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从全球整个宏观经济来看,中国要远远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从去年开始,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里,只有中国是正增长。”在刚刚结束的“2021主流汽车国际论坛”上,来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IHS Markit的大中华区轻型车生产预测经理陶杲如是说。
在陶杲看来,对中国汽车市场影响最深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人口总量,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总量在未来10年之内将保持低速正增长;其次是人均GDP,去年国内人均GDP数值达到1万美元,而根据计划,到2035年,国内人均GDP将实现翻番、达到2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国内轻型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呢?陶杲预测: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去年呈现负增长态势,但目前已经处于快速恢复的过程当中。从短期来看,今年预计将实现5%的正增长。中期来看,今后5年内可以保持4%左右的稳定增长。放眼长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步进入存量阶段,以及国内人口总量在2030年之后逐步减少,轻型车市场将进入长期低速增长阶段。
陶杲补充道,在短期内,虽然5%正增长有望达成,但也是建立在缺芯难题能够有所改善的前提下。
“从本质上来看,缺芯对于汽车行业并非随机性事件,而是必然。”陶杲的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他解释,其中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芯片行业的交货周期非常长,在这点上与汽车行业存在较大区别;其次,芯片的产能利用率是非常高的,换言之,芯片工厂往往是24小时不停生产,一旦中断,影响巨大;其三,疫情期间,消费电子类产品对芯片的需求大幅上涨,对汽车类芯片造成了干扰;最后,芯片晶圆代工56%以上都是集中在一家公司,从源头上造成了货源紧张。
陶杲判断:第一季度,芯片短缺将对中国轻型车市场造成40-50万辆的产量损失;第二季度,损失大约在20万-30万辆区间。
与此同时,中期市场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能源市场。中国的目标是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其他的政府也有类似的目标,有些更为激进。在此目标的推动下,主机厂为了展现先进性,需要紧跟步伐,很多国际品牌指定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
以此为依据,陶杲表示:预计在2030年之前,中国纯电动车的产量大致将达到1000万辆,插电式混动大概为200万辆左右。到2024年,中国国内纯电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将接近50%,也就是全球一半的电动车由中国人生产。
谈到新能源汽车,势必要谈到造车新势力。陶杲展示了一张图片,左图为共享单车热炒时期市面上的品牌数量,总计可达上百家;右侧是前两年统计的造车新势力,品牌数比当年的共享单车还要多。
“入门容易出师难”,市场喧嚣,哪家新品牌能够最终胜出?陶杲称,为了对每家造车新势力进行长期的跟踪与评估,IHS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评估方案,通过这套方案,能够将造车新势力的表现添加到数据库里进行系统化分析。
虽然市场充满了变数,但陶杲依然对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他强调:“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充满变革的市场,但我们相信机遇永远与变革并存,要对行业充满信心。”
点击“在看”,与世界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