒,直接写出“妇啼”之苦,两者反差强烈,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贫穷与牺牲拆散了许多家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劳苦大众的同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我们刚刚一起研读了《石壕吏》,现在我们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来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黄花溪修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静的生活。但是在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诗歌的标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被秋风所破,诗人为什么要歌诗一首?我们首先思考诗歌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全诗共有4段,我们逐段研读,理解诗歌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自读第1段,注意读准字音。
第1段主要讲述了秋风破屋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两句写出秋风威力很强,卷走屋上的多层茅草,“怒”字用拟人化的笔法形象写出秋风强劲。“号”从听觉角度,秋风咆哮威力迅猛,引出下文,屋上多层茅草随风而起,“飞渡”“洒”“挂”“卷”“挑”“转”,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传神写出茅草随秋风,有的挂在高龄的树梢上,有的沉到池塘水中,诗人的视线跟随茅草移动,心弦被拨动。
面对劲风强势,只能任凭茅屋被破,却无能为力。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诗人无能为力。
那么第二段写了什么?第二段主要讲述南村群童,盗茅草一事。这段诗句的大意是,南村的孩童们欺负我年迈体力衰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
当着我的面抱着茅草跑入竹林,任凭我呼喊的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我只好回来倚靠着拐杖独自叹息,公然抱毛照应“欺”字,写出孩子当着诗人的面直接抱走茅草,“唇焦口燥”的形态和“呼”的动作,写出诗人对孩童行为的愤怒。但是诗人因“老无力”,只能任其所为,独自叹息,却无力阻止。
总之,在诗人愤怒焦灼之后,情绪转为沉静,独自叹息。
现在我们了解了诗人草堂的茅草,不止被秋风卷走,还被群童公然抱走。草堂接下来又经历了什么?我们继续阅读第3段,寻找答案。
第三段主要写乌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尽。前两句意思是:不一会儿,大风过后黑云涌动,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一场大雨势必来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用饱蘸浓墨的笔触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诗人哀愁忧郁的心境。
诗人为何哀愁忧郁?从“布衾多年冷似铁”两句,意思是被子使用多年,冰冷似铁,孩子睡觉不好,把被里早已登破,写出诗人极度贫困的生活,就连现在居住的草堂也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建成的。第二,茅屋没有充足茅草的覆盖,屋漏又逢连夜雨,导致床头屋漏无干处,于脚如麻未断绝,满屋尽是雨水,没有一处干爽的地方。屋外雨水仍旧像下垂的麻线一般密集的落着,没有停歇,这样的夜晚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漫漫长夜如何挨到天亮,诗人不禁陷入沉思,由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因战乱而残破不堪的国家,他怎能不泪沾衣襟?由此引出诗歌的第4段。
第4段诗人一改前文的叙述,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进行了抒情议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两句的意思是: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诗人,让他们开言欢笑,怎样能使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的像山一样?
这是诗人的期望,诗人的理想。诗歌结尾,诗人由七言转为二言,呜呼,一句引发抒情议论。由己及人,又转为九言,他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来换取理想的实现。牺牲自己在所不惜。
最后一段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那么这首诗作者想表达什么?诗人由前3段的叙事转入第4段的抒情议论,发出了由衷的呐喊。
诗人采用七言杂以二言九言的句式表现情感的变化。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与《石壕吏》相同,本诗用多次换韵表现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一段中,“号”“毛”“郊”“梢”“坳”押韵。第二段中“力”“息”押韵。第三段中“色”“彻”押韵。第四段中“间”“颜”“山”押韵[1]。五次换韵呈现了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从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无可奈何,到南村孩童公然暴走茅草的愤怒叹息。从生活困苦,国有战乱的哀愁忧郁,再到一扫愁苦忧郁的振作昂扬,与《石壕吏》相同,这也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和所思,先写个人的处境、经历与感受,然后由己及人引发思考,想到天下寒士和战乱中的国家,借助多次换韵呈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过程,最后由叙事转入抒情议论,表达了诗人愿牺牲个人换取天下世人欢迎的博大胸怀与深切的爱国之情。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在写作手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值得我们关注。
《石壕吏》偏向于客观的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引发思考。结尾处借助抒情和议论升华主题,请同学们在课后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卖炭翁》,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1]编者按:本课教师韵脚判断有误,分析也未尽诗意。第一段5韵,句句入韵,节奏极促,以表情形紧迫,内心急切之意。第二段“力”“贼”“得”“息”四字入十三职,仄韵声急,宛若气断力尽之困,亦未见有“冷静”之感。第三段“色”“黑”“裂”“绝”“彻”与第二段同韵,以讲课者之标准分析,当与第二段情理一贯。末段“屋”“足”临韵通押,皆为入声,声猛力强,以坚其志也。市级网课,错谬如此,贻误后学,不能不令人扼腕。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投稿和稿酬|妙门轩的意义世界征稿函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